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遗憾的是,鲜有正面消息。最近,俄罗斯权威媒体《消息报》报道,这艘命运多舛的航母将被封存,之后要么被拆除,要么被出售。这样的结局,让熟悉俄罗斯海军发展的人不禁唏嘘。这艘航母的诞生历经怎样的波折?其设计有哪些
近年来,“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遗憾的是,鲜有正面消息。最近,俄罗斯权威媒体《消息报》报道,这艘命运多舛的航母将被封存,之后要么被拆除,要么被出售。这样的结局,让熟悉俄罗斯海军发展的人不禁唏嘘。这艘航母的诞生历经怎样的波折?其设计有哪些独特之处?作为现存的唯一航母,俄罗斯海军告别该舰,背后又有哪些无奈之处?
2025年7月26日,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称,俄罗斯海军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以下简称“库”舰)将被封存,随后面临拆除或出售的命运。这意味着该舰将很快退役,且不存在启封回役的可能。
前苏联各级重型载机巡洋舰对比图
“库”舰的诞生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1977年10月,时任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下令要求“逐步提高1143.3、1143.4、1143.5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技术水平及确定技术发展主要方向”。当时,其所称的“载机巡洋舰”实质上就是航空母舰。
此前,苏联海军装备了1143型(基辅级)航母。按照苏联海军舰船型号规则,该型航母的后续改进型号依次称为1143.2、1143.3、1143.4等。其时,“基辅”号(1143型)已经建成服役,1143.2型“明斯克”号已经完成舰体主体建造并下水舾装,1143.3型“新罗西斯克”号则在建造中。
苏联海军真正发展航母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发展思路和技术等原因,苏联航母走的是“小步快跑”的发展路径,其水平远落后于美国。相较基辅级的前两艘,1143.3型“新罗西斯克”号做出了部分优化设计,但改进幅度未能完全满足海军高层期望,故有“逐步提高技术水平”的指示。
1143.5型航母的改进设计工作交由苏联涅瓦设计局设计师艾菲莫夫负责。结合苏联海军的要求,他于1978年拿出了5套初步设计概念方案。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加大舰体和排水量,安装蒸汽弹射器、拦阻装置和新型动力系统,既可起降垂直起降战机也可起降常规固定翼舰载机。这种“改进”,实际上相当于新设计了一型航母。
1979年11月,最终设计方案获得了苏联海军等部门的批准。该方案为标准排水量6.5万吨,常规动力,安装蒸汽弹射器和拦阻装置,搭载30架固定翼战斗机和22架舰载直升机。
然而,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基于其传统军事战略思维,强烈反对建造大型航母。1980年初,时任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责成修改1143.5型的设计方案,要求减少排水量,固定翼舰载机一律改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舰载机。对此,戈尔什科夫一面表示服从决定,着手修改设计,一面想出各种办法暗地保持1143.5型航母的原有设计要素,推进其各项子系统的研制工作。
1981年9月,乌斯季诺夫坐镇“基辅”号航母,指挥苏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西方-81”战略演习。苏联海军在此次演习中的优秀表现让乌斯季诺夫非常满意。戈尔什科夫汇报了未来航母的设计工作。乌斯季诺夫高兴之下,出人意料地同意了扩大未来航母排水量的请求,一度搁浅的1143.5型航母项目得以重生。至1982年5月,修改后的1143.5型航母设计方案得以通过 9月,该舰于黑海造船厂开工建造。
1143.5型航母开始建造时定名为“里加”号,后又故名为“勃列日涅夫”号、“第比利斯”号,最终于1990年投入服役时,定名为“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
“库”舰标准排水量4.3万吨,最大排水量5.8万吨,甲板长302.3米,宽72.3米,水线长270米,宽35.4米,最大航速29节,续航力8500海里/18节。
与最初设计不同的是,“库”舰没有使用原方案中的蒸汽弹射器,而是采用了滑跃起飞甲板。滑跃起飞对舰载机的机型和状态都有一定限制。苏军之所以放弃原有的蒸汽弹射器方案,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对国产蒸汽弹射器的可靠性缺乏信心;二是蒸汽弹射器在高纬度寒冷海域性能受限,而“库”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装备于北方舰队为战略核潜艇护航。使用滑跃起飞甲板,能在一定程度绕过自然环境对航母战斗力的干扰。
按照最初设计,“库”舰舰载机搭载方案为12架苏-33重型舰载战斗机,16架雅克-141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攻击机和24架卡-27系列舰载直升机。然而,雅克-141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状态,从未在“库”舰上真正服役过。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库”舰舰载机搭载方案为18架苏-33舰载战斗机、17架舰载直升机和4架苏-25UTG舰载教练攻击机。
“库”舰舰岛上识别度最高的部分就是“天空哨兵”大型舰载相控阵雷达。该型雷达大线为正方形,长宽各5米,布置于上层建筑正前、左前、正后、右后位置以实现对空域4阵面360度探测。在防御武器方面,“库”舰装配了SA-N-9舰空导弹、CADS-N-1 “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AK-630近防武器系统、RBU12000火箭深弹发射器等。
俄罗斯官方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的《俄罗斯武器概览》丛书《海上武器装备》卷这样描述“库”舰:“该重型载机巡洋舰用于增强战略导弹潜艇、水面舰艇战斗群和海军装备导弹的航空兵在作战任务区内的作战稳定性。它能攻击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标。航海性能不受限制。该舰装备有作战控制情报系统。”
这段描述揭示了俄海军对“库”舰的两大任务定位:其一,具备担任舰队旗舰、担纲舰队指挥任务的潜质。其二,核心任务是为其他舰艇提供掩护,而非整个舰队的中坚打击力量。
这种独特的航母使用思路,与世界主流航母使用有着巨大差别。其实,“库”舰的设计也迥异于他国航母。例如,“库”舰在飞行甲板前段,安装了12单元SS-N-19“海难”超声速反舰导弹。该型导弹射程远,飞行速度快,破坏力大。该型导弹同时装备于俄海军多型导弹巡洋舰,这意味着“库”舰可以和这些导弹巡洋舰合力攻击。但SS-N-19导弹级为庞大,严重挤占舰体内部特别是机库空间,导弹发射后的尾焰羽流会烧灼飞行甲板,为导弹提供火控还会让航母火花系统复杂化。在其他国家主流航母中,航母的反舰主要靠舰载机,未有像“库”舰这样安装大型反舰导弹的。
此外,“库”舰安装了MGK-355TA“多项式”-1和MGK-365“星”-M1声呐系统,在舰艏水下整流罩内安装有大型舰壳声呐。这样的声呐配置与俄海军现役反潜驱逐舰通用,目的是提升单舰反潜探测能力。但是,战舰安装大型舰壳声呐会降低战舰航速,而航速是航母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
可见,“库”舰在设计上,更强调航母主动融入并支援舰队整体作战,而非让整个舰队围绕航母展开行动。这深刻反映出在俄罗斯海军的战略构想中,航母并非舰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而是一种特定功能的支援平台。
“库”舰的退役,并不仅仅意味着俄海军退役一艘航母。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很可能意味着俄海军在未来几十年内放弃航母建设。
“库”舰入役以来,从未接受过提升性能的养护升级。比如,在主动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库”舰上的“天空哨兵”大型舰载相控阵雷达已明显落后,但俄军从未对其进行更换、升级和翻新。
“库”舰的主力舰载机本为苏-33重型舰载战斗机,但由于种种原因,苏-33始终未实现在“库”舰上齐装满员。2012年后,俄海军决定使用米格-29K中型舰载战斗机部分取代苏-33。考虑到重型战斗机和中型战斗机的差距,这样的替换在一定程度上是战斗力“缩水”。
2022年4月13日夜,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在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外海执行封锁监视任务时,被乌军导弹击中沉没。与“库”舰一样,“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十年间,也没有经过真正有效的现代化改装。在实战中,“莫斯科”号的预警、防空、电子对抗、损管等多个系统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最终导致战舰沉没。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
“莫斯科”号的沉没给俄海军敲响警钟:如果一味忽视老旧舰艇在现代技术面前的巨大代差,哪怕是航母,也会被现代化武器击沉。可以说,“库”舰的命运一定程度上源于“莫斯科”号悲剧的警示。
“库”舰服役后执行了多次战备值勤任务,但只参与过一次实战,即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在叙利亚打击恐怖组织。行动虽取得了显著战绩,但也暴露舰况存在一系列问题。2017年2月,“库”舰进入摩尔曼斯克修造船厂进行翻新维护工作,原定2021年完工,但时至今日还未完成。
维护过程更是充满坎坷:2018年10月30日,托载“库”舰的50号浮船坞因严重故障沉没,倒塌的塔吊将“库”舰的飞行甲板砸出一个大洞。2019年12月12日和2022年12月22日,“库”舰又两度发生火灾。维修期间的反复事故,说明俄罗斯造舰工业从技术到工程管理都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对俄罗斯未来是否能维修建造航母提出了疑问。
2024年9月,有网络消息称,俄海军将“库”舰、“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反潜驱逐舰等长期维修大舰上的闲置舰员,连同其他海军岸勤人员,整编为名为78987部队的海军机械化步兵营,投入俄乌冲突中。此消息未获进一步证实。
俄罗斯《消息报》2025年4月报道,早在2017年“库”舰大修后,其舰员事实上就处于完全解散状态。俄海军甚至计划为“库”舰专门重新招募培训1500名舰员,其专业涵盖操舰、导航、信号、航空机械维护等。然而,培养如此规模且高度专业化的航母舰员(尤其是舰载机地勤人员)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专业培训积累。
建设远洋海军,特别是拥有航母的远洋海军,并不是喊喊口号,也不是建造一两艘大舰就能实现的。远洋海军,特别是远洋航母舰队,是一个巨大体系,航母只是其中一环。
俄罗斯苏-33舰载战斗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新建造的水面舰艇仅限于轻型护卫舰、登陆舰和核潜艇,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舰船。在远洋战舰方面,俄罗斯目前仅能建造可进行远洋水下护航的攻击型核潜艇。能够满足远洋作战需求的新式大型防空驱逐舰、护卫舰、大型补给舰等舰船,俄海军可谓一片空白。
放弃“库”舰乃至后续航用,是由俄罗斯当前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决定的。今日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际影响力,早已与“库”舰服役时的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彼时的苏联,致力于发展和美国海军在远洋作战的能力,对近海近岸安全并不担忧。
如今的俄罗斯,历经苏联解体和北约多轮东扩,海洋战略态势已极度恶化。在黑海方向,乌克兰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直接敌人,其他黑海沿岸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都是北约成员国。格鲁吉亚则和俄罗斯存在领土争端,特别是沿海港口主权争端。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多次遭到乌克兰袭击,以致俄罗斯一度不得不将部分舰艇疏散至新罗西斯克和阿布哈兹部署。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则处于土耳其控制之下。
在波罗的海方向,随着芬兰(2023年)和瑞典(2024年)正式加入北约,所有波罗的海沿岸国,除俄罗斯外,都是北约成员国。俄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加里宁格勒处于北约包围之中。2025年7月16日,美国驻欧洲与非洲陆军司令克里斯托弗·多纳休在会议上宣称,“加里宁格勒四面都被北约国家包围”,如有必要,北约军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加里宁格勒。大贝尔特海峡、朗厄兰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等波罗的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均处于北约控制之下。
印度航母装备的米格-29K战斗机
相对而言,俄罗斯在北冰洋方向,海洋战略态势稍好一些。但是,北冰洋恶劣的自然环境,天然限制了大型水面舰船的活动能力。若俄军北方舰队大型舰船试图绕道巴伦支海、挪威海南下前往大四洋,将面临格陵兰岛-冰岛一线北约海军力量的栏截。在太平洋方向,俄军海洋战略态势最好,但太平洋方向目前不是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重点。
海军建设有其固有逻辑,近海力量是远洋能力的基础,建设次序是不能颠倒的。一个自身军港和近海受到战略对手全方位围堵、主力舰队被战略对手禁钢在封闭海域内的国家,不可能绕过近海海军阶段直接建设远洋海军。综上可见,俄罗斯的海洋战略态势总体上是较为恶劣的,并不具备建设远洋海军的客观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战区”网站2025年4月4日报道称,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造船厂正在建造的23900型(伊万,罗戈夫级)两栖攻击舰,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其预估排水量在3万至44万吨之间,已接近美国海军最新锐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俄罗斯2020年公布的采购合同显示,俄军首批订购2艘该型两栖攻击舰。
将建造23900型两栖攻击舰与放弃“库”舰的消息相对照,再结合俄罗斯海洋战略态势分析,可以清晰勾勒出俄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核心任务是与其他军兵种一道,不断消除对俄罗斯不利的地缘政治因素,促使俄罗斯周边态势逐渐向对其有利的方向发展。
国产歼-15T舰载战斗机从山东舰起飞
这样的战略目标,决定了俄海军未来的主要任务只能是近海作战。考虑到目前俄罗斯的状况,这样的任务恐怕要持续很长时间,有可能是数十年。那么,这期间,俄海军最需要的武器装备,是现代化的驱逐舰、护卫舰、两栖舰、潜艇、岸基航空器等,而不是航母。如果多年之后,俄罗斯达到了改善周边战略态势的战略目标,到那时重新研制航母完全来得及。这样看来,放弃“库”舰,实为俄海军基于现实考量的明智选择。
来源:军师军茶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