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参议院以60票对25票通过丹·凯恩担任参联会主席一职。这位前情报系统的退役中将却在听证会上罕见表态,称美国急需避免与中国正面冲突,并承认美国多领域已失优势。
美国参议院以60票对25票通过丹·凯恩担任参联会主席一职。这位前情报系统的退役中将却在听证会上罕见表态,称美国急需避免与中国正面冲突,并承认美国多领域已失优势。
特朗普为何破格提拔这位已退役的中将担任美军一把手,这一人事变动背后有何政治考量。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如何变化?若真爆发冲突,结局将如何?
昔日的美国"世界警察"如今却在中国面前打起了退堂鼓。这位刚刚以60票赞成、25票反对的高票当选的美军参联会主席凯恩,一开口就给了华盛顿当头一棒:美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这番话若是从和平主义者口中说出,也许不足为奇。但这可是从美军的最高军事顾问、总统直接任命的军中"一把手"嘴里蹦出来的。他的坦率发言,让参议院听证会上的一众鹰派议员们坐立不安,面面相觑。
更让人瞠目的是,凯恩紧接着抛出了两个让所有人噤声的理由:一方面,美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在灵活度、生产速度和后勤补给上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和海空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美军已不再具备碾压性优势。
这番话的分量不言而喻。凯恩曾在中央情报局军事事务部门担任副主任,参与过美军多项重要情报和特种作战任务,对美国军力了如指掌。他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道出了军事现实。
美国防御工业几十年来习惯了"小火慢炖"式的装备研发,一款武器从设计到服役动辄十年八载,而中国则已经建立起可以快速响应、大规模生产的军工体系。在本土作战的中国军队,后勤线短、补给充足,而美军则需要漫长而脆弱的补给链横跨太平洋。
更令五角大楼坐卧不宁的是,中国军队近年来在高端军事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从可以轻松突破现有反导系统的高超音速导弹,到越发训练有素的海空军,中国已经从量变达到质变,美军不再有"想赢就能赢"的把握。
正是这种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亚太军事战略。凯恩的坦诚表态,实际上是在为美国的战略调整铺平道路。
毕竟,当你无法再以绝对优势威慑对手时,寻求对话与稳定关系就成了明智之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会选择一位情报背景的军官,而非传统的战场指挥官担任这一要职。
特朗普选人一向有"怪脾气",这位爱抖机灵的总统回到白宫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理内阁。他拍拍脑袋就把CNN的女主播扶上国防部长宝座,又专门给马斯克量身定做一个部门,谢谢他的"从龙之功"。这手"论功行赏"的分官模式,让华盛顿政坛不少人直摇头。
而这回提拔凯恩,看似也是特朗普的突发奇想,却暗藏玄机。首先,他急于把拜登时期任命的黑人参联会主席布朗扫地出门。外界分析认为,这是特朗普一系列清除多元化领导人员行动的一部分。
去年11月,还未正式上任的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就曾大放厥词,说要从军队中清除多元化、平等和包容的相关举措,还公开质疑布朗被任命是因为他的黑人身份。
但仅仅因为政治正确就换掉军方一把手?事情没那么简单。凯恩与特朗普早有渊源。2018年至2019年,凯恩在伊拉克带领特种部队打击"伊斯兰国"时,曾与前来视察的特朗普有过近距离接触,给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特朗普喜欢这种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军人,也更信任有情报背景的将领。
更关键的是,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特朗普需要一位既懂情报又熟悉高端空战的将领担任军方一把手。凯恩曾是战斗机飞行员,对空军作战有着深刻理解,这与特朗普痴迷发展第六代战机的战略不谋而合。
就在上个月,特朗普还将"下一代空优战机"的生产合同交给波音公司,并将其命名为F-47,巧合的是,47正是特朗普作为美国第47届总统的编号。
对特朗普而言,凯恩不仅是个听话的工具,更是实现其军事战略的得力干将。民主党参议员舒默虽然投了赞成票,但他不无担忧地表示,希望凯恩能"为军人的利益奋斗,敢于直言,在特朗普犯错时敢于反驳"。
这话听着像是期待,实则是对凯恩过于顺从特朗普的忧虑。从飞行员到情报官,凯恩的丰富经历正是特朗普挑中他的关键原因,也是下一步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重要砝码。
说起凯恩这个人,可不是个普通的"军油子"。特朗普看重的这位军方新贵,有着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
1968年出生于纽约州的凯恩,本科就读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不声不响地拿了个经济学学位,后来又在美国军事大学取得了空战专业硕士学位,这履历看起来挺"文武双全"。
凯恩的飞行生涯相当丰富多彩,他总共积累了2800小时的飞行时间,其中包括150小时驾驶F-16战斗机的实战飞行。
"9·11"事件发生时,他正在马里兰州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担任武器和战术主管,参加了第二批华盛顿特区上空的防御巡逻任务,算是经历过美国近代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
有意思的是,凯恩的军旅生涯后来来了个大转弯。2019年至2021年,他担任国防部采办与维持副部长办公室特别访问计划主任,负责监督与外国政府共享有关武器计划的机密信息。
2021年,他晋升为中将,同年11月转任中央情报局军事事务副主任,成为国防部与中情局之间的主要联络人。
正是这段情报系统的经历,让凯恩对美国及其对手的军事能力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他不像那些只懂得指挥作战的将领,更了解情报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更清楚美国面对中国时的真实处境。
2024年12月,凯恩在这个职位上悄无声息地退役并退休,没想到几个月后就被特朗普起死回生地提名为参联会主席。
4月12日,在完成一系列文件手续后,凯恩正式宣誓就职,并在当天发布的讲话中表示:你们应该从我这里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信任你们。
他强调美国军队需要拥有充足的武器装备,实现全球一体化,并随时准备打赢国家战争。这番话听起来挺慷慨激昂,但与他在听证会上关于避免与中国冲突的表态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从战机驾驶员到情报官员,再到美军最高指挥层,凯恩的经历让他对中美军事关系有着独到见解。不同于传统的"鹰派"嚣张气焰,他对形势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这也许正是当前中美关系微妙变化中的一个重要信号。
凯恩的清醒表态与美国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耐人寻味的矛盾。一边是凯恩说着"要避免与中国冲突",一边是3月初美防长海格塞思公开宣称"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开战",看似都在释放善意。但转头间,美方就带着一肚子心思找中国谈判去了。
今年4月初,美国军方高官浩浩荡荡地飞抵上海,与解放军高层举行会议。值得玩味的是,这个年度会议在2022年曾因为"佩洛西窜台"一事被中方果断取消。
如今美国人能重新敲开中方的大门,可没少花力气——几十通电话加上一堆承诺,才让会谈得以恢复。去年在夏威夷,今年选在上海,美国人似乎格外积极主动。
为何如此迫切?说白了,美国不想丢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感。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军事部署,不过是借着"自由航行"的花哨幌子,拉着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搞联合军演,或者对中国进行鬼鬼祟祟的抵近侦查来维持存在感。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美之间能保持基本沟通。一旦对话渠道断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活动就很容易引起中国误判,后果连美国也承担不起。
然而,就在两军谈判刚刚结束,美防长海格塞思就心口不一地签署了一份机密文件,将中国明确定义为美国的"唯一威胁",把阻止中国统一台湾和强化美国本土防御列为国防部的主要任务。
这种左手握手右手举刀的把戏,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本质:口头上说着不想冲突,实际上却在为可能的冲突做着全方位准备。
中国对此看得一清二楚。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的回应可谓一针见血:"美方将中国视为威胁是严峻的战略误判,我们需要正告美方,历史大势不可违逆,希望美方好自为之,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必将为此付出惨烈的代价!"
中美双方都清楚,一旦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结局只有八个字:"世界遭殃,两败俱伤"。解放军高超音速导弹和核武器的打击能力是美国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而中国也深知战争对国家发展的巨大破坏性。这种认知的背后,是两国军事力量对比已经从过去的悬殊差距,走向了一种微妙的战略均衡。
中美两军关系牵动世界神经,特朗普从情报系统破格提拔凯恩,既是政治考量,也是战略需要。随着军事力量对比变化,美国开始审慎评估与中国冲突的可能性与代价。
凯恩的上任似乎释放了避战信号,但美国一边谈一边备战的态度却值得警惕。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调整?真正的大国博弈,或许从来不是简单的军事较量。
来源:贺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