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日本主妇在东京秋叶原家电卖场犹豫不决:左边的索尼XR系列和右边的海信E8K画质相当,但中国品牌便宜了3万日元。最终,她选择了海信。
一位日本主妇在东京秋叶原家电卖场犹豫不决:左边的索尼XR系列和右边的海信E8K画质相当,但中国品牌便宜了3万日元。最终,她选择了海信。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日本越来越常见。十年前还鲜有人问津的中国电视品牌,如今已占据日本近半市场。而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松下、索尼、东芝的主场。
从日本制造垄断全球电视市场,到中国品牌反攻日本本土,这场产业更迭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日本电视的黄金时代与衰落。
回顾日本电视的黄金时代,可以用统治级来形容。20世纪50年代,松下推出首款黑白电视,开启日本电视产业征程;60年代,索尼研发出特丽珑显像管技术,让日本彩电在画质上实现代际领先。
到了80-90年代,日本电视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1990年,索尼、松下、东芝三家企业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超过40%,在欧美市场,日本品牌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电视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那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电视企业还在靠组装代工生存,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
但转折点在21世纪初悄然到来。当全球电视产业向液晶技术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技术路径误判的陷阱。
松下坚持押注等离子技术,甚至在2009年豪掷6000亿日元收购日立、先锋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等离子帝国。索尼则固守CRT技术的优势,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
等日本企业意识到错误时,已经错失了关键窗口期。2013年,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此时液晶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80%;索尼的电视业务从2005年开始连续13年亏损,不得不出售海外工厂缩减规模。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0年日本品牌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还有28%,2024年已跌至9%;在本土市场,松下的份额从2018年的16.8%暴跌至2024年的8.8%,东芝更是退出了消费级电视市场。
中国电视的崛起与征服。
与中国电视产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全球电视产业的核心玩家。
2024年,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达30.2%,首次突破30%大关。其中海信、TCL、小米三家合计份额达31.3%,超过三星、LG的28.4%总和。
在75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市场,TCL、海信的份额分别达15.0%、14.6%,逼近LG的15.1%,打破了韩企对大屏市场的垄断。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的表现。《日本经济新闻》与BCN的联合数据显示,2024年1-9月,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的份额达49.9%,7月后更是连续单月超过50%。
海信以25.4%的份额登顶日本市场,成为首个在日本拿下电视销量冠军的中国品牌。TCL也以9.7%的份额跻身第四,超过了松下、夏普等本土品牌。
中国品牌的征服并非靠低价策略,而是靠技术+本地化的双重优势。海信自研的信芯X画质芯片,能针对日本用户喜爱的电影模式优化色彩还原;TCL华星光电的ADS Pro硬屏技术,解决了液晶电视视角偏色的问题,契合日本家庭多人围坐看电视的场景需求。
在本地化运营上,中国品牌精准踩中日本用户的痛点:针对日本住房空间小的特点,推出超薄机身、可壁挂的小尺寸电视;联合日本本土内容平台,预装NHK、富士电视台的流媒体应用;提供日语24小时客服和上门安装服务。
这些细节让中国品牌逐渐打破了日本用户对本土品牌更靠谱的固有认知。
中日制造业的深层对比。
日本制造业的问题,在电视产业上暴露得非常立体。
首先是技术封闭性。日本企业习惯在内部搞技术研发,不愿与外部合作。比如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拒绝开放专利,导致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协同,最终被开放的液晶生态淘汰。
其次是战略保守性。终身雇佣制和层级文化导致决策缓慢。2010年前后,当中国企业开始布局智能电视时,索尼、松下还在纠结是否要加入互联网功能,担心影响传统画质优势。
三是资源分散化。日本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陷阱,松下把大量资金投入核电、电池业务,东芝涉足半导体、医疗设备,导致电视业务的研发投入被严重挤压。
反观中国企业,虽然也在推动多元化转型,但基本上坚持聚焦家电主业。海信、TCL每年将营收的5%以上投入研发,2024年海信研发投入达120亿元,远超索尼电视业务的研发费用。
中国制造业正在以智能工业为核心实现弯道超车。TCL的惠州工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电视生产周期从15天缩短至5天,不良率下降至0.3%;海信的青岛研发中心,利用AI模拟测试,将新品画质优化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
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京东方研发出柔性OLED面板后,能快速与TCL、小米共享技术;华为的鸿蒙系统与电视企业合作,让智能电视融入万物互联生态。
这种制造业生态的差距,正在影响更多产业。除了电视,中国的空调、冰箱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空调品牌在日本的份额达22%,较2020年翻了一番。
未来的竞争格局。
从日本电视的衰落,到中国电视的崛起,这场产业变革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机械工业技术的王者,只有永远的时代创新追随者。
全球制造业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这背后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和市场逻辑的全方位重构。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若不能打破路径依赖,加快决策效率,未来在更多产业中可能失去竞争力。除了电视产业,日本的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压力,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00年的20%跌至2024年的6%。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征服日本市场只是起点。如何在高端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避免陷入价格战陷阱,才是长久之计。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品牌。
再过几年,日本人是否只能买中国电视?或许还需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稳步迈进。
这场中日制造业的竞争,没有绝对的赢家输家,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者。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持续技术创新、构建产业生态的企业和国家。
来源:风云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