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9日至14日,“小天地——梁醒生人物画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该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创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岭南画派精神在当代的集中呈现。交流会在学术主持庄程恒的引导下,汇聚了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围绕梁醒生的创作实
开幕式现场
2025年9月9日至14日,“小天地——梁醒生人物画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该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创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岭南画派精神在当代的集中呈现。交流会在学术主持庄程恒的引导下,汇聚了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围绕梁醒生的创作实践、艺术语言、教育传承及当代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
交流会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赖志强将展览定位为“艺术探索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通过四个单元——“童蒙之态”、“旧雨新知”、“主题叙事”、“浮生世相”,系统呈现了梁醒生近年的76件作品。赖志强强调,展览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也应置于广州美术学院人物画科的历史脉络中理解,凸显了其在当代学院人物画场域中的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大鹏教授肯定了梁醒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创作态度,认为其作品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捕捉到了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他特别赞赏梁在造型上的优势,同时提醒艺术家需进一步思考艺术语言的锤炼,强调真正的艺术语言应内外兼修,既有可见的风格技法,也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胡斌从现当代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指出梁醒生的学院派背景奠定了其扎实的写实功底,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持续寻求突破。这种突破并非激烈的风格颠覆,而是基于广博艺术视野的稳步拓展。他执着于捕捉对象的内在神韵,笔墨色彩日益丰富,超越了单纯的外形描摹。作品中形与色的微妙错位,反而成就了意态的和谐,偶尔甚至呈现出近乎漫画的生动情趣,突破了学院派的固有藩篱。在水墨当代转型的探索中,梁醒生选择了一条深入生活的路径。通过大量写生、敏锐观察日常与人生百态,他将各种语言元素融汇贯通,以持续的专注力赋予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因此获得了鲜活的现实感与在场感,能够直抵人心,展现了一位当代水墨画家立足传统、面向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
庄程恒、赖志强、王大鹏、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湧从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出发,指出梁醒生作为第二工作室主任,成功继承了杨之光等人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即“传统笔墨如何落地现实”。他认为梁的作品完整体现了这一传统,同时吸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水墨语言,丰富了当代人物画的表现方式。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扬波从绘画造型、笔墨与写生的关系角度谈到,梁醒生的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现代性“折衷”叙事中的典型样本。他扎根学院,系统承袭了徐蒋体系的造型根基,并融会了杨之光、刘庆和、田黎明、朱新建等前辈的笔墨色彩与意趣,化为己用。其真正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从“集大成”到“个人面貌”的“蝶变”。他主动放弃“主题先行”的宏大叙事,回归“现场写生”,在与模特的直面交流中捕捉个体生命的“在场性”,让笔墨成为触及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时代感官”。吴扬波强调,梁醒生以深厚功底为基,以广泛吸收为养料,完成了华丽转型。他的艺术实践证明:折衷是充满张力的创造,传承是为了更有力量的创新。他的作品为当代人物画如何兼具写实深度与写意精神,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
周湧、吴扬波、樊林、王子蚺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从美术史视角分析了梁醒生创作中的“南北融合”现象。她注意到梁醒生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思考绘画语言的问题,尤其赞赏其将创作困境转化为语言提炼动力的努力。樊林提醒,艺术家需在高产的同时思考如何形成标志性符号,避免陷入日常再现的循环。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关注到梁醒生作品中的叙事性和人物神态捕捉,认为其对熟悉人物的描绘尤为出色。他建议梁醒生在未来创作中可尝试更多中西方图式的融合,如将“会议场景”与《最后的晚餐》等经典构图对话,开拓主题性创作的新维度。
丁澜翔、郑梓煜、许敦平、陈朋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丁澜翔和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两位“奶爸”学者从个人体验出发,对梁醒生描绘家庭、孩子的作品产生强烈共鸣。丁澜翔认为梁醒生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概念化困境,为绘画在当代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新路径。郑梓煜则从传播学者的角度,分析了醒生作品中“双重身份”的张力——作为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作与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并期待其在解决体制内问题后能更自由地探索艺术语言。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许敦平强调应回归艺术本体思考,关注水墨画的品质与材质美感。他认为醒生的作品语言多样,显示出积极探索的态度,未来可在语言纯度上进一步提炼。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朋从岭南画学的核心精神出发,指出梁醒生成功回应了写生与现实主义两大传统。他赞赏醒生活作为中国画学院教师的学术性与探索性,同时提醒艺术家需有“放下”的勇气,敢于突破既有成就,形成更纯粹的个人面貌。
刘文东、陈国辉、何枫、古秀玲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从教学角度肯定了梁醒生作品中的“温情”特质,认为这种情感表达在人物画教学中尤为重要。他希望醒生能将这种日常温情也融入主题性创作,形成独特的教学与创作风格。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国辉提出“日常性”与“剧场性”的概念,分析了醒生如何通过镜像、特殊视角等手法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观念性的艺术表达。他认为梁醒生的创作在全国青年水墨实验中已形成鲜明个人风格,兼具岭南温情与当代观念。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湧补充指出,梁醒生虽受中央美院刘庆和等人影响,但在创作方法上仍回归现实主义,这种“画法”与“创作方法”的张力正是其未来突破的关键。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何枫作为醒生的本科老师,见证了其从学生到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她赞赏梁不断突破自我的努力,认为其写生与创作的结合自然流畅,期待其在未来能持续突破瓶颈。
深圳画院美术创作部副主任古秀玲从个人经历出发,特别喜爱梁的《玫红色的回忆》,认为其成功融合了粤西地域文化与当代水墨语言,展现了艺术家深厚的生活积累与精湛的技艺。
陈俊宇、易东华、陈建宏、梁醒生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从策展角度分析了梁醒生作品中的矛盾与张力,认为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传统中的创造性张力。他提醒艺术家需警惕“小天地”可能带来的视野局限,应像关山月先生那样不断开拓,将个人情感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结合。
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提出“四双眼睛看艺术”的观点,强调情感真诚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梁醒生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其对人性的真诚关怀,这也是其未来突破技术层面、形成独特风格的关键。
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陈建宏从美术编辑视角出发,关注广美与北方艺术交流的历史,认为梁醒生的北上访学经历使其创作更具开放性。他相信醒生的“小天地”最终会成长为独特而广阔的艺术世界。
交流会现场
学术交流会最后,刘文东总结了各位学者的意见,肯定了梁醒生在教学与创作中的平衡能力。梁醒生本人则以幽默的“童年犯错”比喻回应了各位学者的批评与建议,表示将保持创作的鲜活与调皮,在不断试错中前行。
此次学术交流会不仅是对一个展览的学术总结,更是一次跨地域、跨领域的艺术对话。它清晰地展现了梁醒生作为当代岭南人物画家的独特位置——既扎根传统,又直面现实;既承载学院责任,又保持个人敏感。在各位学者的批评与鼓励中,梁醒生的“小天地”正孕育着通向更广阔艺术世界的可能。(文字整理/黄伟哲)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小天地
纸本设色
180×185cm
2022年
玫红色的回忆
纸本设色
190×230cm
2024年
波波池
纸本设色
240×240cm
2025年
海平线
纸本设色
240×160cm
2025年
面相
纸本设色
188×202cm
2020年
蓝背景
纸本设色
121×434cm
2021年
天天漂亮
纸本设色
62×51cm
2025年
工地
纸本水墨
2012年
广东美术馆藏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纸本设色
180×185cm
2020年
时代楷模-黄大年
纸本设色
2021年
七一勋章
纸本设色
2021年
新鞋子
纸本设色
2021年
纸本设色
2021年
大眼睛
纸本设色
2022年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