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澜沧江畔的马台乡,曾是临翔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2014年,这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8户8352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仅2850元,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制约了当地发展。2015年,省公安厅开始与马台乡结对帮扶,倾情帮扶的十年间,双方以党建为魂
澜沧江畔的马台乡,曾是临翔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2014年,这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8户8352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仅2850元,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制约了当地发展。2015年,省公安厅开始与马台乡结对帮扶,倾情帮扶的十年间,双方以党建为魂、以产业为基、以民生为本共同破题,携手当地干群破局攻坚,让昔日贫困村蜕变为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一幅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党建联建,激活“红色引擎”
打破“单向帮扶”壁垒,省公安厅以党建为纽带,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帮扶实效。
打造“五联模式”,让联建常态化。省公安厅机关党组织与马台乡村级党组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建成24个标准化党员活动室,2015年以来联合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超300场次。带领党员带头扛起道路硬化、茶园改造的重担,带动群众投工投劳2.3万人次。
干部下沉当好“排头兵”,筑牢组织建设阵地。十年间,省公安厅先后派驻马台7批101名驻村队员,所有党员组织关系全部转入村党组织,驻村队员以强化党组织建设为目标,利用周例会、小组会、户长会等载体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协助村党组织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党员管理、发展党员等制度,协助完成党支部分类定级、软弱涣散党组织摸排整顿、“两个覆盖”等工作,推进党组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设施蝶变,连通“发展血脉”
要致富,先修路,省公安厅坚持以道路建设为先导,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
筑路兴业,畅通乡村振兴“致富路”。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支持挂钩村道路建设,完成那杏村阮桥组独水井至临大线道路硬化4.04公里、平河村河边组至小坝子组道路硬化8.27公里,修建南糯村大村组硬板路600米、平河村安家组硬板路800米.....一条条“民生路”“产业路”的贯通,不仅畅通了村民的出行路,更铺就了农产品出村进城、产业振兴的“致富路”。
引水净居,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坚持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住上“舒心院”,投入130万元实施南糯、那杏、平河3个村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3个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87.28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为挂钩村配置垃圾车2辆、垃圾桶400个,支持马台村垃圾处理场和入口道路改造;帮扶升级打造平河村小坝子新村、平河村河边组2个自然村“百村示范点”,在五老山至河边组主干道沿线种植行道樱花树660棵,在平河村小坝子新村和周边种植樱花树400棵。如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水清了,村美了,家家户户的生活品质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产业造血,书写“致富密码”
立足马台乡“立体气候、77%森林覆盖率”等自然优势,省公安厅跳出“输血式救济”,推动特色产业从“零散”走向“规模”,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如今,当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115元,较2014年增长6.3倍,南糯、那杏、平河3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
从“低产”到“高值”,助力传统产业升级。马台乡的种茶历史悠久,然而受限于传统茶树品种老化、亩产值较低的状况,在茶叶市场缺乏竞争优势。为破解这一困境,省公安厅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给予每亩460元的补助以推动嫁接改良工作,助力建成1.75万亩生态芽茶基地。通过配套太阳能杀虫灯、割草机等设备构建绿色防控体系,并邀请专家开展“四季采摘”技术培训,使芽茶亩产值从800元提升至3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培育茶叶直播合作社,采用“线上直播+线下展销”的双轨模式,推动茶叶销售。2024年,全乡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带动1950户脱贫户实现人均增收3500元,推动马台乡建成临沧市最大的芽茶基地。
从“单一”向“多元”,推进特色农业拓展。省公安厅投入820万元用于培育和发展蓝莓、龙胆草、青花椒、坚果等特色农业,发展龙胆草种植面积达1000亩,扶持种植九叶青花椒300亩,整合闲置土地50亩,打造平河村蓝莓观光采摘园,并引入万昌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经营,促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4万元,14户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实现增收,带动农户就近就业达400人次。同时,省公安厅驻村工作队借助直播以及对接销售平台等方式,拓宽蓝莓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5万余元。联合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打造约3.5亩的坚果示范基地,使用工作经费购置捕鼠笼1000个,发放给69户村民用于鼠害防治,推动提升坚果的亩产量。
从“旧态”到“新貌”,推动养殖业转变。省公安厅投入44万元扶持蜜蜂养殖产业,更换老旧蜂箱500个,建设200平方米厂房,购置分离过滤设备1套以及合作社办公设备1套;投入35.6万元扶持生猪养殖,对厩舍进行加固改造并接通动力电,购置饲料加工设备1套,购买生猪57头(其中种猪12头);投入16万元扶持兔子养殖合作社发展,购置兔笼120套,购买种兔400只;联合村“两委”盘活闲置资产,建立肉牛养殖场自行运营,邀请企业、养殖专家开展座谈交流,逐步探索推进“肉牛养殖-牛黄培育-肉牛加工”产业链发展。
从“零散”到“共赢”,实现村企民协同发展。打造就业帮扶车间项目,投入20万元用于建设平河山泉水厂,拉动企业完成投资700万元,于2017年投入运营,开展平河山泉生产制造、配送销售等业务,水厂自运营起营业收入达500余万元,目前吸纳21名本地员工、年带动务工5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
教育扶智,培育“振兴栋梁”
“扶贫先扶智”,省公安厅从软硬件两方面补齐山区教育短板,让孩子享有优质资源。
夯实硬件基石,筑牢教育根基。省公安厅累计投入超26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23年为6所学校更换智慧黑板、修围墙,为部分学校引入智能化教学设备,建成AI智慧教室,极大提升教学质量。2024年修缮平河完小校舍、解决那杏完小引水难题;协调山东魏桥集团捐赠558万元,为10所学校建成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彻底告别“泥地体育课”,争取省公安厅家属捐赠11万元,帮助那杏完小建成1间音乐舞蹈多功能教室,组建一支音乐合唱团,引入支教老师进行专业化培养,拓宽学生发展渠道。还捐赠计算机、图书、体育器材,为学生搭建图书角……让山区学校“硬件不硬”成为历史。
强化软件内核,驱动教学创新。驻村队员发挥特长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空气炮”“无人机”等科学实验课,点燃学生科学兴趣;编写“奥数100题”,助力毕业班优秀率超目标;国防教育、禁毒宣传等讲座常态化开展。假期里,对接整合高校资源,组建支教团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为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指导志愿报考,带来AI识别、急救知识等课程极大丰富学习内容,围绕学科辅导、兴趣引导、心理讲座、法治宣传、安全教育等方面累计授课530余个课时,助力马台乡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在临翔区10个乡镇(街道)中连续多年排名前列。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链接资源,为那杏、南糯、平河完小累计捐赠爱心书籍和物资9万余元,20余名厅机关民警作为“爱心妈妈(爸爸)”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持续为孩子们送来温暖和关怀。
治理强基,筑牢“幸福屏障”
省公安厅与马台乡以“防风险、保安全、惠民生”为核心,让乡村既“富起来”又“安起来”。
筑牢安全防线,构建平安和谐乡村。建立“乡-村-组”三级防汛体系,汛期驻村队员24小时值班;配合护林队做好防火,十年零重大森林火灾;开展禁毒、防溺水等普法讲座百余次,推进扫黑除恶,村民安全感显著提升,协助解决“落户难”问题、上门为群众办身份证。
聚焦民生需求,彰显为民服务温度。投入28万元完成6个村小组多功能室建设;为30个村民小组采购安装太阳能照明灯620盏;在平河村小坝子新村、五老山至河边组主干道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一盏盏路灯,不仅照亮了乡村的夜晚,更照亮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同时,驻村队员还关注“微需求”,为村组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捐太阳能路灯、寒冬送冬衣,帮监测户修电路、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小事里藏着浓浓的警民鱼水情。
精准监测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队员用“脚底板工作法”遍访农户,靠微信入户小程序建“一户一策”台账,2024年精准识别监测户47户,协助3383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牢牢守住不返贫底线。
十年风雨同舟,十年倾情帮扶。省公安厅以真心践初心、以实干担使命,助力马台乡完成了从外部“输血”到内在“造血”的华丽蜕变,在广阔的乡村沃土上绘就了一幅人民满意的暖心画卷。如今,20名省公安厅派驻驻村干部接过帮扶“接力棒”,继续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服务群众,奔走于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让动人的帮扶故事不断延续。
编辑:付天美
编审:杨 斌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