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天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家长微信群炸开了。一道名为“虾仁炒蛋”的校园午餐被紧急撤下,供应商绿捷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虾仁里有细沙”,但不少学生反映“菜发臭了”。此消息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关于校园预制菜的讨论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最近几天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家长微信群炸开了。一道名为“虾仁炒蛋”的校园午餐被紧急撤下,供应商绿捷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虾仁里有细沙”,但不少学生反映“菜发臭了”。此消息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关于校园预制菜的讨论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这并不是绿捷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据公开信息,绿捷是上海校园配餐领域的主要企业,日配餐量超过50万份,覆盖学校超过500所。早在之前该公司曾因“食材中出现异物”“饭菜变质”等问题登上热搜。此次“虾仁炒蛋事件”,再一次把绿捷推向热搜。
很多家长质疑:孩子每天吃什么,自己完全不知情。校园餐不同于普通外卖,属于集体供餐,学生没有选择权家长也难以监督。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影响的将会是孩子的健康。
有的在家长晒出的配餐照片中,几块炸鸡、几根蔫菜,价格却达到15元甚至25元,引发了对于成本与质量的怀疑。
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及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学生总数达到2.37亿人。校园配餐市场体量巨大,属于刚需的稳定市场。从企业角度看在15元左右的餐标下,要覆盖食材、人工、配送、利润等成本,面临着不小的压力。预制菜因其标准化、低损耗、生产效率高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之前教育部就明确指出:“预制菜进校园要十分审慎,不宜推广。”12月1日即将实施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也首次从制度层面对校园餐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明厨亮灶”“食品留样48小时”“慎用冷冻肉制品和油炸食品”等。
一部分观点认为,公众对预制菜的批评属于过度妖魔化了。不少预制菜产品来自正规工厂,工艺和原料都有标准控制。的确从食品工业的角度看,预制菜并非天然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食材信息是否透明,流程是否公开,责任是否清晰。
在校园餐这个特殊场景中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孩子没有选择权,家长没有知情权,学校缺乏监管能力,企业则拥有主导权。在这种权力失衡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家长们只能接受。
以绿捷为例其在上海的业务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缺乏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服务出现问题,也很难被快速替代。家长想投诉但是不知道要去哪里才能投诉。就算是监管部门面对如此巨大的配餐体系执法难度也不小。
近年来资本正在快速布局预制菜产业。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万亿元。相关企业超过6万家,预制菜的竞争相当激烈。
但孩子的餐桌,不是资本逐利的战场。一顿校园午餐,不只是吃饱的问题,更是食品安全的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试错。即使只是一次低级失误,也可能影响一代人的健康。
很多家长的焦虑,是来自于“信息不对等”。他们不知道孩子吃了什么,也无法参与决策,等到问题爆发才知道事情。更有家长被迫辞职给孩子送饭、带餐检测,只为了吃得安心。这种现象在江西、江苏、广东等地都有出现,说明这个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
预制菜不是不能存在,是不该轻易的出现在孩子的饭盒里。当公众没有完全信任,监管机制不成熟,行业标准没有完善时,预制菜进入校园只能加剧焦虑。教育部门已经表达了慎用态度,接下来的关键点就是如何把制度落实到每一个操作环节中。
校园餐的背后连接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信任。要想打破当前的困局,必须从机制上进行全面改进。让家长看到厨房,让学生吃得安心,让企业承担应有的责任。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