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95 万的墓穴,快追上上海核心区 12 万出头的房价,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当下殡葬行业的真实写照。
11.95 万的墓穴,快追上上海核心区 12 万出头的房价,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当下殡葬行业的真实写照。
可谁能想到,靠卖墓地年赚数十亿、有 “房地产茅台” 之称的福寿园,最近竟抛出上市 11 年来的首份亏损预警,半年就亏了近 2.5 亿。
按理说这行业不该愁卖,中国每天有 2.8 万人离世,60 岁以上老人超 3.1 亿,2035 年还将突破 4 亿,妥妥的 “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可为啥连行业龙头都栽了?今天就从这份亏损财报扒起,看看这门看似稳赚不赔的生意,到底踩了什么坑。
在殡葬圈,福寿园的地位堪比奢侈品里的爱马仕,别家卖墓穴按 “个”,它偏按 “平方” 算。
数据摆在这里:2018 年到 2023 年,单个墓穴均价从 10.25 万涨到 11.95 万,2023 年最高飙到 12.102 万。
别以为这就是顶了,它家高端墓能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普通人根本望尘莫及。
它敢卖这么贵,靠的就是 “土地银行” 的套路:
早年用低价圈下一大片地,像开发商囤地一样慢慢开发,再往墓园里加些 “情感价值” 的包装,比如定制化墓碑、专属纪念仪式,最后把普通土地炒成 “高端殡葬资源”。
这利润率有多吓人?2023 年福寿园光卖墓地就赚了 60% 以上,要知道同年所有实体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才 5.06%,相当于它卖 1 平米墓地,顶别人干 12 年的利润。
过去十年,投资者把福寿园捧成 “刚需之王” 不是没道理,生老病死比吃饭住房还刚需,再贵也得掏腰包。
可 2025 年上半年,这 “铁饭碗” 突然就碎了:福寿园只卖了 6253 个墓穴,比去年少了 6.7%;更惨的是价格,均价直接跌了 5.7 万,相当于打了 6 折还没人要。
不光墓地卖不动,连殡仪服务也跟着降温。
2024 年上半年人均花 5300 元,今年直接降到 4700 元。
最惨的是它的 “大本营” 上海,年收益从 5.26 亿腰斩到 2.41 亿,跌了整整 54%;其他省市更别提,收入全线下滑 30% 到 50%。
最终2025 年上半年总营收从 10.9 亿跌到不足 6 亿,现在半年赚的钱,还没 2023 年 11 个月多。
福寿园把锅甩给 “消费谨慎”,可明眼人都知道这解释站不住脚,真要深究,是三股风把它吹下了神坛。
第一股是 “经济寒风”。
现在谁钱包不紧?房贷车贷要还,孩子上学要花钱,父母养老要储备,每一笔都是硬支出。
2024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涨了 5.3%,比 2023 年还少了 3.9 个百分点,手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
这种时候,十几万一档的墓地自然成了 “非必要开支”—— 这笔钱够在小城市付个首付,或者让父母在养老院住上好几年。
越来越多家庭想通了:与其死后风风光光,不如让活着的人过得踏实。
第二股是 “观念新风”。
“厚养薄葬” 不再是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选择。
就说上海,1991年海葬还只有200多具,现在每年近万具,累计超过 8 万位逝者长眠大海。
树葬、草坪葬、花坛葬这些生态安葬方式,不仅便宜,还能为地球省点土地,越来越多人愿意选。
更别说现在还有VR扫墓,隔着屏幕就能缅怀亲人,谁还愿意花大价钱买块冰冷的石头?
第三股是 “政策暖风”。
这几年国家一直推节地生态葬,鼓励建公益性墓地,民政部更是多次发文力挺绿色安葬。
2025 年 4 月出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直接把 “强化公益导向” 写得明明白白;2024 年 10 月还启动了为期一年的殡葬腐败整治行动,就是要断了 “天价墓地” 的活路。
这三股风凑一起,明摆着告诉市场:靠卖高价墓地赚钱的日子,该结束了。
福寿园的亏损其实给所有行业提了个醒:就算是老龄化催热的刚需赛道,要是产品脱离了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早晚得栽跟头。
联合国预测,2025 年到 2030 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会达 1293 万,殡葬需求没减,但大家想要的变了 —— 价格得实在,方式得有意义,没必要为了面子多花钱。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人死亡观的进步。
我们终于慢慢卸下 “比排场” 的负担,开始认真想:纪念亲人到底该怎么做?与其在葬礼上摆阔气,不如生前多陪他们吃几顿饭、聊几次天;与其买块昂贵的墓地,不如选一种更环保的方式,让思念留在心里而非石头上。
说到底,福寿园亏的不是行业的钱,而是时代的钱。
当 “死要面子” 变成 “死得明白”,当大家开始真正思考生命的价值,这门靠 “卖排场” 赚钱的生意,自然就没了市场。
而这种变化,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来源:沧海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