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111年,清东陵为啥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发工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9:24 3

摘要:今天,当游客们举着手机在陵园里拍照时,可能不会注意到那些穿着蓝色工作服、默默巡视的身影。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守陵人的后代,祖上可以追溯到清朝正黄旗、镶黄旗的八旗子弟。

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清晨六点,59岁的守陵人后裔李志军手持鬃毛刷,俯身清理乾隆裕陵神道上的落叶。

他腰间别着一把祖传的铜制量尺,上面刻着“光绪二十七年制”的字样,这是他曾祖父当年用来测量陵墓修缮尺寸的工具。

今天,当游客们举着手机在陵园里拍照时,可能不会注意到那些穿着蓝色工作服、默默巡视的身影。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守陵人的后代,祖上可以追溯到清朝正黄旗、镶黄旗的八旗子弟。

清朝灭亡111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守护这些帝后陵寝?更让人好奇的是,谁在给这些守陵人发工资?答案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坚守传奇。

清东陵的守护故事要从1663年说起。那年顺治皇帝的孝陵建成,首批73户守陵人从京城迁到遵化昌瑞山下。这些守陵人都是从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 中精选的精英,个个身家清白、武艺高强。

康熙年间形成定制:每个帝陵配守陵官兵300人,后妃园寝减半。这些人享受的是令人眼红的“铁杆庄稼”——即世袭铁饭碗。最高级别的守陵总管年俸1300两白银,按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在年薪百万

守陵人还享受诸多特权:按月领取米面粮油,每季发放布匹丝绸,婚丧嫁娶都有额外补贴。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的职位都是世袭的,父亲退休儿子顶替,代代相传。

守陵人子弟可以优先选入紫禁城侍卫队伍。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其先祖就是守陵人出身。这个冷知识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有明确记载。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统治宣告结束。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民国政府承诺每年支付400万两白银,用于包括守陵人在内的满洲贵族生计

但好景不长。军阀混战导致财政枯竭,守陵人的俸禄从拖欠变成停发。到1920年代,这些曾经的“铁饭碗”不得不自谋生路。有人开始偷偷变卖陵区树木,有人盗取建材贩卖,甚至有人打起了地宫的主意。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用炸药炸开慈禧定东陵和乾隆裕陵,震惊中外。当时守陵人那增祺老人跪在裕陵地宫外痛哭:“奴才对不起祖宗啊!”他第二天就悬梁自尽,以死明志。

尽管如此,仍有三分之一的守陵家族选择坚守。正黄旗后裔金氏家族变卖所有家当,买来石灰桐油修补破损的围墙;镶白旗后人那德全组织护陵队,用猎枪土炮防范盗匪。这些细节在《东陵盗案汇编》手稿中都有记载。

转机出现在1949年。新中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守陵人后代首次成为国家正式职工。

首批23名守陵人后代被招录为文物保护员,每月工资20元,相当于当时县级干部待遇。更重要的是,他们分到了土地,吃上了商品粮,生活有了根本保障。

1961年3月4日是个里程碑日子。清东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亲自签发保护令。国家首次拨付专款15万元用于陵寝修缮,这在当时堪称巨款。

改革开放后,守陵人后代迎来了新机遇。1984年清东陵对外开放,门票收入让保护经费更加充足。现在守陵人后代的月工资普遍在4000-6000元,享受五险一金和年终奖金。

裕陵守陵人后裔陈氏兄妹,哥哥陈文瑞当导游,妹妹陈文珍做检票员,姐弟俩二十年来每天上班前都要先去祖辈看守的裕陵前鞠三个躬。这个真实故事被收录在《守陵人口述史》中。

今天的清东陵守护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无人机每天巡航两次,红外监控覆盖每个角落,连石像生的细微裂缝都有传感器实时监测。

但传统技艺同样重要。56岁的琉璃匠人王文志是第十代守陵人后裔,他掌握了失传已久的“孔雀蓝琉璃”烧制技术。2015年景陵大碑楼修缮时,他烧制的琉璃瓦与康熙年间的原件几乎一模一样。

更难得的是,这些守陵人后代还保存着许多清宫秘方:用花椒水防虫,用蛋清糯米粘合石料,用蓖麻油保养木构件。这些祖传的文物保护技艺,现在都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开始,守陵人后代组建了“文物医生”团队。他们用X光机给石刻文物做“体检”,用3D打印技术复制残损构件,甚至建立了数字孪生系统,在电脑里1:1还原整个清东陵。

为什么清朝灭亡111年后,清东陵还需要守陵人?答案在于:他们守护的不是封建王朝的陵墓,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现在2.3万守陵人后代中,年轻人正在用新方式延续传统。28岁的那静开创了“守陵人说陵”直播账号,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解文物知识,吸引百万粉丝;35岁的李巍成立文创公司,把守陵故事变成动漫游戏。

更令人感动的是民间自发的守护行动。附近26个村庄的村民组成“护陵志愿者”队伍,70岁的王大爷说:“我爷爷是守陵人,我父亲是守陵人,我现在退休了也来当志愿者,这就是我们家的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后评价:清东陵最珍贵的不是地面地下的珍宝,而是这群跨越三个世纪坚守文化传承的守陵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的根脉”。

夕阳西下,59岁的李志军完成当天最后一次巡查。在乾隆裕陵碑亭前,他习惯性地摸了摸石碑基座,这个动作他的先祖重复了十代人。

现在守陵人的工资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景区门票收入和文创产品盈利三部分。但问起守陵后代为什么坚持,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使命,总得有人接着干。”

来源:林里看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