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爹爹曾多次交代过祖上是湖南人,而据多方查证,其实祖上应该是湖北人,曾居于红安一带。只是祖上在其处居住的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均在湖广布政使司、湖广行省治内,所以祖上是湖广人的说法较为可靠。直到民国之后,才分设湖南、湖北两省,流传得久了便慢慢把“湖广”误传为 “湖南
又见紫苏
连续数番往返于湖南的一些地方,常常会在彼处的田间地头见到一种久违了的植物——紫苏。因为紫苏是我最为钟情的一种植物,由此也便多 了一些回味和感悟。
湖广与湖南
爹爹曾多次交代过祖上是湖南人,而据多方查证,其实祖上应该是湖北人,曾居于红安一带。只是祖上在其处居住的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均在湖广布政使司、湖广行省治内,所以祖上是湖广人的说法较为可靠。直到民国之后,才分设湖南、湖北两省,流传得久了便慢慢把“湖广”误传为 “湖南”了。但毕竟祖上曾久居一域之内,尽管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历经湖广填四川和遭遇年馑北上关中的颠沛流离,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湖广人和川人的习性和特点,包括语言和生活。和往常一样,无论是来到湖北、湖南或者四川这些祖上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免不了都会有一些发自内心的亲切感。
关于紫苏
湘菜是我的最爱,川菜亦然。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崇尚食材的天然地道,或麻或辣,香浓味重,又兼重腊制,食之十分过瘾且回味悠长。紫苏香味浓郁,是传统湘菜川菜的辅助调味料之一,不仅口味极佳,同时其作为一味药材还兼有保健之功效,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备受湖湘和川菜爱好者青睐。而我对紫苏的情感,却源自于四十多年前的一次普通的家常菜。 紫苏作为一种常见植物,多作中药,也可作为蔬菜食用或入茶饮用。紫苏有治疗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之功效。其在中国已有 2000 余年的种植历史。李时珍曾记载 :“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故紫苏在国人饮食中颇为常见。常见的用紫苏烹制的菜肴如紫苏干烧鱼、紫苏鸭、紫苏炒田螺、苏盐贴饼、紫苏百合炒羊肉等。又如南方地区,在泡菜坛子里放入紫苏叶或杆,可以防止泡菜液中产生白色的病菌。
又见紫苏
成年后的我常离家客居北方,更是难得见到多生于南方的紫苏的踪迹。直到前些年,在一次回关中老家看望姨父姨妈时,居然在姨妈家院子外的水渠边,发现了一大片茂盛的野生紫苏。姨父做过医生,知道些紫苏的药用价值,常采些晾干了备用。而那一大片每年自然生长起来的异常珍贵的紫苏枝叶,都被当作无用的杂草弃于荒野,真是可惜。当时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慨。后来,因为工作关系,间或去南方出差,偶尔之间也会在野外的田间或水边见到几株紫苏。每每此刻,就会油然生发出一种遇见久别重逢的故人般的亲切感,免不了掐一片叶子来闻一闻那熟悉的味道。
再见紫苏
不久前的湘潭之行,每天上课下课,早晚自行安排。紧张的学习之余,又有了早晚疾走锻炼的机会。几天下来,竟把学校周围的村野集市转了个遍。其最大的收获便是,别处难得一见的紫苏,在湘潭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每一家菜市场也有售卖,不禁让人喜出望外。随之便选定了近便的一家菜摊,提前给女主人打好了招呼,让其多准备几把新鲜的紫苏,好在返并时带回家仔细品味。
学习结束了,返程的头一天又至菜摊对热心的女老板说好,次日一早来取紫苏,主人一脸笑容满口应允。翌日一早来到菜摊前,摊主女士早已明了来意,随即抱出一大捆刚刚采收来的紫苏,水嫩新鲜,足足有三四斤。女摊主只收了 15 块钱,还忘不了送上一句一 路顺风,下次再来的温暖。
悠长的回味
回得家来,即如法炮制,当晚就吃到了亲切美味的紫苏拌黄瓜了。故人去已矣,此物最相思。品味从前的口味,思念着已经故去 46 年的祖父。祖父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鲜活灵动。
寒冬腊月,一身黑棉衣、腰系草绳、弓着腰身的爷爷,头戴一顶洗得发了白的黑灯芯绒棉帽,背着不到一岁的四弟,迈着细碎的脚步,在尘土淹没的车路上蹒跚颠簸,不及六岁的我跟在身后。一不留神爷爷摔倒了,四弟却还在爷爷背上,我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爷爷背着四弟摔倒,再眼看着爷爷从尘土中异常艰难地起身……
人生如水,光阴似箭。回味过往,苦辣酸甜不一而足。正如紫苏的浓郁芳香之下,也有苦辛之药性。
我们的生命里总有些辉煌与美好,但美好的东西却很少被记忆。让人难以忘怀的,往往是挫折、苦难的点点滴滴。有了生活的五味杂陈才有生活的多姿多彩;有了刻骨铭心的挫折砥砺,成功或许更有价值。
2016 年秋 郝家坡
探亲日记
10 月 19 日 :早早起来,天才放亮,日头还未升起。见父亲仍在熟睡 中,妈已经在厨房里忙乎上了。家乡秋天的早晨,清爽宜人,不远处的天空间看得见些许的雾霭。洗了把脸,和妈打了声招呼便出门晨练。
出门沿着田埂不几步就是宽敞笔直的姜眉公路,上了公路,一边疾步向南朝着不远处的斜谷口行进,一边欣赏着秋晨里的乡村美景。公路近边和远处,往日成片的稻麦田,统统变作了碧绿的猕猴桃园和樱桃园。一架架猕猴桃硕果累累,不禁使人垂涎欲滴。如今的家乡,已经很难再觅往日一望无际,稻香麦浪的壮观景致了。据三弟介绍,这些年村民们一改祖辈苦守粮田的传统思维,经营适合本地水土气候的猕 猴桃和大樱桃,多数村民尝到了甜头,逐步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村里很多人家陆续盖起了漂亮宽敞的楼房,有些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住到了城里,过上了城市生活。
三十年前离家的情形早已斑驳细碎,尽管在情感上有些失落和不甘,却也能够无奈而欣慰地感受到眼前的时兴和便捷。
不觉中已到了相邻的斜谷村口,一尊被竖起的两米多高的米黄色的畸形大理石上,雕着“斜谷村”三个行草大字,字体苍劲浑厚。 这个村原来叫做积谷寺村,相传三国时,诸葛丞相因伐魏在此囤积军粮而得名;同时也有汉唐时期就盛产优质贡米的传说。近年来盛行所谓“并村”之风,将过去称之为斜峪关的村子与积谷寺、石龙庙合并,谓之“斜谷 村”,恢复了三国以后的传统称谓。斜谷,旧称斜峪关,为古时关中逾越秦岭通往南方的六条要冲之一的褒斜道的北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三国时的斜谷之战、褒斜栈道、火烧葫芦峪、木牛流马等等历史事件均与此地有关。
顺着村街一眼望去,村道水泥铺就,宽阔平整,两行遒劲壮硕的樱桃树枝叶茂盛,自然形成一条富有情趣的林阴道。道路,花园,民居齐整划一,和城里无异。三几个村民利用清晨闲暇在门前打理清扫。
这是与家门相邻的村落,也是 60 多年前家里老屋的所在地,至今二伯父一家仍居住在这里。沿着这条雅致而亲切的林阴道往西不远,过了斜谷村便是渭河主要支流的石头河了。河对岸便是诸葛丞相当年屯兵的五丈原了,原下有个村落叫落星村。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诸葛丞相亲率大军,经褒斜故道穿越秦岭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垒百日,积劳成疾病逝军帐。书载,是夜,司马懿眼观天象,见将星坠落于五丈原,遂判定丞相将逝。当年将星坠落之所因名落星村。不知不觉间已走过村头,来到了界渠边,路边地头有个村民在收稻子,另一个瘦矮者驾驶着小型机械 在收过秋禾的田地里耕耘着。所谓界渠,就是分割眉县与岐山两县政区的一条人工渠道,沿渠修有车路,往北汇入渭河。车路因久无人走,已茅草及膝。沿界渠和车路往北不远就是我所在的上庙村。老远可见一院庙宇,从前我曾经就读的 村小学,小学最早就建在一座古老的龙王庙内。现在的庙宇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正中的大殿型雄宏典雅。这是国家为 了恢复古文化设施,在损毁已久的原址上投资扩建的一座大型庙宇,改名做圆觉寺,主体已经完工,一些附属设施还在完善中。经过时,见几个技工和土工正在忙着干活,其中有一个似曾相识又不能确认的,及至出来的路上方才想起来,好像是小时候的伙伴,名叫羊娃。出去几十年了,以前的伙伴竟也不能相认了,竟有些后悔没有能和他聊聊。原来的七年制学校后来改为小学,东迁至村委会所在地的村中心了。看似不小的一大圈,不到一 个小时便转完了。
回到家里,妈已做好了早饭,父亲也已醒来,帮父亲洗了手和脸,先让父亲躺一会,和妈一起吃了,又喂父亲吃过,便急着招呼五弟一起去县城给父亲买药。
经仔细询问大夫和药师,很快买好了治疗褥疮的叫做“莫匹罗星”和“一扫光”的药膏、绷带、胶带、棉纱、棉棒及消炎用的碘伏,便急着赶回家给父亲处理伤口。因前期耽误了时机,几处创面均已感染,已病得昏昏沉沉的父亲在消毒时疼痛难忍,由五弟帮忙,我一处一处仔细给父亲处理好伤口,敷上药膏棉纱,用胶带固定好,这才长出一口气。到晚上又逐 一换了新药,一直纠结的心绪才略微好受一点。
是晚,建在本村、五弟所在的空压机厂老板,一位亲切和善的张老兄请客,指派五弟开了猎豹越野车来接我。厂子就在出门一里开外的公路边,周围绿树环绕,环境优雅,附设了饭店。据说饭菜均为本地特色,味道尚可,娟妹就在此做服务员。席间张老兄安排了熟悉的智绪哥和五弟等作陪,点了我爱吃的羊肉泡、羊头及几个小菜,娟妹开始进来问候,端菜倒水忙了一回。还有一个端庄麻利的女孩子,一问也是本村孩子,其父亲倒也相熟。因大家都不胜酒力,只略微喝了三五杯,和几个熟知的乡亲聊了会儿家常,便告辞和五弟做伴回家了。
2010 年秋 郝家坡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