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捷报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在皇宫里开怀大笑,可长安城外的百姓却在啃树皮——为凑军费,朝廷赋税翻三倍,不少人家卖儿卖女仍填不满窟窿。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捷报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在皇宫里开怀大笑,可长安城外的百姓却在啃树皮——为凑军费,朝廷赋税翻三倍,不少人家卖儿卖女仍填不满窟窿。
800多年后,唐太宗派李靖出征突厥,不仅生擒颉利可汗,还把西域良马、香料运回长安。长安西市胡商挤破头,老百姓日子反倒越过越红火。
同样是开疆拓土,为啥汉武帝打一仗民生凋敝,唐太宗打一仗国库充盈?别只看胜仗表面,这背后3个“花钱”与“赚钱”的差别,早注定了两人的不同结局。
第一差:军费来源——“拆家输血”vs“造血创收”
汉武帝打匈奴,走的是“全民买单”的硬刮路子。为凑军饷,他招数用尽:
- 查遍全国富商家产,瞒报就抄家,一夜之间无数商贾倾家荡产;
- 发行“白鹿皮币”,一块鹿皮炒到40万钱,逼诸侯大臣花钱“买面子”;
- 把盐铁收归国有,民间私煮盐、铸铁就砍左脚,即便这样,军费仍不够,只能借高利贷填补。
结果呢?仗赢了,全国一半以上农户成流民,耕地荒芜大片,司马迁在《史记》里直言“天下户口减半”,妥妥的“赔本赚吆喝”。
唐太宗打突厥,走的是“以战养战”的巧赚路子。出征前,他先跟西域诸国签“合作协议”:唐朝帮他们打突厥,他们提供粮草和商道使用权。打仗时,李靖不抢百姓粮食,反而收拢突厥部落的牛羊马匹,一部分分给士兵,一部分运到中原售卖,光这一笔就赚回大半军费。
更绝的是,打完突厥后,唐太宗开通“丝绸之路新道”,允许胡商自由往来,朝廷只收关税。长安、洛阳商铺堆满西域葡萄、波斯地毯,朝廷关税收入翻五倍,老百姓做买卖也发财,堪称“打一仗赚三笔”。
第二差:战后处理——“甩锅不管”vs“善后创收”
汉武帝打完匈奴,只想着在漠北立碑炫耀,不管战后烂摊子。漠北草原千里无人烟,军队一撤,匈奴残部就卷土重来,朝廷只能再次出兵,陷入“打-撤-再打”的循环,军费像流水般花出去,没半点实际收益。
他为抢大宛汗血宝马,发动两次远征,几万士兵死在沙漠,最后只带回几十匹瘦马,还得罪了沿途西域小国,原本交好的国家全倒向匈奴——打赢了仗,却丢了盟友。
唐太宗的思路完全不同,他信奉“打下来是本事,管得好才是真本事”。打完突厥后,他没赶尽杀绝,反而在漠北设“都督府”,让突厥贵族当都督,只要按时纳贡,就能自己管理部落。
这招一举三得:突厥人不用背井离乡,不会反抗;唐朝不用派重兵驻守,省了巨额军费;突厥的牛羊马匹通过互市运到中原,朝廷坐收渔利。后来打高昌、龟兹,他都这么干,把“敌占区”变成“提款机”,越打越有钱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差:用人逻辑——“亲信误事”vs“能人省钱”
打仗拼的不仅是钱,更是人。汉武帝晚年犯了致命错:重用外戚和宦官。卫青、霍去病虽能打,但背后的卫氏家族垄断军权,军费大多被中饱私囊。后来他重用李广利,这人没多少本事,却把打仗当“捞钱工具”,打大宛时故意拖延,沿途搜刮小国财宝,最后仗没打赢,还赔了几万士兵性命。
更要命的是,他听不进反对意见。大臣汲黯劝他“别再穷兵黩武”,被直接贬到地方;司马迁为李陵说句公道话,就被处以宫刑。满朝文武要么阿谀奉承,要么敢怒不敢言,没人提醒他“国库快空了”,直到晚年发布《轮台罪己诏》承认错误,汉朝已元气大伤,再也回不到文景之治的盛况。
唐太宗用人只看本事不看关系。李靖本是隋朝将领,归唐后被委以重任;房玄龄、杜如晦不是贵族出身,却能主持朝政,帮他精打细算军费。每次打仗前,他都会召集大臣开会,连粮草运输、士兵补给都反复商量,生怕浪费一分钱。
有次大将侯君集想多带两万士兵出征,唐太宗算完账说:“多带一万人,每天多花一千石粮食,不如精减兵力、速战速决。”最后侯君集兵力少了一半,却提前两个月打赢,省下的军费够修十个粮仓。
其实,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差别,不是“会不会打仗”,而是“懂不懂治国”。汉武帝只看重“扩张”的面子,没算清“民生”的里子,把国家当“提款机”,最终透支国力;唐太宗却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打服别人”,而是“打一场仗,赚一份利,留一片民心”,既守住江山,又富了百姓。
回头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不管治国还是做事,光有“冲劲”不行,还得有“巧劲”。盲目蛮干,再厚的家底也会败光;懂得借力、规划,才能越干越顺、越干越强。
你觉得要是汉武帝学唐太宗的打法,汉朝会不会更强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纪双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