萧何称丞相,房玄龄叫宰相?千年官名误区,真没那么简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6:03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L

编辑/L

——正文——

刘邦称帝后,当着群臣的面夸萧何“镇国家,抚百姓”,封他为丞相;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说“玄龄善谋”,却称房玄龄为宰相。同样是辅佐帝王、执掌朝政的重臣,为何头衔差了一个字?有人说“丞相就是宰相,只是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可汉武帝时期满朝找不出一个丞相,却有一群人被称为宰相;也有人说“宰相比丞相大”,但曹操以丞相之职掌控朝政,比同期所谓“宰相”权力大得多。这两个纠缠千年的官名,到底藏着怎样的门道?

很多人把“宰相”和“丞相”混为一谈,其实从诞生那天起,两者就不是一回事。一句话说透:宰相是个“统称”,就像“水果”;丞相是个“具体官职”,就像“苹果”。所有丞相都能叫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这个区别得从源头说起。西周时还没有“丞相”,辅佐周天子处理全国政务的官员叫“太宰”,也叫“冢宰”,管着土地、赋税、官员任免,是当时的“首席行政官”。到了春秋,诸侯国开始设“相”,比如齐桓公拜管仲为“相”,让他主持改革、打理国政,这时候的“相”就是诸侯国里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不管是西周的“太宰”,还是春秋的“相”,当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官名来称呼这类“掌大权、辅君主”的官员,后人研究历史时,就把所有这类官员统称为“宰相”。

“丞相”作为正式官职,要晚到战国后期才出现。第一个设丞相的是秦国。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即位,觉得之前的“相”权力太杂,既管行政又管军事,于是把“相”的职权拆分,专门设“左丞相”和“右丞相”,让他们只负责行政事务,这是“丞相”作为具体官职的开端。比如秦昭襄王时期,魏冉、范雎先后当丞相,通常以右为尊,右丞相地位略高,但其具体分管事务则由皇帝定夺。这时候的“丞相”,就是“宰相”这个“筐”里装的“蛋”——是宰相的一种,但不是全部。

战国其他诸侯国也跟着学,只是叫法稍有不同。赵国直接设“丞相”,齐国叫“相邦”(后来为避刘邦名讳改为“相国”),楚国叫“令尹”。不管叫什么,这些官职的核心职能都是辅佐君主处理最高政务,所以都能归到“宰相”这个统称里。比如楚国的令尹子文,辅佐楚成王治理国家,让楚国国力大增,他就是楚国的“宰相”,只是官名不叫丞相。

秦朝统一六国后,沿用秦国旧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里就有“丞相”,而且设左右两名(秦汉以“右”为尊,右丞相地位略高)。这时候的丞相,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上承皇帝旨意,下统百官,权力极大。李斯当丞相时,不仅参与制定郡县制,还主持统一文字、度量衡,妥妥的“宰相”。但秦朝只有“丞相”这个官职,没人会自称“宰相”,因为“宰相”始终是后人对这类官员的称呼,不是朝廷正式赐的头衔。

如果说“统称与官职”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那职权范围的差异,就是最容易让人糊涂的地方。有些时候,“宰相”是一群人组成的“团队”,“丞相”只是团队里的一员;有些时候,“丞相”一个人就顶得上一个“宰相团队”。

西汉初年,刘邦照搬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设“丞相”,萧何、曹参、陈平都当过这个官。这时候的丞相权力和秦朝差不多,总揽全国行政事务,是唯一的“宰相”。曹参当丞相时,遵循“萧规曹随”,每天喝酒不管事,朝廷照样运转,就因为丞相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决策权,下面官员按规矩办就行。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变了。汉武帝觉得丞相权力太大,怕威胁自己的皇权,就想了个办法削弱丞相职权。他从身边的侍从、尚书里挑了一群人,组成“内朝”,让这些人帮自己起草诏令、商量国家大事;而原来由丞相统领的“外朝”,只负责执行政令。这时候,“内朝”里的尚书令、侍中虽然没有“丞相”的头衔,却掌握了实际的决策权,成了真正的“宰相”;原来的“丞相”虽然官职还在,却成了“执行者”,权力大不如前。

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一开始当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后来升任丞相,按理说该是朝廷重臣,可他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还不如汉武帝身边的侍中严助。严助能随时进宫和汉武帝聊国事,甚至直接替皇帝下指令;公孙弘要想提建议,得先写成奏章递上去,能不能被采纳全看汉武帝心情。这时候的“宰相”,是“内朝”里的一群人,而“丞相”只是“外朝”的负责人,名义上是高官,实际上算不上真正的“宰相”核心。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干脆把“丞相”这个官职给废了,把原来丞相的权力分给了“司徒”“司空”“太尉”三个官职,合称“三公”。但这三公只是名义上的最高官员,实际权力被皇帝身边的“尚书台”抢走了。尚书台的长官叫“尚书令”,副手叫“尚书仆射”,这些人官阶不高(尚书令俸禄只有一千石,司徒却有一万石,不过后来尚书令权力日增,官阶也随之提升),却能直接帮皇帝处理奏章、制定政策,成了实际的“宰相”

东汉末年的王允就是例子。他当尚书令时,策划诛杀董卓,把朝政大权握在手里,是实打实的“宰相”;而当时的司徒黄琬,虽然官职比王允高,却只能跟着王允打配合,没什么实权,算不上真正的“宰相”。这时候,连“丞相”这个官职都没了,“宰相”却换了个形式存在——只要手里有实权,官名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三国时期,“丞相”又重新出现了,但大多是权臣为了抓权才设的。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后,逼着汉献帝封自己为“丞相”,而且只设一个丞相,不设左右,把行政、军事、人事大权全抓在手里。这时候的丞相,权力比秦朝的丞相还大,不仅管政务,还能直接指挥军队,曹操这个“丞相”,就是当时唯一的“宰相”,而且是说一不二的“宰相”。刘备在蜀地称帝后,也设丞相,拜诸葛亮为相,让他“开府治事”(自己设立办公机构,招募属官),诸葛亮的职权和曹操差不多,既是丞相,也是唯一的宰相。

从西汉到三国,能清晰看出一个规律:“宰相”看的是“实际权力”,不管你叫什么官名,只要能辅佐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就是宰相;“丞相”看的是“官职名称”,不管你权力大小,只要朝廷设了这个官、你当了这个官,就叫丞相。有时候丞相权力大,就是宰相;有时候丞相权力小,就不算宰相;甚至有时候没丞相这个官,照样有宰相。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丞相”这个官职就像个“临时工”,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而“宰相”的形式却越来越多。不是皇帝不想设丞相,而是丞相权力太大,容易威胁皇权,所以皇帝们总想着用新官职替代丞相,却又离不开“宰相”这个帮自己打理朝政的“职能”。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吸取了曹操、诸葛亮以丞相专权的教训,直接把“丞相”给废了,把行政权分给了三个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管起草诏令,门下省管审核诏令,三个机构的长官共同辅佐皇帝,都算是“宰相”。比如西晋的张华,当中书令时,帮晋武帝制定灭吴方略,还主持修订法律,是妥妥的“宰相”;但当时没有丞相,没人会说张华是“丞相”。

南北朝时期,“丞相”偶尔会冒出来,但都是权臣想篡位时给自己加的头衔。南朝宋的刘裕,在篡夺东晋政权前,先让朝廷封自己为“丞相”,把大权抓稳后才称帝;南朝齐的萧道成,也是先当丞相,再逼宋顺帝禅位。这些人当了丞相后,往往没几天就篡位,等新朝代建立,又会把“丞相”给废了,改用三省长官当宰相。所以在南北朝,“丞相”更像个“篡位工具”,平时根本见不到

隋朝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又互相牵制。隋朝的高颎,当尚书左仆射(当时尚书令空缺,左仆射代行尚书令职权),帮隋文帝制定国策、管理百官,是宰相;虞世基当内史令(隋朝把中书省改成内史省,长官叫内史令),负责起草诏令,也是宰相。两人一个管执行,一个管决策,都是宰相,却都不是丞相——因为隋朝根本没设丞相这个官。

唐朝完全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还把“宰相”的范围扩大了。不仅三省长官是宰相,皇帝还会给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让他们也能参与宰相会议(政事堂会议)。比如房玄龄,一开始当中书令,是宰相;后来升任尚书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是宰相。魏征当侍中(门下省长官),是宰相;张说当兵部尚书,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也成了宰相。

唐朝的宰相往往有好几个人,一起在政事堂商量国事,分工合作。比如唐太宗时期,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两人都是宰相,合称“房谋杜断”,一起帮唐太宗打理朝政。但整个唐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没设过“丞相”这个官职。所以我们说房玄龄是“唐朝名相”,却不能说他是“唐朝丞相”——朝廷根本没这个官,总不能自己给自己封头衔吧?

五代十国时期,局势混乱,“丞相”和“宰相”的称呼又乱了起来。有的政权设丞相,比如后梁的敬翔,当丞相辅佐朱温建立后梁;有的政权沿用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比如后唐的郭崇韬,当这个官掌握朝政。但不管叫什么,只要是执掌最高政务的官员,都算“宰相”。比如后晋的桑维翰,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帮石敬瑭处理国事,是宰相;后周的王朴,同样当这个官,辅佐柴荣改革,也是宰相。

宋朝建立后,基本沿用唐朝的制度,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为宰相的正式官名,还设“参知政事”当副宰相,帮宰相处理政务。宋朝的宰相权力比唐朝更小,因为皇帝还让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和宰相分权,形成“二府三司”制度——宰相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三者互相不干涉。比如王安石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主持变法;司马光当枢密副使,后来也升任宰相,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都是宋朝的“宰相”。整个宋朝,除了南宋末年为了应对战事,临时设过几次“左丞相”“右丞相”,平时根本没有丞相这个官。

从魏晋到宋朝,能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皇帝越想集中权力,就越不想设丞相。因为丞相是“独岗”,容易大权独揽;而宰相是“团队岗”,几个人分工合作,互相牵制,不容易威胁皇权。所以“丞相”只在皇权薄弱、权臣专权,或者局势混乱时才会出现;一旦天下稳定,皇帝就会废了丞相,用“宰相团队”替代。

明朝是“丞相”和“宰相”关系的转折点。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开始沿用元朝的制度,设“丞相”,让李善长、胡惟庸先后当这个官。李善长当丞相时,做事谨慎,还能和朱元璋保持默契;但胡惟庸当丞相后,变得独断专行,官员上奏的奏章,他先看一遍,觉得不好的就扣下来,不交给朱元璋;还偷偷提拔自己的亲信,排挤异己。

1380年,朱元璋忍无可忍,以“谋不轨”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还株连了好几万人。杀了胡惟庸后,朱元璋干脆把“丞相”这个官职彻底废了,还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不许立丞相。谁要是敢奏请设丞相,文武百官立刻弹劾,把这人凌迟处死,全家抄斩。”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把原来丞相的权力全揽到自己手里,直接管六部,每天要处理几百件奏章,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精力充沛,还能扛得住;但他的子孙后代,从小养在深宫里,根本没这么大精力。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就想了个办法:从翰林院挑了一批有学问的官员,让他们在皇宫里的文渊阁值班,帮自己批改奏章、提处理意见,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这些内阁官员一开始只是皇帝的“秘书”,官阶很低(正五品),没有实权,不能算宰相。但到了明宣宗时期,情况变了。皇帝让内阁大臣在奏章上写下处理建议,叫做“票拟”,然后自己再做决定,叫做“批红”。如果皇帝懒得管,“批红”就交给司礼监太监代笔,而内阁的“票拟”往往就是实际的决策。这时候,内阁大臣虽然没有“丞相”的头衔,却掌握了和过去丞相类似的权力,成了实际的“宰相”。

明中期的杨廷和就是典型例子。他当内阁首辅(内阁里的第一把手)时,明武宗去世,没有儿子,杨廷和直接做主,选了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当皇帝。在嘉靖帝即位前,杨廷和总揽朝政四十多天,制定国策、任免官员,权力比过去的丞相还大,是实打实的“宰相”还有张居正,当内阁首辅时,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和军事,朝廷内外都听他的,连万历皇帝都得让他三分。但张居正的权力,来自于万历皇帝的信任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不是来自“首辅”这个官职本身——一旦皇帝收回信任,首辅的权力瞬间就没了,这和秦朝丞相的法定权力完全不同。

清朝建立后,一开始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但到了雍正时期,为了处理西北战事,雍正设立“军机处”,让军机大臣直接帮自己处理军事和政务。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就成了摆设,军机大臣成了实际的宰相。比如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担任军机大臣,参与制定国家政策;李鸿章当军机大臣时,还负责外交事务,和列强签订条约。他们都是清朝的“宰相”,但清朝从头到尾都没设过“丞相”这个官职。

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灭亡,近五百年里,中国再也没有“丞相”这个法定官职,但“宰相”始终存在。这说明一个道理:“宰相”是个“职能”,只要皇帝需要人帮自己打理朝政,这个职能就不会消失;而“丞相”是个“官职”,只要这个官职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掉它。

看了这么多朝代的变化,“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就两句话:

第一,概念不同。宰相是“职能统称”,指的是所有辅佐君主、掌握最高行政决策权的官员(或者官员群体),不管官名叫什么;丞相是“具体官职”,指的是某个朝代正式设立的、有明确职权和俸禄的官,有固定的名称。

第二,范围不同。所有丞相都属于宰相,因为丞相的职能就是辅佐君主处理最高政务;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唐朝的中书令、宋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朝的内阁首辅,都是宰相,却不是丞相。

打个比方,“宰相”就像“老师”,不管教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只要是教书育人的,都叫老师;“丞相”就像“语文老师”,是老师的一种,但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语文老师。过去之所以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不同朝代对“最高行政官”的叫法太多,一会儿叫丞相,一会儿叫中书令,一会儿叫首辅,而“宰相”这个统称又被用得太广,才让人误以为两者是一回事。

从西周的太宰到清朝的军机大臣,“宰相”的形式换了一次又一次;从战国的丞相到明朝废除丞相,“丞相”只在特定时期存在。但不管怎么变,这些“相”都在替君主打理天下,推动着王朝的运转。它们的区别,不只是名字不同,更是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博弈的缩影——皇帝想把权力抓在手里,就会拆分相权、换掉官名;但治理国家离不开帮手,所以“宰相”的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看懂了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也就看懂了古代官僚体系演变的核心逻辑:一切制度,最终都绕不开“权力平衡”这四个字。

出处参考

1. 《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

2. 《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公孙弘传》

3. 《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王允传》

4.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 《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房玄龄传》

7. 《宋史·职官志》《宋史·王安石传》

8. 《明史·职官志》《明史·胡惟庸传》《明史·杨廷和传》

9. 《清史稿·职官志》《清史稿·曾国藩传》

10.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1. 吕思勉《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考》

来源:得暖自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