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检察机关表示,被告根据违宪、违法的戒严布告令,禁止宪法机关行使权力,以消除政党制度等为目的,宣布了紧急戒严。检察机关还将去年12月3日实施的紧急戒严称为“以扰乱国家宪政秩序为目的的暴动”。
4月14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刑事合议庭就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举行首次庭审。尹锡悦本人出席庭审,否认检方作出的全部指控。
4月11日,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在离开首尔汉南洞官邸时向支持者致意。新华社发(全休相摄)
当天庭审过程不向公众公开。据韩联社等媒体报道,检方和尹锡悦方面分别通过开庭陈述阐述各自基本立场。
韩国检察机关表示,被告根据违宪、违法的戒严布告令,禁止宪法机关行使权力,以消除政党制度等为目的,宣布了紧急戒严。检察机关还将去年12月3日实施的紧急戒严称为“以扰乱国家宪政秩序为目的的暴动”。
尹锡悦在陈述中驳回发动内乱指控。他主张,仅仅几个小时内就以非暴力的方式接受了国会通过的解除戒严要求,将仅维持数小时就结束的事件定为内乱不符合法理。
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定于4月21日就此案举行第二次庭审。
从全斗焕到朴槿惠,再到如今的尹锡悦,韩国总统似乎永远无法摆脱“权力魔咒”。当下,即将开启的总统大选能否实现权力平稳过渡还有待观察,韩国内政又将走向何方?
1
朝野两党斗争激烈
时间回到2024年12月3日晚,尹锡悦突然发布紧急讲话,以“维护自由宪政秩序”为由宣布实行紧急戒严令。这是韩国时隔45年以来首次宣布紧急戒严。
事实上,看似“孤注一掷”的戒严令背后是韩国积压已久的政治矛盾,是韩国国内政治斗争走向激化的产物。
自尹锡悦执政以来,韩国朝野两党斗争激烈。
在经济民生领域,双方围绕财政预算针锋相对。执政党国民力量党主张健全财政,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则主张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在涉日问题上,以共同民主党为代表的在野党对尹锡悦上台以来的“亲日立场”严重不满。在对朝问题上,国民力量党强调强化对朝威慑,要求朝鲜先承诺无核化,共同民主党则主张通过对话和接触来改善南北关系,推动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国会也呈现“朝小野大”局面:国民力量党在国会中议席不足,导致尹锡悦难以通过关键法案和人事任命,执政举步维艰。“预算削减案”“第一夫人丑闻风波”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尹锡悦试图通过发布戒严令来摆脱政治困局。
4月4日,民众在韩国首都首尔的韩国宪法法院附近观看尹锡悦弹劾案宣判过程的电视直播。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
然而,“救命稻草”却成了点燃火药桶的火星,两党及内部分裂加剧。
国民力量党内部,支持者通过强调戒严令的“合法性”为尹锡悦辩护,反对者则对尹锡悦的领导能力产生质疑,公开批评其决策失误。前国民力量党党首韩东勋甚至公开支持罢免尹锡悦,国民力量党内部分裂为“亲尹派”与“亲韩派”。
同时,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趁机发难,要求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并要求发起对尹锡悦的弹劾案。当然,共同民主党也有着“激进”与“温和”的路线之争。
2024年12月14日,韩国国会通过尹锡悦弹劾动议案,停止了尹锡悦的总统职权,尹锡悦成为韩国宪政史上继卢武铉、朴槿惠之后第三位遭国会弹劾的总统。此后,国务总理韩德洙代行总统职权,却因被指控协助尹锡悦发起戒严令等而陷入弹劾风波,被停职调查。
更戏剧化的是,随后代行总统职权的经济副总理崔相穆也遭到五个在野党的联合弹劾。韩国政坛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韩国国内秩序的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2
乱局中的多维较量
韩国政坛的乱象也加剧了国内民意的撕裂。
自尹锡悦宣布实施紧急戒严令以来,韩国社会围绕其行为是否构成违宪、是否应对总统启动弹劾程序以及是否符合“内乱罪”要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对尹锡悦的逮捕令签发后,首尔总统府邸周边涌现立场相异的市民团体,双方示威人群在警方设置的警戒线两侧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反映了韩国民众对政局乱象深深的忧虑和迷茫。集会事件更是不再罕见,甚至向常态化发展。韩国国内支持者自焚、国会议员遇袭、朝野两党遭遇爆炸物威胁等一系列社会极端事件发生,社会情绪濒临失控。
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韩国民众认为“社会矛盾”严重程度的指标达到3.04分(满分为4分),已达到2018年有相关调查以来最高水平。
共同民主党发言人赵承来称:“极右势力的仇恨和疯狂正试图摧毁韩国的民主。”
1月15日,警察在位于韩国首尔的总统官邸附近维持秩序。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
事实上,自弹劾案发酵以来,尹锡悦和国民力量党的民意支持度不降反增,呈现逆势增长态势,显示出部分选民对弹劾程序的合法性及政治后果的质疑。对尹锡悦的罢免恐怕不是韩国这场“政坛韩剧”的结局,韩国将在社会极化的态势中进入竞选阶段。
此外,韩国军方在这次危机中的立场也颇耐人寻味。从风波初期的“执行戒严令”到弹劾案初期的“严守中立”,再到后期裁决阶段的“明确支持宪法法院裁决”,反映了军方在面对政治危机时,试图在维护宪法秩序与保持自身中立性之间寻求平衡的矛盾性。军队自戒严风波以来暴露出的内部分歧和立场差异,也削弱了民众的信任度,其在民主制度下的角色定位和权力边界也引人深思。
还需要关注的,是韩国司法系统的独立性问题。
在弹劾案中,公调处肩负对尹锡悦涉嫌“内乱罪”等行为进行调查与指控的重任。然而,其在执行过程中因缺乏必要调查权限和专业经验,暴露出程序性缺陷,引发了对其法律正当性的质疑。
宪法法院则主要负责案件的审理,其对无证据效力的检方讯问笔录的采纳、对尹锡悦当庭询问的现状以及使用秒表控制时间等一系列程序问题,同样引发了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尽管宪法法院最终以8:0的全票结果通过了弹劾案,但这一看似一致的裁决实则是持不同立场的法官经过111天、11轮正式辩论后艰难达成的妥协。
据了解,在8名法官当中,3位法官偏保守、3位法官偏激进,还有2位中间派。根据韩国政坛流露的说法,到3月28日时,法院对尹锡悦弹劾案的内部审议结果还是5:3,在29日转变为6:2,最终在各方不断商议妥协后,才以8:0达成结论。由此可见,这一结果背后或暗含弥合撕裂的社会民意的政治考量。
4月4日在韩国首都首尔的韩国宪法法院拍摄的尹锡悦弹劾案宣判现场。新华社发
总之,这场围绕尹锡悦弹劾案的博弈不仅反映了韩国宪政秩序的脆弱性,也凸显了司法体系在独立性和程序公正上的漏洞。正如宪法法院法官在弹劾案中的补充意见所言——韩国未来还需要更细致的法律条款来消除法律的模糊地带。
3
走向何方?
从韩国历史来看,总统政治命运的悲剧性并非偶然。韩国历任总统几乎均因贪腐、滥用职权等罪名遭调查,形成“卸任即被清算”的恶性循环。“青瓦台魔咒”并非所谓的风水问题,而是暴露了韩国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和韩国政治文化的包容性不够。
一方面,在两党极化的背景下,韩国的总统选举趋向零和博弈。在野党出于对总统滥用权力的担忧,往往竭力阻挠总统施政。总统不能连任的制度限制,又使得其在任期内往往急于推行自己的政策,易于忽视与反对党的合作,进一步激化了两党间的政治矛盾。
另一方面,地域主义孕育着韩国的派系政治。韩国地域主义主要表现为“东保守、西进步”的格局,岭南地区与湖南地区相互对立,选民在总统选举中也往往以出生地和阵营为标准进行投票,使得总统成为对立地区政治势力的报复靶点。一旦韩国政治出现危机,总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
当前,在尹锡悦被罢免后,韩国政坛的权力真空引发了新一轮的政治角力。据韩国盖洛普调查显示,在下届总统热门人选相关问题上,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以37%的支持率领跑,前雇佣劳动部长官金文洙(9%)、大邱市长洪准杓(5%)、国民力量前党首韩东勋(4%)则分别位居其后。
李在明作为在野党代表,以“民生主义”为竞选口号,主张改善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在对外政策上主张采取更加务实的立场,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但李在明的司法风险或将成为其竞选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在涉嫌违反韩《公职选举法》案二审中虽然被判无罪,但仍面临着5项案件的审理。
李在明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全休相摄)
与此同时,执政党阵营也在积极寻求改革与突破,以挽回民众的信任。韩东勋作为国民力量党的前党首,明确表示要阻止“怪物政权”的形成,维护自由主义和法治主义的核心价值。他提出了一系列施政愿景,包括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构建五大都市圈等,以期推动韩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刚刚加入国民力量党的金文洙则强调,要“恢复韩国作为自由民主国家的认同,让韩国更加伟大”。
两党在国会等政治舞台上围绕预算案、政策推行等关键议题展开较量,这将是韩国左右政治势力的又一次激烈碰撞,标志着韩国政治逐渐回归到以政策和理念为核心的竞争轨道上。此前,因尹锡悦一系列激进政策和戒严风波导致的政治混乱局面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
根据宪法规定,在总统被罢免后的60天内必须举行总统选举,这表明韩国将最迟于6月3日前完成大选投票。大选或许会促使各方将注意力转移至经济、民生等国内议题,新政府上台后或将推进民生政策的改善,并重新审视韩国的外交政策。韩国政治有望逐渐回到正轨。
但是,不从根本上推进改革,“青瓦台魔咒”恐将持续轮回。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