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重塑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各地破解创新“孤岛”现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重塑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各地破解创新“孤岛”现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从国际竞争看,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化产业创新生态闭环,欧盟推进“地平线2020”计划促进产学研协同,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围绕创新要素整合展开激烈角逐;从国内实践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先进地区已率先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融合路径。这些地区立足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在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协同、资金链贯通、人才链集聚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经验,既彰显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力量,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深圳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链条生态为导向,构建“金字塔型”创新平台体系。在基础研究领域,依托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载体,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236.61亿元,同比增长18.9%,占GDP比重达6.46%,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均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截至2025年4月,深圳建成鹏城实验室、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形成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的全流程支撑网络。
深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形成了“6个90%”的创新密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以上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带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化发展。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4万亿元、同比增长9.7%,连续3年稳居中国“工业第一城”,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近4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2024年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深圳占比近五分之一)。
深圳发布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20条”,构建“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的产业引导基金体系。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深圳天使投资母基金,截至目前累计有效决策子基金84支,已投资项目955个,培育出6个“独角兽”和188个“潜在独角兽”;设立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规模51亿元的社保基金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在深圳注册成立,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同时,推动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2024年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超2.4万亿元,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至5%。
深圳实施“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等政策,创新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和“直任制”,允许企业自主认定急需紧缺人才。产业融合方面,围绕“20+8”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项目不断涌现,创新“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还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助力项目发展。服务环境也不断优化,以特区法规明确“党管人才”,完善“鹏城优才卡”体系,打造国际人才街区。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2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
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大院大所”,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原始创新优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6.1万人年。复旦大学研发的mRNA疫苗技术、上海交大在光刻机物镜系统领域的突破,直接赋能本地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
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1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协作。以集成电路产业联盟为例,联盟企业涵盖了芯片设计、制造、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在联盟的组织下,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面对7nm制程工艺这一难题,企业间共享技术、人才与资金等资源,突破重重阻碍,2025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预计突破25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
上海着力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全方位助力创新成果转化。股权投资领域,上海积极发挥引导作用。2024年9月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由市财政全额出资,期限长达15年且可延长3年,以政府引导、长期支持、宽容失败的姿态,专注投向早期硬科技领域与未来产业,助力“从0到1”的突破。在市级层面,早在2010年和2014年就分别设立了规模114亿元的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35亿元的上海市天使引导基金,持续为早期种子投资“输血”。
以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为核心,杭州打造“云—网—端—数”数字经济生态,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同比增长7.1%,占GDP的比重为28.8%。阿里巴巴的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是一座数字化实验工厂,2020年与半导体、汽车、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企业一起打造国际级“灯塔工厂”,形成实时响应需求、极小化库存以及“100件起订、7天交付”的“小单快返”新模式。
截至2024年底,杭州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613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达65家,连续12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形成“梦想小镇—云栖小镇—未来科技城”创业生态圈。全市孵化空间面积超6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7万家,直接带动就业超18万人。梦想小镇是专门为年轻创业者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云栖小镇则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聚焦于高科技产业和大型企业,集聚阿里云、之江实验室等企业和机构,建成全国首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数字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研发的“通义千问”大模型,通过阿里云服务企业超过9万、通过钉钉服务企业超过220万,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工智能助手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创新实践基地”,加强了产教融合,推动区块链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生态。
南京在2013年率先推行“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制度,选派高校科研骨干到企业挂职。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根据国家重大新兴战略需求,大力发展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2024年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位,以29项科研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位。
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南京市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8家,其中国家级15家。打造“企业家+顶尖专家”联合创新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联合协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难题。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等4家单位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全力破解“低碳长寿命超高性能建筑材料”,产品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平陆运河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
打造南京软件园、南京生物医药谷、紫东实验室等特色园区,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园区、应用在市场”的生态闭环。南京生物医药谷集聚药明生物、金斯瑞等超过1300家生命健康领域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42家,高新技术企业2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8家。南京软件园集聚腾讯云、华为鲲鹏等涉软企业4462家,海内外上市企业14家,2023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810亿元,占全市比重约35%,占全省比重约20%。
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9个国家级平台,武汉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形成“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完整链条。2024年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营收7441.7亿元,光纤光缆、激光设备等核心领域市场份额全球领先。长江存储作为光谷的核心企业,研发的128层3D NAND闪存芯片实现量产,国内少数能够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2024年武汉光谷存储芯片产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光芯屏端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印发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多项支持政策。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2-3个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构建园区梯次培育体系,给予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奖励,推动优质企业、人才等要素汇聚。在研发型企业培育方面,结合优势产业布局,在多区打造研发型企业集群,对获评集群的区给予资金奖励。同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等,给予高额经费与项目资金支持,助力形成研发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与烽火通信、长飞光纤等企业建立“研发—中试—产业化”共同体。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烽火等共建设了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与华为、腾讯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协议;武汉华星光电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新型显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等共同组建了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有效打通产业协作“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深圳“四链融合”、上海“产学研协同”、杭州“数字生态”、南京“校地融合”、武汉“产业集群”的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心在于: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创新生态,以政策为引导集聚要素资源,以平台为载体促进协同攻关。各地经验印证了“创新链决定高度、产业链决定厚度、资金链决定速度、人才链决定强度”的融合逻辑,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即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通过场景开放释放市场需求潜力,通过生态培育实现技术、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
来源:财经进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