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39岁的李志强是武汉的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清晨五点出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枯燥乏味,吸烟就成了他唯一打发疲劳的手段,一天常常要抽掉两包烟。为了节省时间,他的午餐多半是路边快餐,辣椒炒肉、红烧排骨配米饭,吃完就接着拉客。等到晚上收工,他会开始享
2016年,39岁的李志强是武汉的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清晨五点出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枯燥乏味,吸烟就成了他唯一打发疲劳的手段,一天常常要抽掉两包烟。为了节省时间,他的午餐多半是路边快餐,辣椒炒肉、红烧排骨配米饭,吃完就接着拉客。等到晚上收工,他会开始享受自己难得的放松时间,常和同行去烧烤摊,几瓶啤酒下肚,再来几串烤肉,等散场回到家里已是深夜,洗个澡就倒头睡,第二天又如此反复。妻子提醒他检查身体,他却总敷衍说自己身体硬朗,从未真正放在心上。殊不知,他的身体已经悄悄亮起了红灯……
8月2日上午,李志强正常将乘客送到目的地,把出租车停靠在路边,伸手去拎放在副驾驶上的水瓶时,胸口忽然一阵闷胀,像是有人在胸腔里塞进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气息难以顺畅流动。他下意识抬手揉了揉胸前,感觉像被厚厚的棉被蒙住了口鼻,每吸一口气都带着迟滞和阻塞,胸骨间仿佛有钳子在一点点收紧,越咬越紧,让他连伸展胸口都变得困难。他大口呼吸了两下,咳嗽却随之冒出来,一声接一声,如同点燃的炮仗一般在车内炸响,足足一分钟才终于停下来,呼吸也变得稍微流畅了一些。他在心里安慰自己是烟抽多了,拧开盖子喝了几大口水,再一次专注于自己面前的路况。
几分钟后,他握住方向盘准备刹车,胸前的压迫感却突然明显加重,他呼吸不受控制的急促起来,胸腔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连肋骨都在发出沉闷的抗议。他用力捂着胸口,身体前倾,试图通过深呼吸缓解,喉咙里不断传出粗重的喘息声,仿佛破旧风箱被迫拉动,吱呀作响却始终不足以供应身体所需。他整个人缓慢的弯下去,咳嗽猝不及防而来,喉咙里的异物感像是一团黏稠的浆糊死死堵在气道里,每次咳动都像要把胸腔翻搅一遍,胸口一下一下抽紧,喉咙像被粗砂纸反复刮擦,火辣辣的生疼。
足足两分钟后,咳嗽才好不容易停下,他大口喘气,肩膀剧烈起伏,像是怎么也吸不进气来,胸口就像被沉重的石板压住,每一次呼吸都被硬生生截断,空气只能在喉咙口打转,却进不了肺部深处。他勉强直起身,想靠在椅背上缓一缓,却发现胸口刺痛感越来越清晰,每次呼吸都像针扎,一根根细长的钢针从胸骨之间狠狠插入,随着吸气的扩张不断搅动。症状持续恶化,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劲,不敢再耽搁,哆哆嗦嗦的摸出了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断断续续的向接线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和位置,便整个人弯着腰僵在那儿,等待救援。
在急救车送达后,李志强被迅速送往医院,进入急诊科时已经满头大汗,胸口依旧有压迫感。医生先为他做了常规的体格检查,血压 148/92 mmHg,心率 112 次/分,呼吸频率 26 次/分,血氧饱和度一度下降到 90%。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 8.7×10⁹/L,血红蛋白 141 g/L,血小板 235×10⁹/L,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检查中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基本正常,仅乳酸轻度升高。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但未见急性心梗特征。胸部正位 X 线片却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影像上在右肺上叶外侧区出现一个直径约 1.4 cm 的类圆形模糊影,边界并不算清晰,周围伴有轻度的纤维条索影,提示存在肺部占位可能。结合患者的吸烟史和近期突发的胸闷、咳嗽表现,医生当即判断这不是单纯的急性呼吸道问题,而是需要进一步查明的异常。
为了明确病变性质,医生随即为李志强安排了胸部增强 CT 检查。CT 结果显示在右肺上叶后段见一结节影,大小约为 14 mm×13 mm,密度较均匀,边缘光滑,未见明显毛刺征或胸膜凹陷征。CT 值约为 34 HU,增强后最高值达 52 HU,提示血供并不丰富。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未见肿大,肺野其余部分未见新发异常。呼吸科主任结合影像学特征认为该结节性质更倾向于良性病灶,但由于患者吸烟史长达 15 年以上,加上症状明显,仍需进一步排查。于是为其安排了肿瘤标志物检测,CEA、CYFRA21-1、NSE 等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最后,医生明确诊断李志强的情况为:右肺上叶良性肺结节(直径约 14 mm),当前为良性。
医生解释道:“李先生,您目前确诊的是右肺上叶良性肺结节,我必须向您详细解释一下这种情况的成因与危害。肺结节的出现并非偶然,大多数情况下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粉尘接触以及慢性炎症反复刺激有密切关系。您多年来每天大量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不断损伤肺组织,使局部细胞发生增生与修复,从而形成结节,这是比较常见的诱因。
“我需要特别提醒您,虽然本次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提示结节为良性,但肺结节并不等同于完全无害。部分结节在早期难以与恶性病变区分,仍有一定概率在未来发生癌变。如果没有规律随访,就可能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尤其是像您这样有多年吸烟史的患者,风险要比普通人更高。”
李志强听到“癌”的字眼,顿时吓了一跳,连忙询问出来戒烟自己还能够做出哪些努力,医生安抚开口:“李先生,您不必过度紧张,肺结节并非不可逆的威胁。您现在需要立即戒烟,并在饮食上减少烧烤、油炸和重口味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限制酒精摄入。每天坚持 30 分钟快走或太极等有氧运动,开车时每隔两小时下车活动,改善心肺功能。您目前不需特殊用药,但必须规律随访,每三个月做一次低剂量螺旋 CT,及时观察结节变化。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意室内通风,并可进行深呼吸训练。只要坚持改善生活习惯并配合复查,大多数患者都能长期稳定生活。”
李志强连连点头,将医生的话都放在了心上。出院后,李志强按照医嘱逐步调整了生活方式。首先是彻底戒掉了烟,每当手痒时,他会用嚼口香糖或喝水来转移注意力。饮食上,他不再去烧烤摊,而是由妻子准备清淡的饭菜,晚餐常以蒸鱼、青菜、豆腐为主,酒也基本不碰了。为了避免长时间久坐,他给自己定了规矩:开车两小时就下车活动,做几分钟伸展。每天清晨,他会绕着小区快走半小时,渐渐养成了固定运动的习惯。作息也比以前规律,晚上尽量在十一点前休息,睡前开窗通风,做几次深呼吸练习。
除此之外,他还开始自己上网查找一些能够延缓肺结节进展的方法,在众多信息中了解到八段锦是一种有助于强身健体、改善呼吸功能的传统功法。于是,他在手机上找来教学视频,一开始跟着生疏地学动作,每一招都要看上好几遍。慢慢熟悉之后,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练习,坚持在早晨或晚饭后到小区花园里打上一套。舒展手臂、抬肩扩胸时,他能感觉到胸腔逐渐放松,呼吸比以前顺畅了许多。坚持一周之后,他不仅觉得体力有所提升,咳嗽的频率也减少了。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李志强再次来到医院复查。低剂量螺旋 CT 显示右肺上叶结节大小仍为 14 mm×13 mm,与上次相比没有任何增大或形态改变,边缘依旧光滑,医生判断为稳定状态。血液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指标依然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新发异常。医生肯定了他戒烟、调整饮食、规律作息和坚持运动的努力,强调这些改变对结节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听到“复查结果稳定”这几个字时,他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心情终于缓解,心中也不断地肯定着八段锦的功效,更坚定要继续打八段锦决心。时间很快过去了2年,李志强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就在李志强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回归了平静的时候,意外却在悄悄发生……
2018年6月23日上午,李志强如同往常一般专注于自己面前的路况,正要抬手去按喇叭提醒前车,突然他的胸口突然泛起一股钝痛,仿佛胸腔深处被一块沉重的石块压住,缓慢却持续地碾压着,让他无法顺畅呼吸。他抬手扶住方向盘,用力呼吸,试图缓解这种憋闷感,却忍不住连续咳嗽起来,像是喉咙深处有细小的砂粒摩擦,每咳一声,气道里就传来刺耳的摩擦感,好像粗糙的砂纸在反复刮蹭娇嫩的黏膜。他缓缓弯腰,咳得胸腔一下一下抽紧,每一次咳动都伴随着撕扯般的灼痛,像有无数细小的针头同时在喉咙里乱戳,既干涩又火辣。
他连忙将车子在路边停下,双手控制不住的捂着自己的胸口,胸腔内的钝痛逐渐转为刺痛,每一次咳嗽都像锋利的刀刃从里向外划开,带着灼热的锋芒深深割裂,像是有一把尖锐的匕首插进胸口,随着气流的进出被人不停拧动。他不得不放开方向盘,用双手捂住胸口,身体猛地弯下去。那种刺痛并不是瞬间的,而是伴随着咳嗽的冲击在胸腔里层层叠加,好似一张生铁锯齿反复锯割着胸骨与肺叶,每一下都让人难以承受。剧痛之下,他的气息变得断断续续,带血丝的痰液被呛出,喉咙发出嘶哑沉闷的声音。他试着直起身,却眼前发黑,耳边只剩下轰鸣,双臂逐渐失去力气,整个人重重地倒向方向盘,陷入昏迷,汽车的鸣笛声响起,周围路人迅速意识到不对劲,前去查看情况,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紧急送往医院。
李志强被急救车迅速送往医院,到达时已处于深度昏迷,呼吸急促而浅表,血压 78/45 mmHg,心率 138 次/分,血氧饱和度仅 82%,双唇青紫。急诊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同时进行心电监护与吸氧抢救。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 11.2×10⁹/L,血红蛋白 127 g/L,血小板 212×10⁹/L,提示有轻度感染倾向。血生化检查中乳酸升高至 4.2 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急性心梗特征。初步处理后,患者状态仍不稳定。
急诊行床旁胸片检查,可见右肺上叶大片致密影,中央伴有一个直径约 3.8 cm 的不规则肿块,边缘呈毛刺状,周围伴有条索影。为了进一步明确,医生紧急安排了胸部增强 CT。结果显示右肺上叶后段见一不规则结节影,大小约为 39 mm×36 mm,密度不均,内部可见空洞形成,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最大增强值 74 HU,明显提示恶性特征。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达 17 mm。左肺下叶亦见数个散在小结节,提示可能转移。
进一步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亦支持恶性诊断:CEA 14.6 ng/mL(正常值<5.0)、CYFRA21-1 7.8 ng/mL(正常值<3.3)、NSE 21.3 ng/mL(正常值<16.3),均明显升高。结合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呼吸科主任会诊后明确诊断为右肺上叶肺癌(Ⅳ期,伴纵隔淋巴结及对侧肺转移)。尽管团队立即实施了全力抢救,包括静脉升压药物、强心支持、机械通气和抗感染治疗,但患者血压仍持续下降,心率逐渐减慢,血氧饱和度降至 60% 以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持续抢救,李志强依旧未能恢复自主心跳。医生最终宣布:抢救无效,于 2018 年 6 月 23 日 11 时 48 分死亡。
刚到医院的妻子被护士领到急诊室外,心里还抱着一丝侥幸,觉得丈夫只是老毛病犯了,救治后就能平安无事。然而,当医生神情凝重地走出抢救室,郑重宣布“抢救无效”的那一刻,她整个人猛地僵住,耳边嗡的一声,仿佛所有声音都被抽离。那一句冷冰冰的“死亡时间”击碎了她最后的希望,她双眼骤然睁大,颤抖着嘴唇反复低声喃喃:“不可能……他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双手攥紧衣角,却始终不敢往抢救室里看。眼前的现实和她的认知完全割裂,巨大的悲痛让她无法接受,仿佛世界在这一刻彻底坍塌。
她的情绪很快崩溃,泪水止不住地涌出,声音里夹杂着颤抖与愤怒,质问医生:“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已经戒烟了吗?饮食也在注意,运动也开始坚持,之前的复查结果不是都说稳定吗?为什么还会突然出事?我们在生活中明明做得面面俱到,为什么还是逃不过这样的结果?”她的嗓音越来越高,带着撕裂般的痛苦,几乎要嘶喊出来。她无法理解,那个每天按时复查、听从医嘱改善习惯的丈夫,怎么会突然就被宣告终结生命。她用力攥着衣角,双眼通红,语气中满是无助与愤慨,情绪压抑却又无法平息。
医生一开始还以为,是不是患者在家中没有坚持按时服药,或者暗中又恢复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才会导致病情突然恶化。然而与妻子的谈话里,他逐条核实日常作息与饮食细节,甚至反复确认戒烟、戒酒以及运动情况,却发现对方描述的确无懈可击。他眉头紧锁,心里生出疑问,便立刻调出李志强所有的入院记录与复查影像,从最初的低剂量螺旋 CT 到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一份份仔细比对。他把打印的片子摊开在桌面上,目光一寸一寸扫过结节的边缘、密度和变化,又调阅实验室的数据,想要找出哪怕最细微的异常。可一连翻阅几遍,他依旧没发现明显的漏洞,结节在复查时的确稳定,肿瘤指标也没有明显升高。面对这样的结果,他沉默下来,心中涌起更深的困惑。
妻子眼看着医生始终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心中的悲痛转化为彻底的愤怒。她声音逐渐拔高,颤抖着质问:“那到底是为什么?他不是已经改掉所有坏习惯了吗?检查报告不是都正常吗?为什么还是这样突然!”情绪的失控让她几乎泣不成声,脚步在走廊里踉跄,声音却一声比一声大,瞬间吸引了周围病人和家属的目光。
场面眼看就要变得混乱,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一阵喧闹声惊动,停下脚步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泪流不止的妻子,又看向一旁手足无措的主治医生,立刻沉声询问情况。医生急忙将李志强的整个病程、检查结果和抢救经过一一说明,并把病例资料递交给主任。主任听得眉头紧皱,接过病例在走廊边翻阅了片刻,目光凝重。随后,他轻轻点头,伸手示意李志强的妻子跟随自己,语气放缓却带着威严:“请到办公室里坐下,我们慢慢把情况讲清楚。”在他的引导下,妻子泣不成声地跟随进入办公室,走廊外的喧嚣才逐渐平息下来。
双方在办公室内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交流,科室主任耐心的询问着有关李志强的所有的生活和用药细节,直到询问道日常的生活习惯的时候,妻子回答说他有打八段锦的习惯,主任立刻抓住了端倪,连着问了好几个问题,才终于确定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患者在打八段锦的同时,没有注意到的3个生活细节!
主任忍不住摇头叹息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却又极其容易被忽视的病例!患者李志强看似在生活方面已经做到了面面俱到,不仅彻底戒烟戒酒,还开始规律饮食,甚至每天坚持打八段锦来强身健体。但恰恰是在这份看似‘完美’的自律背后,连医生都一度没有注意到,李志强在坚持锻炼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活中3个极小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常人眼里并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被认为是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但一旦结合他原本的肺部基础问题,就变成了‘催命符’。临床上我见过不少类似的患者,他们也和李志强一样,因为忽略了这3件细节,最终走向了白白丧命的结局……”
第一个细节是李志强在打八段锦的时候,常常选择在清晨小区花园里练习,空气看似清新,但其实他住在马路旁边,早高峰时段车流量大,尾气排放严重。他每天深呼吸配合动作,反而把大量污染物吸入肺部,长期积累对肺部造成了持续的损伤。他以为每天练功是给身体排浊气,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肺部暴露在高浓度的有害颗粒里。肺组织在长期刺激下容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细胞修复时就存在突变的风险。结合他原本的肺结节基础,这样的环境因素成为了推动结节恶化的重要隐患。这种被忽视的细节,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极易被低估。
第二个细节是李志强在锻炼后总喜欢直接冲凉水澡,他觉得这样能快速消除疲劳,让身体更舒服。可实际上,在运动后血管扩张、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状态下,骤然遇冷会导致气道痉挛和免疫防御减弱,容易引发呼吸道反复感染。一次次的小感染虽然当时症状不明显,却在肺部结节的局部区域反复诱发炎症,造成组织损伤和修复的不平衡。这种状态极容易为基因突变和病灶恶变创造条件。李志强并未意识到,这种看似提神的习惯,恰恰加快了结节发展的进程。
第三个细节是李志强在打八段锦的同时,常常忽略补水,他练功时出汗多,却总觉得喝水会影响呼吸节奏,于是拖到练完才喝。长时间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会让痰液变得粘稠,气道清理能力下降,肺部更容易积聚炎性分泌物。对有肺结节的人来说,这种环境就像温床一样,给局部组织提供了长期刺激。李志强以为只是小习惯,不会造成影响,但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呼吸系统负担,也让结节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稳定。这个小细节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却可能成为疾病发展的关键推手。
肺癌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细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志强在戒烟后,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锻炼上,却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深呼吸练功可能带来风险,也没有警觉冲凉水澡的冷刺激对呼吸道的影响,更忽视了运动时缺乏补水给肺部带来的负担。每一个看似无害的小细节,单独来看似乎不足以改变健康结局,但结合原本存在的肺结节,这些因素叠加,就像把火种放在干燥的草堆上,最终导致了病变的发生。
医学上强调“早诊早治”,并不是危言耸听。肺结节在早期良恶性分辨并不容易,唯有通过规律的影像学观察,才能把握变化趋势。如果李志强能严格遵循三个月一次的CT复查,就有机会在结节恶化之前采取干预措施。但他的自信和疏忽,使得病情在不知不觉间进展。对所有有结节基础的患者而言,这是一条重要的警示。
总结李志强的经历可以看到,健康生活方式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科学随访。锻炼要讲究环境和方式,生活习惯要避免对呼吸系统的反复损伤,更要重视水分补充与免疫力的维护。肺癌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忽略小细节,等到症状出现再去重视,就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李志强的故事提醒我们,任何改善习惯都不能盲目自信,科学和医学才是守护健康的底线。
资料来源:
[1]李海霞.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怎么从病理上判断?[J].健康必读,2025,(24):15.
[2]曹海洋. 哪些肺结节需要立即切除?[J].妇女生活,2025,(15):63.
[3]谢开琼,林璐雄,王世英.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筛查及良恶性判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20):49-53.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5.20.013.
(《武汉男子打八段锦2年肺结节变肺癌,医生:有这3个习惯,还不如不打》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