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渌江中学,作文是传统强项,历代校长都非常重视。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考察民情去萍乡,途经醴陵,地方官绅设行馆于育婴堂内,请时在醴陵的左宗棠写了一副门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洲子弟,翘首公归”。
在渌江中学,作文是传统强项,历代校长都非常重视。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考察民情去萍乡,途经醴陵,地方官绅设行馆于育婴堂内,请时在醴陵的左宗棠写了一副门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洲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见这副门联后十分欣赏,即前往渌江书院访见左宗棠。左回拜陶澍时,陶澍留与彻夜长谈,并订儿女婚姻。左宗棠也就是这样从渌江书院发迹的。由此开始,渌江书院的写诗问对蔚然成风,学子们的文学功底非常扎实。
到了民国初年左权入校时,学校为了加强培养学生行文和思维能力,隔两天就要布置一篇作文。一般说来,在老师出作文题目后,同学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正面阐述,而左权有时却从反面去写。同学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文?他说:我这样写,是希望从老师的批改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知道哪样写是对的,哪样写是不对的。
知识的日渐积累,使左权的文思有了飞速的长进。每当先生布置了作文题目,左权在提笔拂纸之时,多是先袖手思考片刻,不轻率下笔,一旦落字于纸,必是一气呵成。民国时期编撰的《醴陵县志》即评价左权“性聪敏……为文豪放,下笔辄千言”。左铭三先生评价左权“为文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予出以知其非凡材也”。在左权后来戎马倥偬的十余年军旅生涯中,能写下数十万字的宝贵军事论著,这实与他在渌江中学打下的深厚文字功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渌江中学严谨的校风,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再加上左权肯于钻研的精神,使这时期的左权在学业上打下了较牢固的基础,他不仅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也受到老师们的青睐。他与同学蔡申熙、刘裴等人,成了阳兆鹏先生的得意门生。
除了学业上的突飞猛进外,左权在渌江中学的另一大收获是政治思想上的进步。在这里,他与北联高小时的好友宋时轮仍是同班同学,都在第九班,并得到宋时轮的帮助。
宋时轮是进步青年,在中学里较早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成员,不久被秘密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不久,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醴陵县也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从1922年起,陈章甫、李立三、毛泽东等先后来到醴陵传播马克思主义。醴陵进步师生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创办《前进》周刊,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醴陵县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孙莜山,曾任县立中学庶务主任,在学校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有张际春、宋时轮、陈炳祥、孙莜蒲、宋毕焕等,其中张际春是学校党支部的负责人。
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党员为骨干,建立了社会问题研究社。这个组织开始时有十多人,后来发展到三十多人,表面上是一个学术研究社,实际上是党的一个外围组织,组织社员学习和探讨社会改革的问题,并从社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
左权与宋时轮除在一起讨论功课外,还时常利用课余时间攀登西山,俯瞰县城,针砭时弊,展望人生。
在同窗好友宋时轮的介绍下,左权参加了研究社。在研究社里,左权阅读了《马克思主义浅说》《社会发展史》、《向导》周报、《新青年》杂志,以及《孙中山文集》《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等一大批进步书籍报刊,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科学。
左权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经常和思想进步的同学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相互激励,决心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变革中国而努力。左权常说:“创造社会,农人也有责。改造社会,农人也有责。我是农人的子弟,其责任更大。”这正是左权青年时期思想的真实写照。从醴陵中学开始,他和共产党员张际春、宋时轮一起,积极参加了党组织所发起的每一次进步活动。正是从这时起,左权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
放学后,左权有时和同学陈觉、蔡申熙、陈恭、王亚文、萧石棚、廖祖友等“社会问题研究社”的成员,认真研究民国社会这部活书。他们探讨社会改造、思想革新、民族自决、妇女解放等现实问题,辩论民主主义、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新思潮,并在他们创办的《前进》周刊上争鸣切磋。
在马列主义的影响下,左权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张际春等人发起拆掉供奉有孔夫子像的文庙围墙、扩修体育场活动,左权一马当先,积极参加;共产党员组织反对教会斗争活动,左权也走在前列;党组织发动抵制日、英货运动,左权带头用木盆洗脸,以实际行动抵制日、英货。经过他们的奔走宣传,很多群众也坚决不买洋货。
奔腾不息的渌江,浸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无数先进人物和革命志士、孕育出这方天地间志士们敢当天下先的新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醴陵,成为湖南农民运动的策源地。在左权就读于渌江中学仅数年后,毛泽东实地考察农民运动,从湘潭、湘乡、衡山、长沙辗转来到醴陵,住宿在县衙附近的先农坛,后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推动农民运动进入新的高潮的口号,成为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先声。
就在毛泽东为撰写农民问题报告住宿的先农坛正对面,有片竖卧江心的沙洲,名叫状元洲,这里在明代曾是武童的试马场,后来成了桑园。这片多年淤积而成的沙洲呈枣核形状,中间宽处约有300米,两头全长约有800米,如一艘待发的航船停泊在醴陵县衙门前悠悠岁月里,待有掌舵人启动航行于历史长河,扬名于天下。
1922年秋至1924年春,时在渌江中学读书的左权即常邀同学到渌江中畅游,然后登上状元洲,谈眼前的学业,论古今的兴衰。左权和同学们面东迎着滔滔江水站立一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时政,不胜感慨。江水奔腾而下,水雾朦胧中,远眺江左侧营盘岭、江右侧马背岭巍峨夹江而立,这些古人留下的地名都似乎预示着醴陵要走出一位“武状元”,更为现实的是,给了当年这群青年人以立志尚武的信念,扎“营盘”于天下,跃“马背”于四方。
前人在醴陵渌江书院的优秀文化沉淀融入他们的血脉中,特别是左宗棠等一代宗师突破了以往读经者脱离实际的说教,立意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人才,而代表时代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时更深刻影响着这一代学子,他们的理想已经跃升于渌江水面之上,并驾着这艘航船模样的状元洲,驶出醴陵,驶向未来世界。
时代的新思想、新风气在湖南、在醴陵萌动。1923年冬的一天,左权和同学们摇了一条小船上状元洲,悄悄地传递着一个诱人的消息: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政部部长程潜派人来到醴陵,招收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的学生。
原来,这一年,孙中山由上海到广州组成新政府﹣大元帅府大本营。他决心“以俄为师”,“建立党军”,“使革命的武力成为民众的武力”。为适应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尽快地培养自己的军队干部,大元帅府大本营决定着手创建一所军事学校,由军政部部长程潜负责筹办。
程潜,号颂云,湖南醴陵人,为晚清名儒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的高足,曾考中秀才。后因愤于国事日蹇,弃文习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加人同盟会,先后出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湖南军事厅厅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兼陆军讲武学校校长。他素知三湘人历来重气节,尚诚朴,求仁义,不计功利,每当国难当头之际,屡见英雄豪杰披肝沥胆,前赴后继。因此,当大本营在广州酝酿开办陆军讲武学校时,程潜便决定从强悍勇猛的湖南人中招收部分学员,以期培养整军经武的人才。
当时,军阀赵恒惕统治湖南,残酷镇压工农运动,解散岳北工会,屠杀水口山工人,对全省人民严密控制防范。所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在湖南招生是秘密进行的。左权和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弃文就武也许是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一条从军报国的路,就这样出其不意地延伸到醴陵状元洲,也延伸到了左权的脚下。
程潜派到湖南招考学生的招考官是李明灏、柳炳元等人。其中,李明灏不仅也是醴陵人,而且还是左权的表兄。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具有爱国热忱,为革命招揽英才,他尽心尽职,还尤其注意招收农家子弟。左权与张际春首先报名,决心参加孙中山主持的革命大业,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此后,二十多名同学也相继报名投考。经笔试和口试,左权和张际春、蔡申熙、宋时轮、李人干、邓文仪、苏文钦、李隆光、李才霞、叶彧龙、左纪棠、何元准等被录取。
临赴广州之前,左权由醴陵回到黄猫岭,向母亲和家人告别。左家屋场一次考走了三个青年,即左权及二哥左纪棠、姐夫李人干,对此,母亲还是有点恋恋不舍,她嘱咐说:“真是舍不得你们走。猛然间一下子走三个,心里很是不好受。可你们的前程要紧啊!你们在外面学习要专心,做事要尽力,不要惦记这个家。
左权和二哥、姐夫安慰着母亲,都已是热泪盈眶,说一定会经常回来看望母亲。左权对叔叔左铭三说:“在家中,您对我的教诲最多,帮助最大,这些好处, 我只有在外面努力干,将来以事业的成功来报答您。”
这时,左权与陈云青的儿子才出生三个月,取名馥生。左权临行前再三嘱咐妻子:“家里生活很困难,你要多吃些苦,帮助母亲多干点活。”当他把脸转向床上正熟睡的儿子时,心中不免一阵酸楚,又对陈云青说:“你要把咱们的孩子带好,我在外面赚了钱,就寄回来。”左权到广州后,时间无论多么紧张,总是每月给家中寄一封信,询问母亲和妻儿的情况。
后来,左权需要赴莫斯科学习,他想到自己所献身的革命事业,不知何年是归期,因此在临行前给亲人们写下一封信,表示:我将东渡,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赡养,托与长兄毓麟,陈妻年幼恐不能久待,可劝其另择配偶,我将全力贡献革命。但陈云青当时并没有离开左家,直到1928年,左权5岁的孩子馥生不幸被疾病夺去生命后,陈云青在万般无奈中改嫁。
1923年12月,左权告别母亲和家乡父老,再到醴陵县城与亲友们告别。大哥毓麟送左权很远的路程,仍依依不舍。左权一再要大哥回转,并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让大哥带回家去穿。左权来到县城郊姨父家,感谢姨父全家对他在渌江中学读书时多方照顾。然后,左权在醴陵县城伍家巷维新旅社与一同考入广州讲武学校的同学奔赴广州,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军人生涯。从此,左权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他所决心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