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标志着这家曾估值90亿元、以自动泊车技术闻名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作为国内ADAS领域最早实现量产的本土Tier 1供应商,纵目科技迎来了令人唏嘘的结局。
移动充电机器人能成其“翻身”关键么?
文|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4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受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标志着这家曾估值90亿元、以自动泊车技术闻名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作为国内ADAS领域最早实现量产的本土Tier 1供应商,纵目科技迎来了令人唏嘘的结局。
诚然,纵目科技的“爆雷”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但真正的核心原因还是其造血能力欠佳,具体来看,一是其自动泊车业务遇困,二是新拓展业务移动充电机器人前期投入资金过大,短期营收不理想。
在自动泊车业务方面,纵目科技曾以自动泊车技术起家,但随着技术变革,其市场地位受到了巨大挑战。汽车行业向行泊一体架构转型,要求升级BEV+Transformer架构,而纵目科技难以完成这一转型,导致其在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上停滞不前。同时,车企自研趋势加剧,如长安汽车加速自研智驾,使得纵目科技失去核心订单,主力产品毛利率大幅下降。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如华为、Momenta凭借算法等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在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方面,纵目科技自2023年开始投入300人团队拓展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闪电宝FlashBot业务,成立蚕丛机器人公司,并于2024年1月推出相关产品,前后累计投资至少1个亿。然而,这一转型被内部员工评价为“画饼充饥”,因为产品研发投入超预期,市场验证不足,落地项目多为试点,未形成规模收益。更严重的是,新业务分散了本已紧张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导致泊车技术研发停滞,加速了公司资金链的断裂。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与乘用车智驾技术路线差异巨大,押注这一业务使得公司资源倾斜,进一步加剧了主业的萎缩。
不难看出,蚕丛机器人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一直是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寄予厚望的版块。从2024年11月,纵目科技开始流传出拖欠工资发放、停缴员工社保、融资困难的消息之际,唐锐对外透露公司的计划就是出售智驾泊车业务,保留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到今年2月,唐锐面对“创始人跑路失联”传闻后的首次回应中称,“自己并未失联,而是在寻求海外寻求蚕丛机器人的落地机会和资金。”。或许,移动充电机器人当做纵目科技打出“翻身仗”的最后依仗。
那移动充电机器人究竟算不算是一门好生意呢?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最新消息,纵目科技旗下蚕丛机器人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业务目前还在有序正常开展,已经落地的项目还在照旧运维中。
虽无法知道蚕丛机器人目前确切的落地数据,但根据蚕丛机器人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2024年全年落地数量预估在500-1000之间,其中,在上海地区的场站落地台数超300。包括:2024年五一期间,100辆闪电宝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四个大型停车场为游客提供充电服务;2024年“十一”假期,数十辆闪电宝入驻广东、云南、上海等39个高速服务区;2024年春运期间,蚕丛机器人与上海、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地交通部门合作,投入数百台闪电宝进驻这八个省市的数十条高速公路网络。
在2024年11月,蚕丛机器人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透露,从4月份量产到现在已经有60多个商业项目,近50个高速服务区落地,而海外预计有2000-3000台数的订单。2024年全年目标是落地3000-10000台闪电宝。
事实上,自2019年移动充电机器人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一直被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创新方式之一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自2020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新能源电车的全面普及,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被全面打开。特别是从2023年底到2025年春节期间,移动充电机器人开始密集地出现在各个高速服务区,为大众所知晓。2024年,落地规模和落地数量一再刷新行业记录。
根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数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统计,2024年国内轮式移动充电机器人累计出货已经步入千台级阶段。(详情请参考《2024-2025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从应用场景来看,2024年新增落地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大部分是用于高度服务区。此外大型景区和商圈停车场也已有相关产品的应用。
市场的繁荣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移动充电机器人领域,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已有有超30家企业在此布局,包括汽车厂商、自动驾驶公司、电网企业、能源厂商、充电服务企业等。
国内部分移动充电机器人企业及产品相关情况
2024年至今,已有数家企业入局移动充电机器人,如威迈尔、新工绿氢、首钢城运、江淮汽车、宁德时代等均以新品发布的形式宣布入局。其中,威迈尔VMR在2025年开年即发布了其首款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机器人,融合了多维感知、自主定位、路径规划、动态决策与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也有中能聪聪、埃特斯、国网金华、江淮汽车、海宏科技、香港星港等也推出了一款至多款移动充电机器人新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产品的推出,市面上开始出现大小型号不一移动充电机器人,电池容量范围覆盖30-190kwh,可供选择范围大;在充电速度上基本已与快充充电桩的速度一致。
在智能化上,从最早的大众移动充电机器人发展到如今的“全程无人化”移动充电机器人,移动充电机器人在补电方式和导航方式上都有了更多变化,回充式和换电式两套补电方案,无人驾驶系统是标配,机械手臂和全自主换电站是“高配版”的选配,便利性和智能化程度无疑越来越高。
据威迈尔VMR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威迈尔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机器人目前是“双车联动模式”,用户发出使用需求后,会有两台移动机器人联合作业,一台是大容量储能机器人,一台搭载机械手臂,负责充电枪插拔作业,实现全程无人的自动充电。后续在实际落地应用中,可以根据场景方需求,灵活变动威迈尔移动充电机器人配置:单台即是“半自主”智能充电机器人,双台即是无需人工辅助的“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作业模式。
威迈尔VMR智能充电机器人
商业模式是否只是空谈?
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商场/机场等园区停车场、社区停车库,以及其他临时有用电需求的场景。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使用大多处于推广阶段,为了拉平竞争优势,在电价定价时与快充基本保持持平;虽然可以依靠用电波峰和波谷的电价来赚取差价,但移动充电设备在还存在用电成本,实际上运营商的实际盈利并不高。
归根究底,皆在于成本问题,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运营服务的成本。
产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电池和移动机器人上,当前移动充电机器人电池容量大多在30-190kwh不等,电池成本高昂,但寿命往往只有3、4年的时间,往往还没有回本就报废了;为了实现充电过程“全无人”,有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还会在加装“高配置”,如在车体上配置机械手臂来自动拔插充电枪,成本+1;而在移动充电机器人补电环节,有的是建设小型自动换电站,让移动设备自主更换电池,有的是人工更换电池或直接插拔充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移动充电服务机器人的运营服务成本。
威迈尔新能源汽车充电机器人“双车模式”可由用户自主选择产品落地配置,且依托其在3D视觉感知技术、控制算法、调度系统等领域的优势和积累,不仅能从产品供应环节控制成本,还能实现了高精度自主寻车、自动充电和动态避障等功能。其一键下单、快速响应的便捷操作,结合毫米级精准对接和3D视觉避障技术,确保了充电过程的高效与安全。
虽然近些年电池和无人驾驶产业链的成本也在不断下探,但是否能在当前条件下真正跑通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商业化模式、如何跑通,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看法。
此前,上海济驭科技总经理罗永昌接受低速无人驾编辑部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充电机器人的落地会是先“商用”再“民用”,移动充电机器人当前应用更多的是提供“服务价值”。
在新能源汽车面临偶发性的电量不足时,为了能及时补电,缓解燃眉之急,解决“痛点”,用户大部分是愿意为这种“服务+补能”买单的,以此次落地的上海国际旅游区为例,作为一个商业性的服务旅游园区,更关注为用户提供服务价值,大多数游客在时间成本面前会选择更“方便”的充电服务,此时不再是仅仅考虑电差价的经济性;等到后期,当车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对无人驾驶统一调度管理,规模效应下,运营成本随之下降,由此,议价能力和盈利速度也会随之上升。
而中科智驰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丁骥则表示:“目前商业逻辑还在尝试跑通阶段,只能够尽量降低产品成本,不建议‘卷’更多高配置产品,否则难以提高市场接受度。”
据他介绍,中科智驰此前曾与国轩高科和做开发“大白”-易佳电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借助中科智驰无人驾驶系统,实现“桩找车”。目前旗下充储一体无人驾驶充电车主要应用在商场地下停车库和室外停车场,一方面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另一方面是利用高达190kwh电池容量来储能,属于“充电+储能”功能相结合。他表示,短期内,移动充电机器人较难实现成本回收,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削峰填谷”去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大容量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储能功能无疑更有优势。
当前的商业模式,更倾向于是充电服务和储充一体结合,既能充电,也能在闲置时,将车辆并入电网,夜晚充电拿来白天消耗,补起正常电价差额,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的流通。且随着电芯价格整体走向下降后,以一天满充满放2-3次计算,可以实现2-3年回本,一定程度上缩短成本回收时间,市场接受度更高。
目前越来越多企业也在探索更多的细分场景寻求落地,如威迈尔将中高端公寓和商业商圈作为目标场景,这些场景下的用户对全自动移动充电机器人服务有更高付费意愿。香港星港则将香港地区落成时间久的大厦作为重点场景,这些大厦改建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较高,而且对旧线路功率承压较大,为了提升大厦整体服务性能,更易于部署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无疑是更优选择。
写在最后
近年来,国内一些移动充电机器人企业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完成国外“首秀”,也从另一方面助力了国产电动汽车海外市场拓展。包括蚕丛机器人、威迈尔、上海济驭等企业将海外市场作为重点探索布局方向。
据国际能源署相关报告数据,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猛增35%,达到创纪录的近1400万辆。强劲增长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在快速提升,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汽车充电市场的大爆发。目前,国内移动充电机器人还处于小批量落地应用探索阶段,但在国际市场上,移动充电机器人早已有相关应用落地,发展相对较为成熟。
其中,欧洲和北美地区是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主要市场。欧洲市场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在推行ESG上,不管是在买车还是用车上,政府都给予了一定补贴;其次就是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在销量和占比上年年攀升,因此对充电需求较大。2023年,美国纯电销量约为110万台左右,按销量的绝对值来看,仅次于中国和欧洲;但销量占比相对较低,原因之一在于美国充电桩数量较少,且分布极不均衡,充电的不便利性。
或许也是国内移动充电机器人企业的机会,若能抢占先机不失为另一种出海思路。
由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主编的《2024-2025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已正式发布,涵盖细分场景市场规模、区域份额、技术水平、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分析,欢迎后台留言了解报告详情!
来源:新战略低速无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