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新冠变异株加速传播!高风险人群应警惕新一轮感染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6 00:52 1

摘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2025年第12周(也就是3月17日至23日),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阳性率都在默默爬升。

一提到“新冠”,不少人眉头一皱、心里一沉,仿佛是已经翻篇的旧事。但别急着翻篇,病毒可没打算和你说再见。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2025年第12周(也就是3月17日至23日),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阳性率都在默默爬升。

而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话了:LP.8.1和XEC等新变异株,已经成了全球的“流行款”,传播得比以往更快,还更会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火眼金睛”。

先说说这两个听起来像密码一样的名字:LP.8.1和XEC。它们不是科幻电影里的代号,而是新冠病毒的“新版皮肤”。

这些变异株有两个致命优势: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能力强。说白了,就是它们跑得快,还更不容易被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和阻击。就像你换上了迷彩服,敌人根本找不到你在哪儿。

而对高风险人群来说,这种“隐身术”简直是噩梦重演。那些曾经靠疫苗、自然感染建立起来的防线,正在被慢慢侵蚀。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早就打过疫苗,还感染过一次,应该有免疫力了吧?”

别太乐观。就像你家门锁再结实,也挡不住贼换了开锁工具。这些新变异株,已经具备了“绕过”现有免疫记忆的能力。打比方说,你的免疫系统还在用老照片识别坏人,而病毒已经换了发型、换了衣服,甚至整了容。

有研究发现,即使是打过疫苗的人,面对这些新变异株,也可能出现二次感染,而且症状可能更复杂——不是简单的发烧咳嗽,而是“嗓子一刀割”“脑袋像泡在水里”这种让人怀疑人生的体验。

以往我们总说老人、基础病患者是高风险人群。没错,他们依然是。但这次,名单上可能还得加几个以前没被注意到的群体: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者:别以为年轻就无敌,长期睡不好,免疫系统跟不上节奏,病毒就能趁虚而入。

焦虑、抑郁、情绪长期低落者: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心里一垮,身体就容易“开门迎敌”。

过度使用抗生素的人:抗生素杀菌不杀毒,但滥用会破坏肠道菌群,让免疫防线出现漏洞。

过度节食、营养单一的减肥爱好者:身体缺乏营养,免疫系统连“子弹”都不够用,怎么打仗?

频繁出入人群密集场所的工作者:比如外卖员、司机、老师、商场导购……你们的“暴露面”比别人高得多,别掉以轻心。

很多人感染后不愿承认,怕被隔离、怕请假麻烦、怕家人担心,于是硬扛着。结果呢?一场小感冒拖成肺炎,一个原本轻症的感染拖成了重症。

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更不能“死撑”。病毒最怕的不是药,而是你早发现、早处理。等到“扛不住”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

还有人一上来就自己吃抗生素,完全搞错方向。新冠是病毒,不是细菌,抗生素对它根本没用。就像拿拖鞋去打飞机,除了徒增笑料,毫无意义。

不说“适度运动”“健康饮食”这种泛泛之谈,今天咱说点真刀真枪的干货:

1.家里常备氧饱和度仪

别以为只有医院才需要。新冠最危险的一点是“沉默性缺氧”:你感觉还行,其实血氧已经悄悄降到危险线以下。家里有个血氧仪,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早一步就医。

2.睡觉时间别晚于23点

睡眠是免疫系统的“充电站”,23点后免疫细胞的活跃度会下降一个档次。哪怕你白天再忙,也要给自己留出“免疫黄金时间”。

3.补锌比你想象的重要

锌是免疫细胞的发动机油。研究显示,缺锌者感染后转重症的风险明显更高。不是让你狂吃保健品,而是可以适当增加含锌食物,比如贝类、瘦肉、坚果。

4.戒掉“隐性社交疲劳”

什么是隐性社交疲劳?就是你每天和无数人擦肩而过、接触,却没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已经透支。这种状态下,免疫系统也会“罢工”。要学会给自己“断线”时间,比如下班后关掉手机,哪怕只是半小时的独处。

5.重新审视“咳嗽”这件事

别小看一个小咳嗽。特别是干咳、持续性的咳嗽,有时是感染的前奏。如果你本身就是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早做检查,别等着“咳咳咳”变成“咳咳哐”。

从数据看,阳性率在悄悄升高;从生活看,越来越多的人“莫名其妙感冒”、反复低烧、嗓子发紧……这些并不是巧合,而是疫情正在重燃的信号。

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疏忽。没有人能一直幸运下去,尤其是在病毒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时候。

别让“又一轮感染潮”成为你生命中无法回避的章节。高风险人群,真的该认真对待了。你可以不恐慌,但不能不重视。

不是让你焦虑,而是提醒你,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你每天一点一滴的选择和坚持。

病毒在不停进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该进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第12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周报[R].2025-03-25.

[2]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全球监测报告(2025年3月)[EB/OL].

[3]李明,张慧,王建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LP.8.1与XEC的传播特征及免疫逃逸机制探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3):201-206.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