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十一点,放下手机,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早睡。可一转眼,凌晨两点,你还在津津有味地刷着短视频,手里还拿着刚点的外卖。
你是不是也这样?
晚上十一点,放下手机,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早睡。可一转眼,凌晨两点,你还在津津有味地刷着短视频,手里还拿着刚点的外卖。
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懊悔和自责中开始新的一天,并发誓“今晚一定”。
根据国际知名成瘾专家贾德森·布鲁尔在《欲望的博弈》一书中的观点,问题在于“上瘾”,即便是对自己有害,也无法控制地去做。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沉迷手机、情绪性放纵导致学业失败时,他很可能会用“我就是个学渣”来解释这一切。
承认自己是“学渣”,比承认“我无法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要容易得多,因为它将一个行为问题,固化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身份问题,从而心安理得地不作为。
而且,现代社会还极度推崇“意志力”。
我们被告知,只要意志足够坚定,就能战胜一切诱惑。因此,戒不掉烟、减不了肥,往往被归结为“你还不够努力”。
但这种“硬扛”的策略,在科学上可能根本站不住脚。
精神病学教授丹尼尔·西格尔的研究以及《欲望的博弈》一书中表示:当我们给自己施加巨大压力,强迫自己去抵抗欲望时,负责理智、规划和控制的大脑前额叶反而会因不堪重负而“下线”。
你越是用力去压一个弹簧,它反弹的力道就越强。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高压戒烟后,复吸得会更猛烈。
西格尔教授曾接诊过一个高二男生,这个男孩似乎对“愤怒”上了瘾。
生活中一些极小的事件,比如姐姐接他放学迟到,或者弟弟玩了他的吉他,都会让他暴跳如雷,甚至产生自残的念头。
家人用尽了各种方法让他“控制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对此,西格尔只是引导他练习“正念”,有意识地去关注当下,不对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做任何判断。
一段时间后,男孩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弟弟把我惹火了,我真的气疯了……但后来我出去散了散步……好像我的一部分能观察此事,另一部分迷失在情绪之中……过了一会,我似乎平静下来了,好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太当回事。”
当男孩能观察到“我的一部分在观察,另一部分在生气”时,他就是那个“正在体验愤怒的人”。
这种分离感,正是掌控的开始。
意志力是消耗品,而观察力,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能。
它的作用在于“祛魅”,也就是打破幻想。当你真正沉静下来,不带评判地去感受时,你会发现许多真相。
比如,当你带着觉知去抽一根烟,你可能会清晰地感觉到烟雾的辛辣和呛人,以及它给喉咙带来的不适。
当你暴饮暴食时,去感受胃部的胀痛和身体的沉重。
这种观察,是让你的理智回归。在快乐的幻觉被一次次打破的时候,欲望的吸引力自然就减弱了。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具体的路径入手:
第一,向环境讨要静谧。
这并非要求你必须去山林隐居,而是要主动选择能让你内心安定的环境。这既包括一个整洁、安静的物理空间,也包括你的社交圈。
一个温暖、纯良的朋友,本身就是一种“静谧”的环境,能让你从焦躁和欲望中抽离出来。
反之,一个充满攀比和焦虑的环境,只会不断催生你新的欲望。
第二,寻找心流。
你可以随时“走出去”,通过健身、写作、阅读或任何能让你全身心投入的活动,进入“心流”状态。这种沉浸式体验能为大脑提供一种更高质量、更具价值感的“娱乐方式”。
当你的精神世界被创造带来的满足感填满时,那些靠多巴胺驱动的、短暂而廉价的快乐,自然就变得不值一提。
第三,选择慷慨。
这一点或许最令人费解:帮助别人和我的瘾有什么关系?
其实,一个刻薄、总想抨击他人的人,其思维是紧张、封闭和专注的。
而一个慷慨的人,尤其是那种“为别人开门,不求一句谢谢”的慷慨,会让思维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
这种放松的思维模式,能将一个人的关注点从“我想要什么”的内耗中,转移到“我能给予什么”的开阔中,从而改变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