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个月,美国政府高调宣布与日本达成的一项重磅协议:日本将向美国制造业投资5500亿美元。这笔巨额资金,被特朗普政府视为重振“美国制造”的关键武器。但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和经济疲软的多重夹击下,重振制造业的路,真能靠这笔“外援”走得通吗?
过去一个月,美国政府高调宣布与日本达成的一项重磅协议:日本将向美国制造业投资5500亿美元。这笔巨额资金,被特朗普政府视为重振“美国制造”的关键武器。但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和经济疲软的多重夹击下,重振制造业的路,真能靠这笔“外援”走得通吗?
本月初,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美日贸易协议正式生效。根据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日本将在特朗普本届任期内完成5500亿美元投资分配,重点投入半导体、制药、人工智能、关键矿产、核电、能源管道等领域。
美方设立了一个由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牵头的投资委员会,专门负责项目筛选与执行。日本虽有咨询权,但最终拍板权掌握在美方手中。资金流程也明确:美方提交项目清单,日方45天内审核并划款,项目利润先五五分,直到日本收回成本,之后变为美方九成、日方一成。
这套制度设计,显然是为了增强美方控制力。尤其备忘录中明确提及——若日方不配合,美国可加征关税作为反制。这不是普通的商业合作,更像是政治压力下的“资本召集”。
然而,就在协议落地的同一周,美国9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从11.9暴跌至-8.7,创下半年新低。新订单、出货、资本支出、招聘意愿统统下滑。更糟的是,消费者信心依旧低迷,企业对未来持观望态度。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高级经济学家尼科·帕莱什指出:“光靠投资和关税,带不动制造业复苏。”他强调,过去两年工厂建设热潮的背后,是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财政补贴,而非关税手段。
事实上,白宫列出的一些“新投资”项目,早在拜登任期就已启动。例如,Anduril工业2024年8月宣布建厂计划时,特朗普甚至还没上任。Pratt Industries承诺的50亿美元投资,也早在2022年就提出。这些被包装成“特朗普红利”的项目,实际很多只是“旧瓶装新酒”。
制造业不可能一夜回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指出,从决策到投产通常需3到5年时间,而政策周期变化比这更快。谁愿意在风云变幻中下重注?
更现实的是,关税本身也在伤害制造业。约翰迪尔公司今年因钢铝关税导致利润缩水3亿美元,并宣布裁员200人。企业利润变薄,投资自然放缓。
另一个隐忧是法律风险。联邦上诉法院已裁定特朗普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征广泛关税行为违法,案件将在10月进入最高法院审理阶段。如果最终判决不利,整个关税政策都可能被推翻。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对政府援助态度谨慎。特朗普近期在白宫与多位企业高管会谈,被问及如何支持建厂时,无人主动要求资金支持,反而希望“少点干预、少点监管”。
更别忘了,美国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商务部数据显示,制造商69%的中间投入来自本土,剩下近三分之一完全依赖进口。一旦贸易政策动荡,供应链稳定性就成问题。
5500亿美元的确是个天文数字,但它更像一针强心剂,不是长效药。制造业的复兴,不是靠外部资金砸出来的,更关键的是政策稳定性、劳动力培训、供应链韧性和本土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果制造商对未来没有信心,再大的投资也会打水漂。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再多的协议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日本的资金也许能帮美国搭几座厂房,但无法帮企业撑起信心。制造业的复兴,必须靠美国自己。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