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对老年人的反感与敌意,不再是隐秘的代际摩擦,而是逐渐浮出水面。
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日本社会正被一种名为“恨老”的情绪悄然侵蚀。
这种对老年人的反感与敌意,不再是隐秘的代际摩擦,而是逐渐浮出水面。
2021年,日本85后教授成田悠辅在公开场合声称。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最终方式,是老年人集体自杀,甚至可以考虑强制安乐死。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2023-2-15建议日本老人“一起切腹”被批“冷血”!耶鲁教授观点竟圈粉不少
老年群体义愤填膺,发出谴责之声。
但令人不安的是,大量年轻人对此表示支持。
这位教授因此获得数十万粉丝,其言论被广泛传播。
他并非孤例,另一位经济学家也曾提出类似观点,认为老年人集体自尽可缓解社会压力。
他的言论虽被解释为“讽刺”,却仍获得近半数年轻群体的支持。
看似荒诞言论的背后,是真实发生的血腥事件。
2016年,神奈川县一家残疾人护理院发生持刀袭击案。
一名男子闯入院内,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
施害者被捕后直言,这些人“都该被安乐死”。
他认为残障者和老人是社会的负担,清除他们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几乎同一时期,横滨市一家医院发生48名老年患者离奇死亡事件。
调查发现,有人在点滴液中注入消毒水。
凶手是一名护士,他的动机令人震惊:
为避免处理死亡手续的麻烦,选择主动结束患者生命。
这些案件并非孤立,而是“恨老”情绪的极端体现。
2020年,64岁的流浪女性大津佐和子在公园长椅上被陌生人用石头砸死。
凶手与她素不相识,行凶原因仅仅是“看她不顺眼”。
受害者身无分文,唯一的财产是一部老旧手机和一个行李箱。
人们害怕的不是个案,而是这种个例可能成为常态。
当一个老人仅仅因为存在,就可能被随意杀害,社会的信任根基已然崩塌。
这种现象的根源,首先来自沉重的经济现实。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30%,每三人中就有一名老人。
养老金体系濒临崩溃,每四名劳动者需供养一名退休者。
年轻人缴纳高额税款,却面临低薪与高房价的双重压力。
老人依靠丰厚退休金和房产收益,生活水平远超在职青年,这种反差催生了“老害”一词的流行。
他们认为老一辈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却将债务与低生育率的后果留给下一代。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就业市场。
为缓解“无人可用“得窘境,日本职工强制执行70岁退休的政策,鼓励企业聘用高龄员工。
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一半都在工作,70岁以上也有不少占比。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2021-4-4 70岁退休,此地已正式实施!
不仅如此,日本正陷入“无缘社会”的困境。
大量老人没有配偶、子女或朋友,孤独终老,每年有超过三万名老人“无缘死”,尸体没有归宿。
这类老人往往生活窘迫,甚至故意犯罪以坐牢度过余生。
在日本,监狱提供食宿、医疗和基本社交,对流浪老人而言反而成了“养老院”。
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刑事罪犯中,65岁以上占比高达23.6%。
日本60岁以上被告占比
其中盗窃罪占老年犯罪的近七成,许多老人是惯犯。
他们偷的往往是面包、三明治等小物件,目的不是财物,而是入狱。
一名80岁老人曾15次因盗窃入狱,他在监狱中感到被需要,反而比自由时更安心。
当监狱成为最体面的归宿,说明社会已无处安放衰老的生命。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中也出现大量“无缘者”,他们无婚无子,无社交圈,被称为“无敌之人”。
这些人毫无牵挂,行事无所顾忌,成为袭击老人的潜在力量。
他们选择的目标往往是无依无靠的独居老人,因为不会引起关注。
这种社会氛围下,刑事案件悄然滋生。
参考资料:环球2019-8-26 “无缘社会”困扰日本
与中国“孝道”不同,日本社会对老人的供养更多基于现实考量。
电影《楢山节考》展现了将年迈父母遗弃深山的传统,以节省粮食资源。
这一文化熏陶使得“老人是负担”的观念更容易被接受。
当社会将生命价值与经济贡献挂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便被视为“无用之人”。
这种功极现实的心理,进一步削弱了对老年群体的共情。
日本尝试以提高退休年龄、增加再就业来解决困境。
但930万高龄劳动者中,多数从事清洁、保安等低薪工作。
73岁货车司机大波良人每天凌晨工作,只为弥补养老金缺口。
这意味着退休后20年,需额外承担120万日元的支出。
许多老人并非不愿退休,而是被迫继续劳动,身体疾病的恶化使他们面临更高工伤。
2021年,日本有超过3.8万名老年工人受伤。
日本医疗费用高昂,一场大病足以耗尽积蓄,许多老人因医疗费用昂贵而选择“等死。
自杀成为部分人的晚景,2022年,日本自杀人数中老年人占三分之一。
更多人则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孤独死去。
因闻到腐臭气味, 邻居才发现尸体,往往已是数日后。
这种“终老”现象催生了特殊职业—孤独死清洁员,相关公司从几百家激增至五千家,仍供不应求。
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无情的体现。
“路飞党”等犯罪团伙专门袭击有积蓄的老人,他们通过暗网组织抢劫,甚至将老人活活打死。
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年轻人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替天行道”。
这种扭曲的社会认同,标志着“恨老”情绪已深入部分群体。
当清除老人被视为正义行为,社会已然扭曲。
回看教授的极端言论,到护士的投毒,再到疗养院屠杀和街头随机杀人。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日本,老年人正在失去基本的尊严与安全。
这种“恨老现象”从个体怨恨,演变为群体,最终渗透进社会系统。
参考资料:海外网2024-7-22 日本七旬女子杀害102岁母亲后自首:失业在家 无力赡养
当社会不再将老者尊为瑰宝,反视其为累赘。
当生命的厚重价值,被粗暴地以经济贡献轻描淡写地丈量,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这个社会本身就已病入膏肓。
大津佐和子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
而那位主张“老人集体切腹”的教授,虽然言论极端,却道出了部分年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们不是天生冷血,而是在长期压抑与不公中,逐渐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解决“恨老现象”,不能靠消灭老人,而应重建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
更需要重塑文化价值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老年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否则,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们。
当社会对最弱者失去怜悯,任何人都无法真正安全。
日本的“恨老”危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困境,更是全球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警示。
来源:不似少溓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