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你和父亲的关系,藏着你和伴侣的结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8:06 1

摘要:她说学生时代,每次放假回家,哪怕知道车程要3小时,她的父亲也总会早早地在楼下守候。家里的餐桌,更是一大早就摆满了她爱吃的饭菜。

文 |思小琳

朋友小A曾聊起和她父亲相处的小事,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学生时代,每次放假回家,哪怕知道车程要3小时,她的父亲也总会早早地在楼下守候。家里的餐桌,更是一大早就摆满了她爱吃的饭菜。

返程时,父亲会默默地接过她所有的行李,一路送到高铁站,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闸机口,才肯转身离开。

如今结婚了,小A发现在自己老公身上,总能看到父亲的影子。

她加班晚归,老公会提前到家张罗好她喜欢的饭菜,等她回来就能吃到;孩子出生后,小A不想在家当家庭主妇,老公也全力支持。

她说,和老公在一起,总能感到一种“身后有人托底”的安心。

一旁的朋友小Z听完却泪目了,说自己一直很羡慕别人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她不懂自己的爸爸为什么不爱自己。

而长大后谈恋爱,她总会照着父亲的反面找,会忍不住一次次追问对方:“你真的爱我吗?”不断确认这份爱的存在。

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但小A和小Z的经历其实指向同一个心理真相:

成年后我们在亲密关系里的模样,无论是被爱充盈的、温暖的,还是不安的、索取的,那份关于爱最初的脚本,往往就写在我们与父亲早年间的互动里。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为什么我们和父亲的关系,往往决定了我们和亲密伴侣的关系?

你和父亲关系好不好,决定你有没有底气去爱

当爱情来临时,你是否敢于主动出击,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

其实,这份探索爱的勇气和笃定的信心源泉,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父亲的身影。

依恋理论指出,母亲通常是孩子最初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为孩子提供温暖、接纳和情感庇护。

而父亲作为孩子“第二个重要他人”,除了扮演守护者和供养者的角色,还是孩子从母亲这个安全基地走出去,向外探索世界的“第一座桥梁”。

他往往会通过更具身体性、挑战性和鼓励冒险的互动方式,引导孩子好奇地观察、大胆地试探环境的边界。

研究显示,有2/3的两岁半婴儿都会选择与父亲而非母亲一起玩。

只要孩子或父亲自己厌烦了,父亲就会再次换一个全新的、更加刺激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会逐渐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逐步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陌生和略感压力的情境中,孩子更多会本能地注视父亲,寻求他的指引、确认和安全感。

这深刻地反映了,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父亲是应对外部不确定环境的关键参照点和信心来源,即俗话说的“父是子的胆”。

当父亲能持续地回应孩子的探索需求时,孩子便内化了一种核心信念——

“世界虽有挑战,但总体是安全的,他人也是值得信赖的”,这便奠定了TA们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基石。

成年后,这种内化的安全感会直接转化为TA们探索亲密关系的核心勇气。

既敢于主动追求美好的亲密关系,面对挫折、冲突时不回避不退缩,也能拥抱关系中的无限可能。

反之,如果父亲的情绪反复无常或者是父爱角色经常缺席,孩子便容易陷入非安全型依恋中。

要么是紧紧地抓住每段关系不敢松手,需要不断确认爱,形成焦虑型依恋;

要么是干脆把自己关进保护壳里,压抑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形成回避型依恋。

而如果父亲是可怕且不可预测的,孩子就会形成恐惧型依恋——

既本能地渴望靠近、寻求伴侣的安慰,又因恐惧而强烈地想要逃离。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希尔斯(Robert Sears)研究过300个家庭,这些家庭都有5岁左右的小孩。

之后的几十年间,通过研究人员的跟踪研究发现:

童年时父亲的参与度越高,孩子长大后的共情能力就越强。

而那些感受到更多父爱的孩子,到了中年时期,TA们的婚姻、亲子等社会关系也往往更健康融洽。

所以,那些敢于追求爱、不惧付出的人,其实心底是很踏实的,因为哪怕失败了,TA们也知道还有父亲的爱在背后稳稳地托住自己。

你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决定你和伴侣的相处模式

我们如何与伴侣相处、倾听回应伴侣的感受需求,甚至是应对日常一些无法避免的冲突,这些经验的初始示范往往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会从TA们身上习得爱一个人的具体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会通过观察父母的互动形成“关系图式”(Relational Schema),包括冲突解决模式、情感表达规则及性别角色认知。

在这一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示范者角色。

在孩童时期,父亲与我们的相处模式,往往决定了我们日后与其他异性的相处模式。

对于女儿来说,父亲是她生命中第一位重要的男性形象,她会根据父亲的形象来构建对异性、亲密关系的基本认知;

对于儿子而言,父亲是他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以及如何与女性建立联结的初始榜样。

这意味着,孩子会深刻内化并模仿父亲如何处理冲突、表达情感、对待伴侣的一系列亲密关系行为。

比如:

犯错的时候,父亲是耐心沟通,还是指责批评?

表达关怀时,父亲是温暖坦诚的,还是习惯性沉默?

他又是如何对待母亲的?是尊重、支持,还是忽视、贬低?

这些互动模式会被孩子像录像机一样精准记录在大脑里,成为TA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自动运行的“默认剧本”。

研究表明,如果父亲尊重母亲,主动分担家庭责任,儿子长大后也更愿意在关系中践行平等与合作。

如果父亲不能在家庭中作为表率,展现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么儿子也可能回避亲密关系,对其避而远之。或者是追求刺激性的亲密关系行为,始终无法与伴侣建立一段真正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

拥有父爱支持的女孩,会更趋向于选择与父亲具有相同特质的伴侣——

即找个“像爸爸一样”可靠的人,坚信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如同父亲对待自己一样)。

如果是在父亲“情感无能”或者父亲角色缺席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很可能陷入“父爱饥渴”(father hunger)中——

她们会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寻找和父亲一样的人作为伴侣,体验童年期同样痛苦的情感,这也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理性、自由地选择爱情,但其实你会遇上什么样的人,体验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早在童年期你和父亲的关系中就初见端倪。

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姿态

当你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时,是什么样的状态?

是从容自信,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还是小心翼翼,总担心对方不够喜欢你?

除了后天个人的不断努力和成长外,我们在伴侣面前呈现的样子,也深受童年时父亲如何对待我们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镜映”(Mirroring)理论——

指孩子需要从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眼中看到自己情绪、需求和成就被肯定、被接纳,以此建立起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

而父亲的目光,正是孩子认识“我是谁”“我是否有价值”的第一面镜子。

他的认可与关爱,默默为我们打下自尊的根基,也深刻影响着日后我们在爱中的信心与安全感。

研究表明,相比儿子,父亲对异性恋女儿的影响,比母亲带来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从父亲那里,女孩会得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第一个反馈,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的还是不被接受的,有价值的还是不重要的。

如果父亲愿意倾听她、尊重她,她便更容易发展出“自我确信感”(self-assuredness),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善待的。

成年后,她们会更懂得在亲密关系中学会自尊自立,不会一再地渴求伴侣的回应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如果一个男孩把父亲这个角色作为自己身份认同的核心,那么他就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父亲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过程”(individuation process),协助他们获得自主性,使其在其成年后更具备在亲密关系中的男性担当能力——

既能接纳、解决关系中的冲突和分歧,也能共情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你依然可以获得幸福

如上所述,我们和父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和伴侣的关系。

在父爱滋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更有能力去建立起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而在父爱缺席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则可能在成年后总想不断地在伴侣身上渴求缺失的“父爱”。

但这种痛苦的情感状态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人们的大脑往往具有“神经可塑性”,这意味着,即使童年期的我们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仍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在成年后建立起新的认知和行为路径,重塑关系模式。

你可以试试——

1.深度察觉自己在关系中的模样。

你可以尝试进行“关系回溯”,记录自己在恋爱中的情绪反应和关系模式,比如是否常常讨好、习惯性回避冲突等,然后对比这些反应是否和童年期与父亲的互动方式类似。

当我们识别出那些被无形中内化的关系脚本,才可能去修正过往的创伤经历,从而改写未来的命运。

2.允许自己哀悼缺失的父爱。

童年期父亲没能力爱你,不代表你不值得被爱。

允许自己哀悼未曾拥有的父爱,允许自己悲伤,承认并接纳那些失落、遗憾甚至愤怒,这是走出创伤的关键一步。

你可以尝试一些仪式化的告别,比如格式塔流派常用的“空椅子技术”:

想象你的父亲此时就坐在你对面,对他说出所有你想表达的感受。

这不是倒退或者原谅、牺牲,而是一次小小的心灵修复仪式,让你和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3.主动创造新的情感相处模式。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总是陷在过往痛苦的关系中时,可以尝试做一些改变。

比如可以有意识地进入新的社交环境,跳出过往吸引你的伴侣类型,大胆认识不同类型的人,尝试建立新的关系体验。

然后重新学习如何去爱一个人。

比如,当你对伴侣有需求时,之前总是通过指责埋怨的方式间接表达:“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早就不爱我了吧”。

试着换成大大方方地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我需要你记得回应我的信息,哪怕再晚都行,这会让我感到很安心。”

当对伴侣产生强烈不满或焦虑时,练习问自己:“我生气的原因,有多少是TA的问题?有多少是我在向TA索要父亲欠我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爱自己。

童年期父亲未给予你的爱,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索求不来的,只有我们自己可以。

只有先成为自己的内在父母,才能重新养育好自己。

而当我们自身丰盈充实,也才能更好地寻找到那个对的人。

写在最后

可能有人会像小A一样,从小在父爱的滋养下长大。

也有人像小Z一样,纠结为什么自己无法得到父亲的爱。

这都没关系,我们可以爱父亲,也可以讨厌父亲,因为父亲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

理解这些,不是为了歌颂或者发泄愤怒,而是为了从亲密关系的表象,去追溯我们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看清更真实的自己。

对于温暖的、治愈的,我们可以把这份珍贵的父爱联结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对于缺失的、未得到的,我们也完全有能力改写命运的脚本,从过往的痛苦中走出,去奔赴那更宽广、更坚定的安全之地。

从今天起,把过去的还给过去,把期待的付诸行动。

当你开始善待自己,重建对爱的信念,世界也会把真正“对的人”,温柔地送到你身边。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