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这周的市场来看,在AI硬件出一定分化之下,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板块不断走强,吸引了一大部分资金的关注。
从这周的市场来看,在AI硬件出一定分化之下,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板块不断走强,吸引了一大部分资金的关注。
而人形机器人在周五马斯克回复订单消息是假的之后,板块回落比较快。
但智能驾驶整体走的还不错。
下周一(23日),鸿蒙智行将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
官方预告中,“问界”与“尚界”系列新车型将正式亮相,主要是“尚界”系列目前小定超过11万,市场关注度比较高,主要也是价格来到15万级别的鸿蒙智行产品。
同时结合近期行业动向——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支持L3级自动驾驶车型准入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
从这方面来看,当下国内智能驾驶或许正在进入一个由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和行业趋势明朗的共同驱动的“落地期”。
但在当下,这场变化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哪些环节真正创造了价值?长期来看,智能驾驶阶段谁更可能胜出?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尝试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技术迭代升级、价格持续下降、以及本土供应链的结构性优势来分析。
过去5年,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是“模块化+规则驱动”。
工程师为每一个驾驶场景编写代码:识别红绿灯、保持车道、自动变道……
这套方法在高速领航辅助(Highway NOA)上表现尚可,但在城市复杂路况中,面对无保护左转、施工围挡、行人突然穿行等“边缘案例”(edge cases),系统往往失效。
大家一定要知道,现实世界的交通场景几乎是无限组合的,靠人工穷举规则,边际成本极高,且难以覆盖长尾问题。而且这东西还是安全的问题。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2024年年末。
那时候特斯拉FSD v12版本上线“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不再依赖中间的感知-决策-规划模块,而是直接将摄像头输入映射为车辆控制信号。
其实大家要知道,视觉对技术要求特别高,所以之前基本上很少人,但是这东西才能做到实时应对。
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显示,FSD的无接管里程比例从v11时代的约30%,提升至v12的81%。
这意味着系统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主完成驾驶任务,仅在极少数复杂场景下需要人类介入。
这一技术路径的本质,是从“编程世界”转向“训练世界”。
它不依赖工程师的经验,而是依赖数据规模和反馈闭环。
国内厂商正在快速跟进:
理想汽车推出MindVLA,融合视觉、语言与空间理解;
小马智行构建PonyWorld仿真平台,在虚拟环境中生成百万级极端场景用于AI训练;
华为、小鹏、蔚来、比亚迪等均在推进端到端大模型的实车部署。
技术的成熟,正在让“城区NOA”从“能用”走向“好用”。目前,国内乘用车L2及以上功能渗透率已达57.4%,但高阶功能如城区NOA的实际使用率仍低于1%。
这说明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不是需求不存在,或许目前正处于快速部署阶段。
一旦端到端模型在真实道路中验证出稳定性,用户习惯形成正循环,高阶智驾将从“锦上添花”变为“购车核心考量”。
一项技术能否普及,最终取决于经济可行性。
几年前,一辆具备L3能力的智能汽车,仅激光雷达和高算力平台成本就高达数十万元,Robotaxi单车硬件成本甚至超过百万元,远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
但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国产激光雷达厂商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已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下降超60%;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产AI芯片厂商推出高性价比车规级芯片;
比亚迪“天神之眼”等高阶智驾系统开始下探至15万元甚至10万元级车型。
为赋能的鸿蒙智行系列,全系支持城市NOA,且不额外收取订阅费(初期策略,后期是否收费暂未知)。
这意味着,智能驾驶正经历“高端功能下放”的过程。
当一项功能成为“标配”,它的价值就从“溢价能力”转向“成本控制能力”。
这也带来一个新的商业模型:车企可以通过前期免费提供智驾功能,吸引用户购车,再通过后续OTA升级、软件订阅、数据服务等方式实现持续变现。
这或许类似iPhone的硬件+生态模式。
如果说电动化的胜利靠的是电池技术和制造效率,那么智能化的竞争,则更依赖于完整的供应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数据池。
从这方面来看,国内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优势,已不仅仅是市场规模,更是完整的本土供应链与丰富的测试场景。
首先是供应链自主可控:
芯片:华为昇腾、地平线征程、黑芝麻A1000等国产AI芯片已实现量产装车;
传感器:禾赛、速腾聚创占据全球激光雷达近40%份额;
算法:百度Apollo、Momenta、小马智行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
整合能力:鸿蒙智行、小米、蔚来等展现出强大的软硬一体化能力。
其次是场景复杂度高。国内的城市道路密度大、交通参与者混杂、加塞频繁、标识不清——这些“痛点”,恰恰是训练AI模型的“金矿”。
一个能在重庆解放碑或北京三环稳定运行的智驾系统,其泛化能力远超在硅谷高速上测试的系统。
最后是数据规模巨大。
截至2025年,中国搭载L2+系统的汽车保有量已超3000万辆,每天产生PB级驾驶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通过OTA回传,用于模型迭代,形成“数据飞轮”。
我们不必追问“智能驾驶会不会来”,就像2010年不必争论“智能手机是否会取代功能机”。
现在的问题关键是:它何时达到‘可用’门槛?谁掌握了关键生产要素?
目前或许智能汽车产业的“下半场”竞赛,而发令枪,已经响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