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荣昌生物历经多日调整,我特意抽出时间撰写了一篇篇幅较长的帖子,旨在为大家加油鼓劲。同时,我也想以荣昌生物为范例,记录下近期所掌握的一个较为冷僻的知识:究竟何为B证玩家?从某种视角来看,它们又是怎样衬托出荣昌生物的卓越之处呢?
荣昌生物历经多日调整,我特意抽出时间撰写了一篇篇幅较长的帖子,旨在为大家加油鼓劲。同时,我也想以荣昌生物为范例,记录下近期所掌握的一个较为冷僻的知识:究竟何为B证玩家?从某种视角来看,它们又是怎样衬托出荣昌生物的卓越之处呢?
近日,我前往一家创新药企L公司参观。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新药已然进入CDE上市审批流程。由于此前已获突破性疗法认定,预计明年上半年便可获批上市。原本我打算参观其生产基地,却被告知该公司将委托外省企业负责生产。原来,这家企业出于财务考量,从一开始便决意走“轻资产”路线,尽可能地将有限资金投入到自主研发当中。未曾想,今年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有外资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如今,他们虽已开始谋划拿地建设生产基地,但商业化产线建设及审批周期相对漫长,预计实现自主生产尚需三五年时间。
像L公司这种拥有药品批文,自身却不直接生产药品,而是委托符合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即C证企业)进行生产的企业,通常持有的是《药品生产许可证》B证。B证制度作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解绑”,进而催生了众多“轻资产”运营的药品公司。
从2023年底的数据来看,有相当数量(436家)的B证企业尚未获得药品批文,这类企业被称作“空证”企业。不过,“空证”并不等同于零成本。持有B证的企业,需配备充足的关键岗位人员(如质量、生产负责人等),并维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保守估计,每年的成本约在150万元左右。若长期没有产品产出,这对企业而言实则是不小的负担。
然而,对于真正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的企业而言,先获取B证,再等待产品获批,乃是契合研发规律的正常过程。特别是像L公司这类以创新药物研发为核心业务、资金消耗巨大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选择持有B证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B证、C证、D证,自然也存在A证。(点击下方图片,此表格能助您迅速了解B证与其他相关证书的主要差异)
有B证、C证、D证,自然也有A证。(点击下方图片,此表格可助您快速洞悉B证与其他相关证书的主要差别)
荣昌生物当下主要持有的是A证,即“自行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许可证。这表明荣昌生物不仅拥有自家药品的批准文号,更具备自主生产这些药品的能力与资质。如此一来,它便迅速与那些选择“轻资产”运营、依赖CMO(合同生产组织)的创新药企拉开了显著差距。
要获取A证,首先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符合GMP标准的生产厂房、设备及设施,同时还需构建完整的生产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创新药企向来有知识密集、轻资产的特性,即便拥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和众多国际专利,也难以将其作为抵押物从银行获得贷款。
而荣昌生物前几年不顾“拿上市募集到的钱乱搞房地产快要破产”的江湖传言,提前进行战略布局。建成后的生产基地,一方面可转化为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这些重资产能作为信用物抵押给银行,实现二次融资。
据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末公司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合计金额达27.40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49.84%。其中,固定资产余额为24.57亿元,同比增长20.97%。在重要在建工程中,生物工程三期项目总预算为37.05亿元,截至2024年底工程进度达46.65%。另据今年5月回复上交所问询内容显示,生物工程三期项目中的抗体原液楼、ADC楼、质检大楼等已转固,然而抗体制剂楼等尚未完全转固。
某些特殊剂型或高难度生产工艺的药品,对生产线有着特殊要求,这迫使药企必须自行生产。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属于ADC药物。业内人士皆知,ADC药物素有“生物导弹”之称,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若生产不当,药物可能在抵达病灶前就提前“脱落”,后果不堪设想。
委托生产或许在前期资金投入方面相对较少,然而长期来看,需持续支付委托生产费用;自行生产虽前期投入巨大,但更有利于成本控制以及核心技术的保密。对于药企而言,核心技术甚至关乎生死存亡。据我所知,三生制药的王牌产品特比澳,有一鲜为人知的情况:其分子结构专利虽已到期,但同行至今仍未能破解其独特的生产工艺。正是创新所带来的高标准生产工艺,成为了特比澳这一明星产品长期为三生制药贡献价值的重要保障。
既专注于研发,又具备强大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力,还能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这背后,必定有王威东董事长创办“荣昌制药”数十年成功经验的指引与支撑。近年来,两大核心产品的销量增长产生了规模效应,加之工艺革新,使得成本降低,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这一点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特别提及)。
一张A证的背后,不仅彰显了荣昌生物作为志存高远的长期主义者的前瞻性布局,更体现了荣昌生物从“Biotech”向“BioPharma”(生物制药企业,从研发起步,最终成为集研发、生产、商业化于一体的创新生物制药企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以荣昌生物的生产能力规划为例,尤其是其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的产能布局,充分展现了其应对当前及未来市场需求的策略。
从今年5月荣昌生物回复上交所《监管问询函》的内容可知,泰它西普于2021年上市销售后迅速放量,2023年销售量突破70万支。原有的共线生产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B座、J座车间产能达到饱和,公司于2023年四季度启用了K座车间。
K座车间整体投入高达5.69亿元,其中涵盖泰它西普生产车间,以及维迪西妥单抗与RC28 - E的共线生产车间。然而,荣昌生物预估K座车间产能在2025年将趋近饱和,恐难以满足2026年的产能需求(产销率达108.2%,产品畅销程度可见一斑)。
2021年启动建设的泰它西普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车间(K座三车间),预计在2025年四季度获批并投入使用。但即便如此,其产能预计在2029年也将接近饱和。
荣昌生物充分考量了工艺改进、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及建设审批周期等诸多因素,于2024年便启动了泰它西普不锈钢罐车间(配备6个15000L不锈钢反应器)的建设。该车间预计于2029年获批,并将即刻投入使用,以衔接此前临近饱和的车间生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泰它西普商业合作(BD)后的进展情况来看,2029年或许会成为其海外上市销售的关键节点!(以下两张关于泰它西普产能建设的图表,截取自荣昌生物回复《监管问询函》的内容)
B 座和 J 座车间承担着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的共线生产任务。为妥善解决与泰它西普共线生产的难题,公司规划建设 K 座车间,用于生产维迪西妥单抗及 RC28 - E。K 座的维迪西妥单抗车间预计于 2026 年上半年获批,而 RC28 - E 的 K 座车间预计在 2027 年上半年获批。待两座车间获批启用后,自 2027 年起,B 座车间将专门用于泰它西普的生产。
需特别说明的是,RC28 - E 是一款针对眼部血管性疾病的创新药物。今年 7 月,荣昌生物已将 RC28 - E 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授予参天公司(Santen Pharmaceutical)的中国子公司——参天中国(Santen China)。尽管参天公司是全球眼科领域的领先专业制药企业,且授权范围涵盖生产权利,但荣昌生物似乎并未完全放弃 RC28 - E 的自主生产(这或许暗示着在海外某些区域,荣昌生物有进行自产自销的计划)。
近期在雪球平台讨论荣昌生物时,有球友发帖称:为推动国际化战略,荣昌生物正积极布局海外产能。
美国方面:与 Vor Bio 合作,计划在马里兰州建设规划产能达 20,000L 的生产基地。欧盟方面:与 Lonza 合作,预计从 2026 年第三季度起为欧洲市场供货。然而,经向相关人士求证,此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来源:AA看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