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缺损修复是临床上的重大挑战,人工支架在修复临界尺寸骨缺损中具有重要作用。支架的力学微环境对细胞行为(如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分化、成骨细胞(OBs)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OCs)的骨吸收)具有显著影响。然而,支架结构诱导的应力刺激(SASS)如何通过生
骨缺损修复是临床上的重大挑战,人工支架在修复临界尺寸骨缺损中具有重要作用。支架的力学微环境对细胞行为(如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分化、成骨细胞(OBs)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OCs)的骨吸收)具有显著影响。然而,支架结构诱导的应力刺激(SASS)如何通过生物力学信号调控骨再生进程的机制尚不明确,这限制了优化支架设计的能力。
四川大学杨伟/Peng Yu团队设计了基于碳晶体结构(石墨、富勒烯和金刚石)的三种支架,通过摩方精密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nanoArch® P150,精度:25μm)制备,并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研究其在动态负载下的应力分布。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了SAS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细胞(OBs)和破骨细胞(OCs)的影响,并在体外和体内验证了这些支架对骨再生的效果。该工作以“Architecture mechanics mediated osteogenic progression in bone re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scaffolds”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文章亮点:
1. 梯度应力支架设计:基于石墨、富勒烯和金刚石结构设计三种支架,实现梯度应力刺激,为研究力学微环境对骨再生的影响提供了理想模型。
2. 单细胞水平机制解析:通过scRNA-seq揭示了SASS通过调控黏着斑(FA)、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RI)和肌动蛋白骨架通路,促进MSCs成骨分化和骨平衡。
3. 显著的体内修复效果:DM支架在大鼠和巴马猪模型中显著促进新骨形成,修复效果优于GP和FL支架,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策略。
4. 无外源刺激的力学疗法:仅通过支架结构设计实现力学刺激,无需细胞干预或外源性因子,为组织工程提供了一种高效、通用的治疗方法。
图1:展示了基于碳晶体结构设计的三种支架(石墨、富勒烯、金刚石)的结构设计和制备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确认了支架的结构完整性,并通过有限元分析(FEA)研究了其在动态压缩下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金刚石支架具有最均匀的应力分布,能够提供最强的SASS。图2: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了SASS对MSCs的影响,揭示了SASS如何通过调节细胞的机械信号通路促进MSCs的成骨分化。
图2: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了SASS对MSCs的影响,揭示了SASS如何通过调节细胞的机械信号通路促进MSCs的成骨分化。
图3:进一步探讨了SASS对OCs和OBs的影响,发现SASS能够平衡OCs的骨吸收和OBs的骨形成,促进骨组织的重塑。
图4:在大鼠的体内实验中,评估了三种支架对大尺寸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金刚石支架在促进骨再生方面表现最佳,能够显著提高骨体积分数(BV/TV)和骨密度(BMD)。
图5: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了SASS对骨再生的促进作用,发现金刚石支架能够显著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
图6:在巴马猪的体内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金刚石支架在大尺寸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结果表明其在促进骨再生方面优于石墨支架。
图7:机制示意图总结了SASS通过机械信号通路调控MSCs、OBs和OCs的功能,最终促进骨再生。
总结:作者研究通过设计具有不同应力分布的支架,深入探讨了支架结构诱导的应力刺激(SASS)对骨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均匀应力分布的金刚石支架在促进骨再生方面表现最佳,能够显著提高骨体积分数(BV/TV)和骨密度(BMD)。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揭示了SASS如何通过调节细胞的机械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分化,同时平衡成骨细胞(OBs)和破骨细胞(OCs)的活性,促进骨组织的重塑。在大鼠和巴马猪的体内实验中,金刚石支架展现出显著的骨再生效果,为骨组织工程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展望未来,这一研究为设计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进一步优化支架的结构设计,有望开发出更高效的骨再生材料。此外,该研究还为理解骨再生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潜在的指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SASS在其他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例如软骨、肌肉和器官修复,为再生医学领域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来源:科学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