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必胜客被网友曝光卖19元一杯的橙汁,其实直接用超市3元一瓶的果粒橙做。有顾客点单时发现服务员直接打开果粒橙瓶盖,倒半杯加点冰块就算"鲜榨"。按这个操作,一瓶果粒橙能做两杯,但价格却是超市的六倍多。
最近必胜客被网友曝光卖19元一杯的橙汁,其实直接用超市3元一瓶的果粒橙做。有顾客点单时发现服务员直接打开果粒橙瓶盖,倒半杯加点冰块就算"鲜榨"。按这个操作,一瓶果粒橙能做两杯,但价格却是超市的六倍多。
必胜客点单页面写着"含纯正果汁,含真实果肉",网友开始查证才明白原来是饮料成品。有人翻出外卖平台,该饮品配料表明确写着"美汁源果粒橙"。客服回应时还大方承认,网友吐槽说那为什么不说这是果粒橙?
这事儿在评论区炸了锅,有人笑称这叫"代开瓶服务费",也有人说快餐店早就这样。汉堡店前员工爆料可乐也是现倒瓶装的,加冰块就算自制。但大多数人觉得定价偏高,毕竟原材料成本低,空间水电费再贵也得有个限度。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说餐厅租金人工都贵,肯定要赚钱。但更多人质疑价差太大,280毫升卖19元,超市450毫升才3元,性价比差太多。现在评论区一半人骂离谱,一半人劝别黑,双方吵得挺热闹。
类似事件之前也发生过,比如奶茶店用浓缩液冲泡当鲜果茶。这次必胜客直接被揪出来,反而觉得他们敢承认挺有意思。但消费者渐渐开始注意看配料,有博主整理了连锁店常用套路,比如番茄酱要收费其实是自家生产的。
现在很多人点快餐时会先问问饮料是不是瓶装的,尤其是带"鲜榨"字眼的。有网友建群分享避坑攻略,比如某品牌柠檬茶其实用料包泡的,价格却比茶饮店贵。这些信息传播后,更多人开始计较成本差异。
外卖平台现在要求详细写配料,但很多店还是打着擦边球。像"真实果汁"可以指代任何果汁饮料,连冰块量都能影响成本。消费者很难分辨,只能靠网友互相提醒。
这件事也让人联想到去年某知名奶茶品牌被曝光使用"鲜果罐头"替代新鲜水果制作果茶的事件——当时商家同样以"现切鲜果"作为宣传卖点,最终被消费者发现水果罐头包装瓶藏在操作台下。
这类事件的频发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如今越来越多人点单前会特意询问"饮料是否现制",甚至自带水杯去超市购买平价饮料。有网友调侃道:"以后进快餐店得先问清楚,你们这橙汁是树上长的还是瓶里倒的?"
随着社交媒体信息透明度提高,消费者开始像侦探一样研究配料表,用手机镜头记录后厨操作,并通过群组共享避坑指南。这种集体监督正在倒逼餐饮行业重新审视产品描述的真实性——毕竟当19元的果粒橙事件成为全网笑谈时,品牌付出的信誉代价远比短期利润沉重。
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更严格的饮品标注规范,但在此之前,消费者只能继续抱着"买饮料先问瓶"的觉悟,在笑声中完成又一次反向教育。
来源:a123456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