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黄埔军校背景的开国中将是哪些人,都有何重要的贡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7:20 1

摘要: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黄埔军校曾是一座闪耀着理想与热血光芒的摇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英才。其中,有九位黄埔学生,他们毅然投身人民革命的伟大事业,在烽火硝烟中屡建奇功,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黄埔军校曾是一座闪耀着理想与热血光芒的摇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英才。其中,有九位黄埔学生,他们毅然投身人民革命的伟大事业,在烽火硝烟中屡建奇功,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他们之中,既有运筹帷幄的参谋奇才、冲锋陷阵的沙场骁将,也有开创我军技术事业先河的“顺风耳”和“翅膀”。本文,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九位黄埔中将传奇般的革命贡献与事迹,领略他们如何将黄埔所学的军事才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复兴事业。

1904年出生于陕西省佳县一个乡绅家庭。早年就读于榆林中学,受进步思想影响。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徐向前、陈赓等人同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埔学校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国民联军(西北军)中从事兵运工作,曾任营长、团长,秘密发展党员,为党积蓄军事力量,是冯玉祥西北军中的红色参谋。

1934年参与组织过,唐澍、谢子长等领导的陕北清涧武装起义,是我党西北地区较早的武装起义之一。后长期在杨虎城部从事地下工作,地位特殊而重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科长、参谋处处长、军政部部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等职,是彭德怀司令员在西北战场上的重要助手,以其缜密的思维和出色的谋划能力,参与指挥了西北战场的多次重大战役。是一位杰出的参谋首长。

作为黄埔一期生,他资历很深,但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和参谋工作,被誉为“隐形将军”。他党性极强,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在国民党军中身居高位时毅然选择回到延安,投身艰苦的革命斗争。

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成为我党早期航空人才。

1926年被派往苏联学习航空,先后毕业于苏联红军航空学校、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通晓航空理论和技术。

1946年创办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在东北奉命组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任校长。在极度缺乏器材、燃料的困难条件下,带领师生们“捡破烂、拆零件”,用缴获的日式飞机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地勤人员和航空工程技术骨干,被誉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参与领导空军的组建工作,为空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民空军的奠基人之一。

在苏联学习时,他不仅学习飞行,还深入钻研航空理论,能够自己设计、绘制飞机图纸,是我军少有的“专家型”高级将领

1900年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赴鄂豫皖苏区,历任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是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作战勇猛,作风硬朗,鄂豫皖苏区的一员骁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首任参谋长,辅佐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奉命转入外交战线,出任中国驻朝鲜首任大使,经历了朝鲜战争,为巩固中朝友谊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建国初期外交领域的将军大使之一。

倪志亮将军性格直爽,脾气火爆,是位典型的“猛张飞”式战将。在红军时期,他因脾气急躁没少挨批评,但打仗从不含糊,深得徐向前等领导人的信任。

190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破落书香门第。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炮兵代队长。

参加过南昌起义,后赴苏联学习炮兵。回国后进入中央苏区,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任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军委二局局长等职,以其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为毛主席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参与了多次反“围剿”的谋划,是毛主席的“军事高参”

他是军中著名的“儒将”,对《孙子兵法》有极深的研究,著有《孙子兵法之新研究》、《军事辩证法》等大量理论著作,毛主席曾称赞他:“郭化若的《孙子兵法》研究是有道理的。”是我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委,后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委,参与指挥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他充分发挥其炮兵专长,在攻坚战中作用显著,号称华东野战军的炮神

郭化若将军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其书法造诣颇深,作品苍劲有力,在将帅中享有盛名,堪称“一代儒将”。

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在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过程中,他受朱德委派,先行上山与毛泽东取得联系,为两军胜利会师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井冈山会师的“联络官”

之后长期担任军队政治工作领导职务,曾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政委等职,善于做群众工作和部队思想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新一旅政委,率部在河南淇县、浚县、汤阴三县交界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他开创淇浚汤抗日根据地

唐天际将军曾在湘南起义后,奉命回家乡筹集资金。他的父亲(一位开明士绅)变卖家产,将筹得的巨款全部交给儿子支持革命。这笔钱为起义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被传为“唐父毁家纾难”的佳话。

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后转入武汉中央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参加过秋收起义,曾任毛主席的特务连连长,负责警卫工作。后历任红军团长、代军长、八路军旅长、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32军军长等职,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

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原型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的部队活跃于长江北岸,进行了大量侦察和敌后渗透活动,为后来的渡江战役提供了重要情报,其事迹是经典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创作背景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09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吴人鉴。192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

原为国民党军电台报务员。在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自愿加入红军,毛泽东、朱德亲自欢迎他。他带来的“半部电台”(收报机)开创了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是“毛主席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红军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

他组建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并任队长。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利用无线电技术侦听敌军情报,为红军连打胜仗立下奇功。毛主席称赞“王诤同志是有功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通信局局长),领导创建了解放区的广播和通信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邮电部副部长、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部长,是我国邮电、通信和电子工业的奠基人。

王诤将军被红军俘虏时,他使用的电台在战斗中被打坏,只剩收报机能用,这就是著名的“半部电台起家”的故事。这半部电台至今仍是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1924年入黄埔军校军士教导队学习(一种为培养班长、排长等基层骨干的短期训练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于黄埔军士教导队,后进入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中的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硬仗,以作战勇猛著称。是叶挺独立团的一支“铁拳”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是该师的主力团长之一,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115师的作战先锋

后率部南下华中,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旅长。该旅战斗力极强,作为军部的机动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屡建奇功,被誉为“华中主力的主力,王牌的王牌”,是新四军第三师的“钢铁劲旅”,我军著名的“刘老庄连”即出自该旅。

彭明治将军一生低调,不喜宣扬自己的功劳。他的老部下、著名将领梁兴初(“梁大牙”)曾是他的营长,两人在战争年代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02年出生于云南省永善县一个地主家庭。1924年考入云南讲武堂,1927年进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培训对象为军队中级军官)。

在国民党滇军60军中历任团长、师长、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于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27昼夜,重创日军,战功显赫,为民族解放立下大功。是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

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时任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兼60军军长的他,于长春率部毅然战场起义,迫使国民党新7军投诚,使长春兵不血刃得以解放,彻底动摇了东北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起义后,60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他继续任军长。后率50军作为首批入朝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四次战役中,指挥部队在汉江南岸顽强阻击美军主力,打得异常惨烈和英勇,赢得了彭老总的极高赞誉:“50军打得好!你们是真正的解放军了!”

曾泽生将军起义后,思想转变极大。他曾对政委徐文烈说:“我们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抬起头来了!”其率领的50军也从一支起义部队,经过改造和战争的锤炼,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军之一。

这九位开国将军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黄埔军校师生中革命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真谛,并将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的名字和功绩,早已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继续激励着后人前行。

来源:恰同学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