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由长江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主办的长江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介活动,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受邀参会,湘西州代表在会上作专题推介,向现场120余名嘉宾解读“神秘湘西”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9月20日讯(通讯员 康文亮)9月15日,由长江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主办的长江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介活动,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受邀参会,湘西州代表在会上作专题推介,向现场120余名嘉宾解读“神秘湘西”的文化密码。
湘西州代表从自然禀赋、历史积淀、特色物产、红色基因四大维度,系统介绍了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效。该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长江流域民族文化与山水人文交融共生的典型代表。
保护区内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区域面积达1.55万平方公里,武陵山脉绵延纵横,酉水、沅江流贯全境,吊脚楼与苗寨错落有致,形成人文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格局。历史底蕴深厚,拥有3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苗族赶秋”,以及1517处历史文化古迹、178个中国传统村落和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杨霞等湘西名人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物产方面,酒鬼酒、黄金茶、湘西腊肉等特色物产不仅是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载体。红色文化同样熠熠生辉,湘西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核心,如今正通过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目前,保护区内有500多家企业从事非遗商品研发销售,20多家非遗文创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十八洞苗绣、湘西七秀坊等非遗工坊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批非遗主播也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湘西文化。
活动中,“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正式发布,湘西非遗资源被纳入长江流域非遗旅游整体布局。此次推介全面展示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山水人文交融共生”的建设成果,“保护为基、传承为魂、创新为翼”的湘西实践,为长江流域文化生态协同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湘西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长江流域各保护区的交流合作,以非遗为纽带、以生态为底色,推动民族文化与长江文明协同发展,为传承长江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湘西力量。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