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炜燊教授:‌丙肝治愈后风险管理及脂肪肝治疗新药的双轨突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3:06 1

摘要: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广泛应用,丙肝患者治愈率显著提高,但治愈后肝纤维化进展、肝细胞癌等长期风险依然存在。在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国际肝病》就丙肝治愈后的临床管理与脂肪肝新药进展这两个话题,对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黄炜燊教授进行

编者按: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广泛应用,丙肝患者治愈率显著提高,但治愈后肝纤维化进展、肝细胞癌等长期风险依然存在。在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国际肝病》就丙肝治愈后的临床管理与脂肪肝新药进展这两个话题,对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黄炜燊教授进行了专访。黄教授强调,无创检测技术的引入为监测肝病进展提供了重要工具,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风险分层制定个性化监测策略。他还探讨了GLP-1受体激动剂及FGF21类似物等新型药物在改善肝脏组织学、代谢指标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显著优势。

《国际肝病》

丙肝病毒清除后,患者仍可能面临肝纤维化进展或肝细胞癌等长期风险。现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可能逆转,但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无法逆转的患者,临床应如何制定长期监测策略(如门脉高压、肝癌风险)?

黄炜燊教授:目前DAA已经能使大部分丙肝患者实现治愈,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达到SVR后,多数患者的肝内炎症和纤维化会逐步改善,部分合并门脉高压甚至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经治疗后也可能实现再代偿,这些数据令人鼓舞,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达到SVR,尤其是那些病情已达“不可逆转点”(point of no return),或合并代谢性疾病等其他肝损伤风险因素,导致肝纤维化、门脉高压及失代偿状态无法逆转。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的随访和监测。

近年来,无创检测技术,如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的评估工具以及临床指标的应用,为监测肝病进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表明,这些无创检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纤维化程度,并预测未来失代偿、肝病并发症及肝癌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风险分层,制定个性化的监测策略。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门脉高压和肝癌风险的监测;而对于风险较低的患者,则可以逐步过渡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常规随访。

《国际肝病》

不同患者群体,如合并代谢综合征、肝硬化或HIV感染者,在治愈后可能面临差异化的临床风险。您团队是否建立了预测模型或监测策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征调整随访频率和干预强度?

黄炜燊教授:当丙肝患者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或乙型肝炎时,显然需要持续监测。国际指南目前建议,若患者无严重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丙肝治愈后可不必长期随访。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风险分层工具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临床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可能不够精准;另一方面,部分无严重纤维化的患者仍可能出现肝病进展甚至肝癌。

我们团队联合韩国的研究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开发了AI-Safe-C评分模型。该模型纳入肝脏硬度值(LSM)、年龄、性别及6项生化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LSM。研究显示,AI-Safe-C评分在预测丙肝治愈后肝癌发生风险及失代偿期肝硬化风险方面表现优异,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超过80%,较传统纤维化指标,如FIB-4、APRI的准确度提升10%~20%。

因此,我们认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评分系统,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长期风险。这不仅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调整随访频率和干预强度,还能更有效地预测和预防肝病相关并发症。

《国际肝病》

脂肪肝新药近年聚焦于代谢调控、炎症抑制和抗纤维化等多重靶点。您认为哪些机制最具临床转化潜力?

黄炜燊教授:2024年3月,美国批准了首个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药物——瑞司美替罗(Resmetirom),这是一种甲状腺受体β(TRβ)激动剂,通过激活肝脏TRβ受体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肝内脂肪沉积,同时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但该药物疗效存在局限,治疗一年后,仅约20%的患者实现MASH缓解,10%的患者纤维化程度改善,多数患者尚未达到理想的治疗应答。

近年来,新型药物研发聚焦于代谢调控通路,尤其是GLP-1受体激动剂展现出显著潜力。以司美格鲁肽为例,其通过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调节血糖、抑制食欲,有效减轻体重并改善血脂代谢。2024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公布的Ⅲ期研究中期分析显示,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一年半的患者中,超过60%实现MASH缓解,15%的患者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基于这一数据,司美格鲁肽有望在今年获批用于MASH治疗,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突破。

在多靶点药物研发方面,同时激活GLP-1、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和胰高血糖素受体的三重激动剂(如Tirzepatide)展现出更强的减重效果,初步数据显示其对MASH的改善作用优于单靶点GLP-1激动剂,成为极具潜力的候选药物。

另一类值得关注的药物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类似物,其核心优势在于抗纤维化作用。目前已有3种FGF21类似物完成Ⅱ期临床研究,均显示出显著的纤维化改善效果。其中,Efruxifermin在针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中,首次证实可逆转肝硬化,成为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展望未来,脂肪肝的治疗将呈现分层管理趋势:多数轻中度患者可通过GLP-1类药物控制体重、血糖和血脂,间接改善肝脏炎症;而对于伴有严重纤维化或肝硬化的重症患者,FGF21类似物的抗纤维化作用将成为关键干预手段。这种基于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与代谢调控相结合的策略,将推动脂肪肝诊疗进入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

《国际肝病》

在您看来,这些新药相较于传统治疗手段,在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组织学、代谢指标以及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等方面,有哪些显著优势?

黄炜燊教授: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在脂肪肝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些药物不仅在Ⅲ期研究中被证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和体重,还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这些数据表明,新型药物不仅能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组织学和代谢指标,还能对整体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对于能够耐受这些药物的患者来说,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来源:小桂圆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