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公务员考试的区别和联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20:42 1

摘要:初中时,大家都学过课文《范进中举》,54岁的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到底什么是举人?我们一起来聊聊。

有人说,现在高考和过去科举考试差不多,都是例行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其实大不同。

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的核心区别在于:

高考是学历资格考试(决定能否上大学),科举是官员选拔考试(直接对应做官资格)

初中时,大家都学过课文《范进中举》,54岁的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到底什么是举人?我们一起来聊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源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一千二百余年,直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一、科举“入门阶段”

相当于“基础教育+高考资格审核”

对应现代:

小学、中学阶段+高考报名资格审查(如学籍、学业水平考试)。

核心目标是获得“参加更高层次科举的资格”,而非做官。

二、科举三级考试阶段

对应现代角色说明

1、童生

中小学在读生, 未通过“童生试”的读书人统称,无论年龄大小,类似没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学生。

童生试(三级)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高考资格 由“县试→府试→院试”三级组成,逐级通过才能晋级。

2、县试、府试

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地方官(知县、知府)主持,通过后成为“童生”中的进阶者,获得院试资格。

3、 院试

高考资格终审 ,由省级教育机构(古时候的考试院)主持,通过后成为“秀才”,正式获得参加更高科举的资格(类似拿到高考准考证+高中毕业证)。

也就是说,现代的高中毕业生,相当于古时候的“秀才”。

二、科举“选拔阶段”:

相当于“高考+公务员考试”

秀才之后的考试直接对应做官资格,层级越高,起点官职越高。

对应现代,取得高中学历才能参加高考,高考录取然后去读“大学”。

古代:取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地方上乡试(省级)、中央层面的省试、殿试

三、科举阶段 对应现代类比 录取身份 说明

1、 乡试

高考(省级统考)+公务员省考 举人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 省会举行,秀才才能参加。中举后有了做官资格(类似考上公务员+重点大学),第一名叫“解元”。获得解元称号的考生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会被授予官职或其他荣誉。

解元,是举人中的第一名,解元肯定是举人,但举人不一定是解元。而举人则是通过乡试的所有考生的统称。

古时候取得举人功名,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

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但是举人还是有做官的机会的,很多举人也是走的这条路。

比如举人可以委任教喻、县丞、主薄等官职,可以做副县级待遇的官。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

对应 现代考试:

高考、全省第一名,相当于古时候的“解元”,只能录取重点大学,是继续读书而不是做官。

大学毕业后(本科、研究生)报考省级公务员考试,通过笔试、面试、录用后,具备“省级公务员资格”,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上岸”,试用一年期后,考核合格才能转正、定级(科员或四级主任科员)。

大家看,是不是现代考试层次更多、规格更高、录用更严格?

2、会试

国考(中央公务员考试) 贡士

乡试次年在京城举行,举人才能参加。通过后获得殿试资格,第一名叫“会元”。通过会试考试的人,叫“贡士”。

3、殿试

中央公务员面试(最高层级) 进士

由皇帝亲自主持,由皇帝现场出题,贡士参加。通过殿试考试的人,叫进士。

直接决定做官级别:

进士及第选前三名:

一甲3人: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直接授高官,如翰林院修撰等。

状元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全国第一名,被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古代,状元一旦被钦点,便会立即被安排到翰林院工作,官职为从六品。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负责起草诏令、记载史事等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状元们可能会被提拔为更高的官职,如尚书、侍郎等,甚至有可能成为宰相等重要职位。

古时候,状元被招为驸马的大有人在,比如唐朝,唐宣宗为万寿公主招婿,科举状元郑颢被硬招为驸马。(时郑颢已赴楚州(淮安)迎娶范阳卢氏)

榜眼

榜眼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名,官职略低于状元,通常为从七品。榜眼们同样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工作,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政绩逐步升迁。在历史上,榜眼也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

探花

探花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虽然官职最低,但仍然是进士之一。探花们的官职通常也是从七品。尽管如此,探花们依然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在仕途上取得显著的成绩。在历史上,有些探花也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或军事将领。

二甲、三甲:皇帝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授较低官职或进入翰林院深造。

网上传说的状元相当于博士学历、榜眼相当于硕士学历,探花相当于一本学历、进士相当于二本学历,是不正确的,远比现在的博士难考。

对比现代:

中央公务员选拔录用后,在中央、国务院部、委、办、局工作。不会直接授于高官,需从基础岗位做起,试用期满一年后转正、定级,然后到基层锻炼3-5年,以后的发展仕途因人而异,有的人官员亨通、飞黄腾达有可能进入省部级领导岗位,有的人有可能选择躺平,默默无闻做一辈子老黄牛。

四、古代科举考试与现代公务员考试联系

1、 秀才 = 获得“高考+公务员考试”资格的人;

2、举人 = 通过“省级公务员考试”,有了做官资格;

3、进士 = 通过“中央级公务员最终考核”,直接按排名赏赐、封官。

通过科举制度,我们也清楚看到,古时候能通过乡试取得“解元”、通过会试取得“会元”,通过殿试取得“状元”的功名人,那都是相当努力、相当艰难、相当有学识的人。而并非现代高考某某学校、某某省、市、高考理科状元、文科状元。

那时候作弊是不可能的,参加会考的人要搜身、自带干粮提前入住,吃喝睡都在那一小格屋,发现作弊要被当场乱棍打死或刑罚。

在古代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考取进士是非常难的,这个难度相当于现在考清华、北大一般,几乎全国的学子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考取进士更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事情。在古代想要考取进士,首先你必须要参加乡试,然后考取到其中的秀才,之后还要再去中举人,这样才能够获得进京考试的资格,从而参加最后的选拔,从而考取进士。

而那时候,所有的读书人目标都是这个,所以考取进士是非常激烈的一个过程,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能够中举就已经是百里挑一了,能获得“进士”那是千万分之一,能夺得状元的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科举制度推行1300年间,获得“状元”功名的,只有356人(另有一说592人,可能是统计时间和范围不同),其中南方236人,北方120人。

这里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古代科举中存在“高考移民”现象,即考生可能会将自己的户籍迁移到更容易录取的省份参加考试,是不是跟以前一样,有的人千方百计把子女户口迁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参加高考?不过现在好多了,学籍管的严格。此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统计数据也可能有所不同。

各省排名如下:

前三名省份是:

NO1.江苏(60人);NO2.浙江(54人);NO3.河南(37人);

其它的省份是

NO4.福建(33人);NO5.山东(30人);MO6.河北、江西(29人);NO7.安徽(21人);NO8.四川(13人);NO9.湖北、山西(10人);NO10.陕西(9人);NO11.广东(6人);NO12.湖南(5人);NO13.广西、甘肃(3人);NO14.贵州、辽宁(2人);

来源:百姓知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