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乘龙升天到桥山古陵:黄帝如何成为华夏精神图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20:00 1

摘要:树干粗得要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抱拢,枝桠伸展开,能遮半亩地的太阳。

前言

陕西黄陵的那棵古柏,站了快五千年。

树干粗得要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抱拢,枝桠伸展开,能遮半亩地的太阳。

来这儿的人,不管是特意祭拜的,还是路过打卡的,都会对着古柏多瞅两眼。

不为别的,就因这树传是黄帝亲手栽的。

可较真的人总会犯嘀咕:黄帝不是传说中乘龙升天的始祖吗?

咋还会有一座实实在在的陵墓?

其实这疑问,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就有过。

他站在黄陵土冢前,盯着封土堆愣了半天,也没琢磨透。

今天咱就像聊家常一样,说说黄帝的事儿。

看看“炎黄子孙”这四个字,到底藏着咱中国人的啥根儿。

轩辕庙

一、生在山洞里的“部落二代”,咋就成了始祖?

咱先从黄帝的出身说起。

《史记》里写得明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少典是当时一个部落的首领,按说黄帝是“部落二代”,日子该过得不差。

可偏有传说称,他是在寿丘的山洞里出生的。

你可能会问:部落首领的儿子,咋会生在山洞?

这不是不合常理吗?

其实倒也说得通。

那会儿是新石器时代,别说宫殿,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大家住的都是半地穴式的土屋,首领和普通人的住处差不了多少。

黄帝生在山洞,反倒符合当时的生活条件。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他出生后的细节。

传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话啥意思?

就是说黄帝刚出生就透着灵气,别的娃还只会哭,他就能说话。

小时候脑子比一般孩子转得快,学啥都快。

长大以后稳重又机敏,成人后更是聪明过人。

咱先不管这传说有没有夸张,单说这描述,就把黄帝和一般人区别开了。

毕竟是要当始祖的人,总得有点“不一样”的地方。

可光有“不一样”还不够,那会儿部落遍地都是。

东边有夷族,南边有蛮族,西边有戎族,北边有狄族。

每个部落都想占地盘、抢资源,弱的部落说没就没。

黄帝手里只有石斧木矛,周围部落还老抢地盘,光靠“聪明”可守不住家。

你要是黄帝,第一步会先搞啥?

是先教大家种地,还是先琢磨武器?

黄帝手植柏,5000年古树

二、从“轩辕氏”到部落联盟首领,他靠的不是运气

黄帝为啥又叫“轩辕氏”?

《史记》没明说,但后世有两种说法,都挺有道理。

一种说“轩辕”是车的意思。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晚期已经有木轮遗迹了,黄帝可能改良了车子。

用车子运粮食、载士兵,部落的行动力一下提上去了。

另一种说黄帝部落住在“轩辕之丘”。

那地方出土的彩陶上有双龙相交的纹路,可能是部落图腾。

时间长了,大家就叫他轩辕氏。

不管哪种说法对,有一点是肯定的:黄帝那会儿,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升部落实力了。

除了可能发明车子,传说他还让手下人驯养家畜、种植五谷。

以前大家靠打猎过日子,今天打着鹿明天可能啥都没有。

种五谷、养家畜,才能让部落的人不饿肚子。

人多了,实力自然就强。

但真正让黄帝站稳脚跟的,是两场大仗。

第一场是跟炎帝的阪泉之战。

按《国语》记载,炎帝部落住在姜水流域,黄帝部落住在姬水流域。

俩部落都在渭河流域,算起来是邻居。

但都想扩大地盘,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只能靠打仗解决。

这场仗打得不算轻松,《史记》里说“三战,然后得其志”,打了三次才分出胜负。

黄帝赢了之后,没把炎帝部落赶尽杀绝,反倒把两个部落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炎黄部落联盟”的开始。

你可能会觉得:打赢了还不赶尽杀绝,黄帝是不是太心软了?

其实不是。

那会儿部落打仗,目的不是杀人,是抢地盘、合力量。

把炎帝部落合并过来,既能壮大自己,又能避免再树一个敌人。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也正是因为这次合并,“炎黄”两个字才连在了一起,成了咱中国人的一个符号。

可刚解决完内部矛盾,外部威胁就来了——蚩尤。

蚩尤是南方九黎部落的首领。

他部落的人会用铜做兵器(龙山文化晚期已经有青铜刀了),比黄帝部落的石斧、木矛锋利多了。

实力比炎黄联盟还强。

蚩尤带着部落往北打,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涿鹿。

这时候,黄帝只能硬着头皮迎战。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轩辕庙内回归纪念碑

三、涿鹿之战:不是神话,是部落生存的死战

提到涿鹿之战,很多人会想到神话故事。

比如黄帝请应龙喷水,蚩尤请风伯雨师刮风下雨,最后黄帝请女魃止雨才赢。

这些当然是后人加的戏。

真实的涿鹿之战,没那么多“神仙帮忙”,就是一场残酷的部落生存战。

咱先还原下当时的场景:黄帝的炎黄联盟,手里拿的是石斧、木矛、骨箭头。

蚩尤的九黎部落,用的是铜制兵器,一刀下去能劈开山石,技术差了好大一截。

而且九黎部落常年在南方打猎、打仗,战斗力强。

刚开始黄帝根本打不过,甚至一度被蚩尤追着跑。

《史记》里没详细写打仗的过程,但从“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句话能看出来。

黄帝没硬拼,而是找了其他部落帮忙。

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联合更多部落,才能和蚩尤抗衡。

另外,传说黄帝“使应龙蓄水”,这可能不是请神仙。

是利用涿鹿附近的河流,筑坝蓄水再放水淹蚩尤的军队。

还有说他造“指南车”,其实那会儿没指南针。

可能是靠太阳、星星辨方向,避免在野外迷路。

更有意思的是,分子人类学有个发现。

N-M128族群(考古学家推测和黄帝部落相关的人群)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突然变多。

这正好和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壮大的传说对上。

说明打赢后,黄帝的势力范围确实扩大了。

最后,黄帝打赢了,蚩尤被杀死。

这场仗的意义,可比阪泉之战大多了。

它不仅让炎黄联盟站稳了中原的地盘,还把九黎部落的一部分人也合并了进来。

从那以后,中原地区的部落开始慢慢融合。

不再是零散的小部落,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联盟。

这就是华夏民族的雏形。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黄帝输了,涿鹿之战的结果反过来。

今天咱会不会就不叫“炎黄子孙”了?

其实历史没有如果,但这场仗确实是咱中国人“根”的开始。

它让不同部落的人,开始有了“我们是一伙的”这种想法。

四、铸鼎升天?别光看神话,藏着他的治国智慧

涿鹿之战后,黄帝成了中原所有部落的共主。

按说他可以歇口气了,但传说他没闲着,反而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铸鼎。

《史记·封禅书》里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这段写得跟神话一样,说黄帝用首山的铜铸了鼎,鼎成后骑龙升天了。

咱肯定知道“骑龙升天”是假的,但“铸鼎”这件事,可能是真的。

为啥要铸鼎?

鼎最早是做饭的锅,但到了黄帝那会儿,已经变成权力的象征了。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的灵宝西坡遗址里,大型聚落的中心就有祭祀用的鼎。

普通人根本用不上。

黄帝铸鼎,其实是想告诉所有部落:我是大家的共主,这个鼎就是我的权力象征。

你们都要认我这个首领。

而且铸鼎需要采铜、冶炼、铸造,这些都需要调动很多部落的人力、物力。

能铸出鼎,也说明黄帝已经能统筹各个部落的资源。

这可是治国的关键能力。

不过,“荆山”在哪儿,一直有争议。

有人说在陕西富平,有人说在河南灵宝。

咱得说说为啥富平更靠谱。

富平荆山附近有个姜寨遗址,出土过仰韶早期的铜片。

说明那地方早就有采铜的历史。

而且富平旁边的金粟山,以前就叫“首山”,山上确实有铜矿。

正好对应《史记》里“采首山铜”的说法。

河南灵宝虽然也有荆山,但没这么多考古证据支撑。

富平有铜矿遗迹,灵宝靠黄河占地利,俩地方都有说法。

你更信哪个?

评论区聊聊你的理由,说不定能挖到更多冷知识~

其实不管在哪儿,铸鼎这件事的意义都没变。

它标志着黄帝不再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而是一个更大联盟的统治者。

华夏民族的“统一”意识,从这时候就开始萌芽了。

五、黄帝陵:是真墓还是纪念冢?汉武帝都犯过嘀咕

聊完黄帝的事,咱再回到开头的疑问:黄帝不是“乘龙升天”了吗?

咋会有陵墓?

现在公认的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陵前有一块石碑,写着“桥山龙驭”,意思就是黄帝在这儿乘龙升天。

但这陵墓里到底有没有黄帝的尸骨?

没人知道。

因为黄帝生活的时代,对应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晚期(大概5500到5000年前,就是咱们常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会儿还没有文字(真正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

所有关于黄帝的事,都是口口相传,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写进书里。

而且四千多年前,人类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丧葬制度很简单。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墓葬,大多是简单的土坑墓,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陵墓。

所以现在的黄帝陵,更可能是一座“纪念冢”。

后人纪念黄帝,给他修了这么一座陵墓,让大家有个祭拜的地方。

最早记载黄帝陵的,是《史记》:“黄帝崩,葬桥山。”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黄帝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他也是查了之前的文献,比如《国语》里“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才写下这句话。

而且按《国语》的说法,黄帝属于母系社会的有蟜氏族。

桥山正是有蟜氏族的聚居地,葬在这儿也符合当时的葬俗。

真正大规模祭拜黄帝陵,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汉武帝北巡的时候,专门到桥山祭拜黄帝,还在陵前修了一座“祈仙台”。

估计他也想跟黄帝一样“升天”,不过最后肯定没成。

后来的朝代更重视,唐代把黄帝陵纳入国家祀典,每年仲秋都要祭拜。

宋代还刻了《大宋新修轩辕黄帝庙碑》,明确黄帝陵的正统地位。

明清的皇帝,也都会派官员来这儿祭祀。

除了陕西黄陵,河南灵宝、河北涿鹿也有黄帝陵的传说。

但都没陕西黄陵这么受认可。

为啥?

一方面是因为《史记》《国语》的记载,另一方面是历代王朝都在这儿祭拜。

时间长了,大家就公认这儿是黄帝陵了。

你可能会问:既然可能是纪念冢,为啥还有这么多人来祭拜?

其实答案很简单。

黄帝陵不是一座普通的陵墓,是咱中国人的“精神地标”。

来这儿祭拜的人,不是为了看黄帝的尸骨,是为了认自己的根。

告诉自己“我是炎黄子孙”。

六、没找到“黄帝墓”,就说明黄帝是假的?考古学家有话说

这些年,总有一些人说:“既然没找到黄帝的尸骨,也没找到能证明黄帝存在的文物,那黄帝就是传说,不是真实的人。”

这话对吗?

咱得听听考古学家的说法。

虽然没找到写着“黄帝”两个字的文物(毕竟那会儿没文字),但考古发现的遗址,能和黄帝时代对应上。

比如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500年。

遗址里有一座墓葬,墓主人旁边有用贝壳摆成的“青龙”“白虎”图案。

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原始的天文知识和图腾崇拜。

和传说中黄帝“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记载能对应上。

还有陕西灵宝的西坡遗址,距今约5500年,是一处大型的部落遗址。

里面有100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基址,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

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部落联盟。

和黄帝作为部落共主的时代背景相符。

更重要的是,对陕西石峁、山西陶寺遗址古人骨的DNA分析显示。

N-M128族群(考古学家推测和黄帝部落相关的人群)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突然变多。

正好和黄帝战胜蚩尤、壮大部落的传说对上。

考古学家常说:“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里藏着历史的影子。”

黄帝的故事可能有夸张的成分,比如“骑龙升天”“生而能言”。

但黄帝这个人,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他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称号,或者一个部落联盟的象征。

不管是哪一种,他代表的都是华夏民族从分散到融合的那个关键时期。

要是真没找到直接证据,你还认黄帝是“华夏共祖”吗?

其实答案早藏在祭陵的香火里了。

每年清明节,黄帝陵前都会有很多人祭拜,有官员,有普通人,还有海外的华人。

他们来这儿,不是为了找考古证据,是为了寻根。

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

七、为啥过了五千年,咱还说“咱是炎黄子孙”?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黄帝已经过去五千年了,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

为啥咱还总说“咱是炎黄子孙”?

其实原因很简单。

黄帝代表的,是咱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比如传说黄帝让仓颉造字,虽然现在知道甲骨文不是仓颉一个人造的。

但文字是咱中华文明的根基,说黄帝和文字有关,就是把“文字”这个根,和黄帝绑在了一起。

传说黄帝让嫘祖养蚕缫丝,虽然养蚕技术是慢慢发展的。

但丝绸是咱中国的特色,说黄帝和丝绸有关,就是把“丝绸”这个符号,和黄帝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百家言黄帝”的思潮就起来了。

儒家、道家、法家都把黄帝当成自己学派的源头。

把分散的部落传说整合成了统一的华夏叙事。

黄帝也从部落英雄升华为文明始祖。

到了西周,周礼和宗法制度又强化了“华夏”概念。

黄帝作为“共祖”的象征意义,超越了血缘,成了凝聚多元族群的文化纽带。

不管是汉朝人、唐朝人,还是宋朝人、明朝人,都认黄帝是自己的始祖。

汉朝的皇帝会祭拜黄帝,唐朝的皇帝会修黄帝陵。

明朝的朱元璋还专门派人去祭祀黄帝。

这种“认祖”的传统,一代传一代,慢慢就成了咱中国人的共识。

不管你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不管你说哪种方言。

只要说“咱是炎黄子孙”,就知道彼此是“自己人”。

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炎黄子孙”这四个字更有力量。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人就是喊着“为炎黄子孙争光”去打仗的。

现在海外的华人,不管在哪个国家,看到“黄帝”“炎黄”的字样,都会觉得亲切。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根的力量。

结尾

陕西黄陵的那棵古柏,还在慢慢生长。

它见过汉武帝祭拜的队伍,见过唐朝官员的马车。

见过宋朝刻碑的工匠,见过明朝百姓的香火。

也见过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它不知道什么是“炎黄子孙”,但它知道,来这儿的人,都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是对根的眷恋,对祖的思念。

其实黄帝不是一座陵墓,不是一尊雕像。

是咱中国人逢年过节时的一句“祖宗保佑”。

是遇到难事儿时“再撑撑”的那口气。

是不管走多远,都记得“我从哪来”的根。

五千年过去了,朝代换了,科技变了,生活好了。

但“炎黄子孙”这四个字,从来没变过。

因为它不是一个名字,是咱中国人共同的魂。​​​​​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封禅书》

2.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序纪》

3.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4.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5. (唐)佚名:《黄帝阴符经》,中华书局1996年版;

6. (春秋)《国语·晋语四》《国语·鲁语上》

7. (战国)《竹书纪年》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