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第十七 第04章【A】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3:22 1

摘要:【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莞尔而笑 嘉许弟子

在这一章里,孔子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开玩笑”也是“教育”。

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说,“子之武城”,“子”是孔子;“之”当“适”字讲,“到”的意思;“武城”在现在的山东省,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小邑,邑城。孔子到了武城,李老先生引孔安国的批注说,“子游此时作武城宰”,子游是孔子的弟子,那个时候他是武城的宰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县长。

孔子到了武城,当然要跟自己的弟子见面,此时孔子“闻弦歌之声”,“弦”是指“琴瑟”;“歌”是“诗歌”,配着琴声唱出来。孔子听到有人一边弹琴,一边唱着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诗经》里的篇章,都是善的,思无邪。“夫子莞尔而笑曰”,孔子微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用宰牛的刀?这是一句玩笑话。孔安国批注说,“言治小何须用大道”,“治小”是指治理一个小小的邑城,何须用大道?

《诗经》里的诗歌,讲的都是“大道”,“可以治国平天下”。这说明子游是用“大道”来治理武城,“教民以礼乐”,“以礼治身、以乐调心”,所以“社会和谐太平”。

孔子说这句话,实际上是赞叹弟子。老师对弟子不明着赞叹,这是老师的慈悲,怕弟子心生傲慢,这是老师爱护学生。这也说明孔子与弟子们在一起时非常开放,没有丝毫拘谨,在玩笑中来表达对弟子的赞赏。

凡圣同居 尊师学道

“子游对曰”,子游说,“昔者偃也”,“偃”是子游的名字,子游在老师面前自称名,这是表示谦恭,不能用我字,用我就有一点傲慢了。我们现在人都不讲这个规矩了,开口就是我,过去人在尊长前,都是非常谦虚的,自称名,譬如,“偃有这么一个想法”,而不能说,“我有个想法,你听着”,这个口气就是高高在上了。

“闻诸夫子”,子游说,他过去听孔子讲过,“诸”是之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是指在位的人,德行高、地位高,有福报的这些人,学了道则爱人,“爱人”就是爱人民,生起了仁爱的心。“仁爱”是性德,人人本具,谁都有,如果不学,就往往被自己的烦恼习气障碍住,显发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学,学而知之,知之就肯定能够做到爱人。

“爱人”就没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就做不到爱人。这个人包括所有的人,善人、恶人都爱,不是只爱善人,只爱对自己好的人,不爱恶人,不爱与自己有怨结的人,这就不是真爱,不叫仁。“仁”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要通过“学道”之后才能明白,明白什么?其实“人我是一体的”,这就是“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只有迷惑的人,才把一体分为二,分自分他、分人分我,所以就有人我的对立、自他的分别,“爱心”就发不出来,被分别心障碍住了,被迷惑障碍住了。“把迷惑放下”,我们就“能认识到一体”,这叫“悟道”。“学道”要“悟道”才算成功,如果没悟道,就是没有学到,还得继续学。真正悟道的人,他确确实实没有自他的分别,看一切众生就好像自己身上的细胞一样。身体有多少个细胞?数不尽,众生也是数不尽的,“所有的众生”都是我身上的一部分,所以我应该爱他们。

爱他们是没有条件的,不是对我好的才爱,我的亲人,儿女、先生、太太、父母,我才爱,不是,是“平等的爱”,因为他是我身上的细胞,与我是一体,我自己也是这个身体里的一个细胞,“真我”是整个身体,这叫法身,这是“认识到真我了”。所以,“爱自己、爱别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能只爱自己身体里的这个细胞,不爱那个细胞,这是只有通过“学道”才能“悟到的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君子,成为这样的圣人。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位君子或圣人来统治、管理国家,一定能令社会和谐、天下大同,这是人民的幸福。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注定是小人,“小人”都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里,接受了不良的教育,他被污染了,变成了小人。“小人”是指“心量狭小”,只想自己或自己一家,他不能想着天下。“君子”是“心怀天下”,“看天下人与自己是一体”。“小人”对于“大道”未必能明白,他能明了浅显的道理。譬如,我们跟他讲宇宙一体,他听不明白,他也不感兴趣,他会觉得我们是谈玄说妙,是天方夜谭。如果我们跟他讲怎么赚钱,他就会很乐意来听。

小人的眼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考虑自己一身一家,但是,他们也希望得到幸福,希望得到快乐。谁愿意烦恼?谁愿意痛苦?谁愿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没有人愿意,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和利益。我们就跟他“讲浅近的道理”,“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因果的道理”。所以,“人人学道都能得到好处”,浅讲,小人能得受用;深讲,君子、圣人能得受用,浅深都符合自性之道。

因果伦常 和谐天下

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如果一个人很善谈心性、大道,他所讲的肯定不离开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深信因果的人,只要能信到底,信到起心动念都有因果,都不敢乱来,这叫“深信”,“终必大明乎心性”,他就一定能够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能变成上智之人,从下愚也能提到上智。所以,“因果的道理”很好,我们要把“伦理道德的教育融在因果中讲”。

《弟子规》就是讲“伦理道德”,怎么讲最有效?结合因果,讲案例、讲故事。譬如“父母呼,应勿缓”,如果我们做到了,会有什么果报;如果做不到,又会有什么果报。最好是举现代的案例,一听就有震动,就知道真的要这么做,才能真正生起孝顺心。《弟子规》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但是每个人都能得受用。对于小人,也就是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一般民众,他们学了之后就能“易使”。“易使”是因为他有恭顺心,他能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就能尊重领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

我们听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会问,“圣贤道理”是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不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百姓的工具?我们小时候也接受过这种言论的熏习,所以不少人有这种观念,认为不能学《论语》,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工具。我们听到这些话,不能够不假思索地就认同,把古圣先贤的道理打翻在地。我们要静静地想一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不是应该有条不紊,上下和谐,还是应该各自为政,互相斗争、抗争?国家的政令,地方政府就是不执行;国家领导人说的话,人民都不遵从,都是自己说了算,这种社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状况?天下大乱。大家就会不断地斗争,谁斗赢了,就听谁的,最后变成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所以,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条理,必须上下等级分明。

臣民一定要服从君主的领导,如果不服从,天下就大乱了。天下乱了,社会怎么和谐?上下怎么相安?既然我们希望上下相安、社会和谐,就需要教育,这不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也是为被统治阶级服务。要知道,一旦有斗争或战争,最受伤害的不是统治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是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最无辜的。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和谐、和平,不希望有动乱,不希望有战争。

“教民最重要的”是“以孝顺之道”,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才能够敬顺自己的领导。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家庭就会不和,所以现在有很多父子不和、兄弟反目,相争上法庭等,甚至父杀子、子弑父的这种事情。难道我们希望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吗?这样的社会好吗?当然不好,所以要回归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上”,而最基础的教育就是《弟子规》。

一个不孝的人,他的心是不安的,为什么?违背了他的自性,他会生活在烦恼痛苦当中。如果一个人真有孝顺心,他能孝顺长辈,这就是符合性德,他就会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在汤池镇听说过一个13岁的初一女孩子,在没学《弟子规》之前,她悖逆父母,总跟父母吵架,甚至离家出走。学了《弟子规》以后,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回家给父母做了一桌饭菜,请父母享用,父母吃完饭后,她又收拾碗筷,然后给父母端上一盆热水洗脚。当天晚上,她在自己的日记里说,那天的她是最幸福的。

为什么幸福?因为她顺着自己的自性,不再抗逆自性,“幸福快乐”是“随顺自性而来的”。但是,这个大道理一般人很难懂,所以就直接告诉他,做人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就有好处,自己会体验到的。对于一个13岁的小孩,她不懂自性,不懂宇宙一体,也不用跟她讲这些,她只要孝顺父母,她就体验到了。所以,“学习伦理道德之后,人心就和顺了”,对她的父母来讲,她能够“易使“,将来走入社会,她的领导也会喜欢她、重用她,因为她能敬顺尊长。所以,“伦理道德”需要去弘扬。

“真正的大道”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里讲得最究竟圆满。大道要入世,该怎么教导社会大众?儒家讲得非常具体,“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十义”,任何人学了,都会不一样。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时就说了,“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讲的就是道,当然也包括道家,儒释道三家是一体,同源同根。古人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就是“大学之道”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佛道儒三家要合在一起学,共同来弘扬。

李炳南老先生引孔安国的批注说,“道,谓礼乐也”,“礼乐”是“道”,但是,“道”不仅仅只是礼乐,“礼乐”只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礼乐的修为”,可以去“悟道、证道”。“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音乐”能使人的性情得以调和,一个人的自心和谐了,身心就和谐;身心和谐了,家庭就和谐;家庭和谐了,团体乃至社会、国家就能和谐,最后达到世界和谐。这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

平天下的平是和平,天下和平。靠什么?就靠“礼乐教化之道”。君子学了礼乐,就懂得了用礼乐治世,管理团体、管理国家,能使团体和睦、国家和谐,这是爱人的表现。小人,是指一般的老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后,他能够得到幸福、快乐,对于君子的爱民政策,也一定能非常拥护,这叫“易使”。

我们国家现在希望能够推动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靠什么?靠礼乐之教。从哪里教起?最好是从《弟子规》教起,《弟子规》是最基本的礼。我们现在看到,政府确实对这方面很关注,各级政府都在推动传统文化,积极地举办传统文化论坛,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孝经》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导大家相亲相爱、和谐共处,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围绕着《弟子规》《孝经》这些最基本的道理去教导民众,真的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来源:邱学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