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智能化如何规模落地?华为给出妙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21:22 1

摘要:AI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行业智能化也从“为什么”,逐渐进入如何规模化的新阶段。因为过去几年,企业的AI试点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往往难以复制和推广,停留在初级的状态。

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AI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行业智能化也从“为什么”,逐渐进入如何规模化的新阶段。因为过去几年,企业的AI试点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往往难以复制和推广,停留在初级的状态。

所以当下,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在于AI能不能用,而在于如何才能用得稳、用得大、用得久。

9月19日,在2025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高级副总裁、企业销售总裁陈雷结合过往实践,提出了“ACT三步走”的实施路径,并联合伙伴发布了九大行业智能化方案,精准回应了行业对AI规模化落地的迫切需求。

正如陈雷在演讲中所说,企业要回答的三大问题是投资如何产生真实商业价值?专有数据如何转化为竞争力?应用如何从试点走向规模化落地?

这三问直击行业智能化的难点,也为我们理解ACT与九大方案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业内观察:行业智能化走向规模化落地

回顾过去十余年,行业智能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单点自动化到流程自动化,再到系统集成与数字化。今天,行业正处于从“系统集成”向“全流程智能化”的过渡期,企业期待的不仅是局部优化,而是端到端的流程重塑,更需要AI带来“跃升”的力量。

笔者观察,行业之所以在当下迎来规模化落地的窗口,关键是四个关键维度的同频聚合。

在技术维度,近年来技术全面发力,在底层架构的各个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企业通过优化架构设计,针对工业视觉检测、智能语音交互等行业特定应用场景,大幅提升了计算效率与能效比。

在政策维度,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AI从技术到应用的一体化转化,并建立标准化、可追溯的治理体系。这意味着,行业落地不再只是各做各的,而是可以按图施工。

在市场维度,根据IDC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与生成式AI支出指南》预测,到2028年,亚太地区(含中国)在AI和生成式AI领域的总投资将达到1750亿美元,2023-2028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3.6%,倒逼企业方案必须可复制、可复用。

在应用维度,麦肯锡在《State of AI 2025》中指出,尽管71%的企业已常规使用生成式AI,但超过80%的企业尚未看到其对企业级EBIT的实质性影响。阻碍并非技术,而是没有清晰的场景优先级、跨部门数据治理以及标准化部署复制流程。

落地启示:ACT三步走和九大行业方案

上述因素聚合为行业智能化规模化落地打开了窗口期,但如何落地的实践难题仍待破解。华为基于对行业实践的深度洞察,提炼出五大关键发现,进而推出“ACT三步走”实施路径,即评估高价值场景(Assess high-value scenarios),结合垂直行业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Calibrate AI models using vertical data),规模化部署AI智能体以重塑关键业务(Transform business operations with scaled AI agents),这正是回应这一核心命题的系统性方案。

在“评估高价值场景”方面,华为提出AI场景选择评估框架,从商业价值、场景成熟度、业务与技术融合度三个维度评估,该框架已帮助客户落地超1000个AI核心生产场景。

上述框架的意义在于引导企业把有限资源投向最关键的主流程,比如银行从获客到成交的链路,电力从巡检到作业的闭环,这些环节跑通就能带动整个业务链条的效率提升。

在“结合垂直行业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方面,华为提供完整的工具链,帮助企业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模型。此外,华为打造了全面的AI立体安全防护体系。

以医疗为例,AI生成式病历在华西医院的实际部署显示,最快仅需1秒就能生成一份病历。支持医生个性化配置调优,在医生审核阶段平均不超过4处修改,支持一键回写到HIS系统,极大提升了诊疗效率。这背后不是通用模型的奇迹,而是行业数据与流程深度校准的结果。

在“规模化部署AI智能体以重塑关键业务”方面,华为一站式Versatile平台可以自动生成包含100多个步骤的智能体与业务流程,大幅加快部署速度。

随着人机协同程度不断加深,华为建立了系统化的AI人才发展体系,赋能业务专业人员直接参与AI智能体的使用、开发、部署与运营,通过该流程可实现成果的批量化产出。

ACT路径作为方法论解决了怎么走的问题,但行业要真正跨过试点阶段,还需要可以快速复制的场景案例。正因如此,华为联合伙伴发布9大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城市智能中枢&大模型、科技智算实验室、医技数字化2.0、银行AI与大模型、制造研发数智化、智慧物流与仓储SMART、智慧配电、油气智慧勘探开发、钢铁高炉炉温预测等。

笔者观察:跃升行业智能化,千行万业启新程

这次发布会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华为提出跃升行业智能化,更在于给出了方向和抓手。一方面,ACT三步走为行业智能化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论,让企业明白应该如何选场景、如何校准模型、如何把成果批量化部署,解决了“为什么这样走”的疑问。

另一方面,九大行业方案又把这些思路落到具体场景,用可视化的样板点告诉行业,这条路不仅能走,而且能复制,消除了“能不能落地”的顾虑。二者叠加,使得过去长期困扰企业的模糊感被打通,行业智能化也具备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的可操作路径。

以ACT路径来说,很多企业已经做了不少试点,比如产线加入视觉检测,客服接入对话式模型,医院上线诊断辅助,但结果往往是演示好看、推广困难。为什么?因为试点回答的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规模化要解决的是怎么做成工程的问题。

而ACT路径的“A”解决的是选择哪根主流程先跑通,“C”解决的是如何让AI真正说懂行业语言,“T”则是解决能不能在不同分支快速复用的问题。ACT路径是一条从AS-IS(现状)到TO-BE(目标)的可操作路径,也是一套将试点经验工程化、可复制化的施工蓝图。

值得注意的是,ACT路径并不是要替代企业已有的数字化建设,而是把分散的探索拉到统一的框架之下,明确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落地。更重要的是,ACT不仅强调能用,还强调能规模化地用,这恰恰回应了行业最担心的试点止步的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在今年全联接大会上不断强调“从1到N”,因为只有当场景评估有标准、模型校准有工具、智能体部署有平台,行业智能化才能真正从孤立的亮点转向普遍的能力,完成从样板间到量产件的跨越。

当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现场,当试点样板走向规模复制,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行业智能化的未来将驶向何方?华为此次发布给出参考答案:只有把方法论和场景结合,把技术和产业结合,行业智能化才能行稳致远,成为驱动经济与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引擎。

来源:黄海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