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被医生偷拍,患者不是博流量的“素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9:41 1

摘要:近日,李女士向上海民声直通车反映称,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发现自己的看诊视频未经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视频中患者面部经过打码,但其身形、声音、病史等个人信息仍被他人识别,导致患者隐私严重泄露。这种行为不仅显示出医疗实践

□张雨欣(重庆大学)

近日,李女士向上海民声直通车反映称,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发现自己的看诊视频未经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视频中患者面部经过打码,但其身形、声音、病史等个人信息仍被他人识别,导致患者隐私严重泄露。这种行为不仅显示出医疗实践中对患者权利保护的缺失,更侵犯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无论医生拍摄初衷如何,在自媒体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必须重申:镜头绝不能随意对准患者,患者的隐私权与自主权必须被置于首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尽管医生拍摄诊疗过程的目的可能多元,不能简单以善恶一概而论——如医学科普、教学示范或个人专业形象塑造——但其正当性均建立在“知情同意”这一根本前提之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承担保密义务。任何未经明确告知和自愿同意的拍摄与公开,无论初衷如何,都已构成侵权。程序正义不容绕过,良好目的更不能成为豁免理由。

更重要的是,隐私保护应贯穿于事前授权而非依赖于事后技术处理。在此次事件中,所谓“打码”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保护作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的声音、体态、病史、时间信息等都有可能成为识别身份的关键要素。简单打码仅是一种规避责任的表面手段,而非真正以患者权利为核心的保障机制。隐私保护的本质,是尊重和保障患者对其信息的自主控制权。

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进一步强化了对隐私保护的要求。医生在专业和信息上处于强势地位,患者则多处于被动状态。这种不对称,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和伦理责任,应主动履行告知义务,而不能利用优势地位简化程序或淡化同意的重要性。

数字时代的传播特性也使患者信息面临更大风险。一段就诊视频一旦进入社交平台,便可能形成难以控制的二次传播,即便及时删除,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社会伤害也已不可逆。因此,医疗机构必须意识到,患者信息管理并非附加任务,而是关乎系统信任的核心责任。

此外,这类事件也暴露出医疗机构在员工行为管理、伦理培训和法律合规方面的缺失。医生个人账号发布患者影像,是否属于职务行为?医院是否对此类行为有明确指引和监督?事实上,多数医院仍未摆脱“重医疗技术、轻权利保护”的传统思维,尚未将患者信息使用的伦理合规纳入日常管理,缺乏对医务人员社交媒体行为的明确指引与监督。医院必须明确,医生以职业身份发布患者信息,往往具有职务行为的属性,机构同样需承担管理责任。

为真正守护患者权益,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共同构建全链条保护机制。医院应推行标准化知情同意流程,明确拍摄、使用及公开患者信息的权限与范围;同时开展常态化法律与伦理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的权利保护意识。卫健部门也应将患者信息保护纳入考核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问责,例如罚款、暂停执业等行政处罚,形成有效威慑。例如2024年4月,某地卫生健康局就对一名泄露未成年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的医师刘某作出警告、罚款24000元,并暂停一年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这样的惩戒力度值得借鉴。最后,在侵权事后救济上,需打通医疗伦理纠纷高效、低成本的解决通道,避免患者维权却陷入“投诉无门、回应乏力”的困境。

医疗公信力的构建,从来不是靠“专业权威”的单向输出,而是靠对每一位患者权利的尊重与守护。此次事件应成为医疗行业反思的契机:自媒体时代的医疗行为,既要坚守专业初心,也要紧跟权利意识觉醒的社会潮流,不能让任何说辞成为侵犯患者权利的借口。唯有彻底扭转传统思维,真正树立“患者权利优先”的理念,才能让医疗服务既具“专业温度”,又有“权利厚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