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ind显示,中伟股份年营收至少已经连续7年实现高速增长,在2017-2024年期间,中伟股份年营收规模增长了20.60倍,从季度趋势看,中伟股份已至少连续16个季度(2021年一季度以来)实现持续正增长;根据可查数据,这已经是其至少连续20个季度实现盈利。展
在持续动荡与博弈的动储江湖,新能源材料巨擘中伟股份(300919.SZ)仍在持续向上成长。
Wind显示,中伟股份年营收至少已经连续7年实现高速增长,在2017-2024年期间,中伟股份年营收规模增长了20.60倍,从季度趋势看,中伟股份已至少连续16个季度(2021年一季度以来)实现持续正增长;根据可查数据,这已经是其至少连续20个季度实现盈利。展现了持续发展韧性与强大潜力,堪称动储江湖真正的 “逆周期之王”。
而今年是中伟股份成立的第11个年头,是其登陆资本的第5年,目前公司锚定 “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 企业愿景,已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的新能源材料产品矩阵和技术布局,且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国际顶级玩家。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4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市占率20.3%,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在钴系材料方面,公司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28%,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此外在磷系材料方面,公司磷酸铁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性能稳定优异,也跻身行业第一阵营。
基于长期的锂电研究所关注到的产业变化,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析认为,未来唯有具备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强大开拓力,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积累、以及领先的管理运营力” 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更具有穿越周期,且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潜力。在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重磅推出的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竞争力50强排行榜” 上(榜单覆盖A股、港股以及美股等上市的所有中国锂电上市企业,试图从 “产业影响力”、“持续发展力”、“科技创新力”、“全球开拓力”、“资本掌控力”、“管理运营力” 等6个一级维度,18个二级维度,以及40个三级维度全面评比中国锂电上市企业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关注头部优质企业对锂电产业的拉动,以及在产业端用数据探查出的产业链结构性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态势),中伟股份高居榜单第二位,仅次于宁德时代。
纵观动储产业二十年发展史,周期波动不可避免,长远看,全球新能源崛起的大势不会变, 而回到企业层面,未来在全球范围里的激烈博弈,甚至 “战争” 的风险都在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此时,诸如中伟股份等产业巨头的选择和走向备受市场关注,它们每一次重大战略的实施或调整,都可能对未来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产业内其他玩家而言,这也极具研究与参考价值。
英雄造时势。
时间回拨到2013年,邓伟明掌舵的中伟集团收购海纳新材切入新能源材料领域,这次具有历史战略意义的跨界收购,彻底让中伟集团改命。资料显示,海纳新材成立于2003年,主营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核心产品为四氧化三钴和三元前驱体。
一年后,中伟股份正式成立,核心聚焦产品正是三元前驱体与四氧化三钴,在锂电产业爆发前夜,邓伟明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切入,抢占赛道爆发前的绝佳时机,后期又在贵州铜仁市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
根据上海有色网统计,2020年度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3%(2019年市场占有率约为13.8%,注:数据来资源中伟股份招股书),跃居全球第一。
也正是这一年(2020年12月23日),中伟股份成功登陆创业板,实现成立6年即上市的壮举。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彻底爆发,中伟股份股价也出现史诗级上扬,市值最高超过1400亿元,成为贵州省市值仅次于茅台的上市企业,实控人邓伟明身价飙升,一跃成为贵州首富。公司还成功跻身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之列,并是贵州唯一入选 “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榜单的企业。
可见,在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商场征战,选对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有时候还需要点运气。
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格林美因七成产能(其中包括100%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在湖北,2020年遭受疫情严重影响,导致产能收缩,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同比下滑30%,市占率均下滑至全球第三。
中伟股份于是在2020年反超格林美成为全球第一,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自2020年起至今,中伟牢牢把控全球第一的位置,又印证了公司强悍的综合实力。
具体到三元前驱体市场,公司国内市占率逐年提升,已经从2020年的23%提升至2024一季度的 29%,始终保持全球第一。
成立六年就在这一黄金赛道折桂,创立10年持续引领行业,当下的中伟股份已成为全球锂电赛道无可争议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格局塑造者。
进入2024年,动储全产业链寒风凛冽。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约63家动储(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的上市公司 “2024年业绩预告” 发现:2024年这63家动储上市公司预计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68.65亿元-380.9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9.41%-42.44%。若是剔除宁德时代,整个动储上市企业群体将亏损149-221亿元。
究其原因,各环节因前期产能大跃进导致供需失衡,产业寒潮已经席卷整个动储产业,甚至许多头部企业陷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境地。但中伟股份表现依然坚挺,24年其实现营收402.23亿元(同比增长17.3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81亿元(同比下降19.26%),在全行业承压之下,展现其抵御产业周期韧性与强大实力。
从出货量来看,24年中伟股份依旧牢牢占据三元前驱体第一的位置,龙头优势地位稳固,营收、利润规模均为业内最强。
事实上,经过十年的布局与突破,中伟股份产业影响力早已不限于三元前驱体这一细分领域,其已构建 “集镍、钴、磷、钠系多材料生产体系,形成以点深耕,全面铺开的产品战略格局”。这也是其持续发展与强势崛起的核心要素之一。
这里需要介绍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背景与趋势。近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使钴镍锂等相关战略性矿产资源正在成为国际新的博弈筹码。据中国有色金属报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镍钴锂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93%、98%和63%,预计镍钴资源仍将长期维持较高的对外依存度。
综合最新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产业新共识:高镍材料因为具有更高比容量,可以提高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从而影响动力电池的综合表现,因此,电池向高镍或超高镍化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三元材料产量共62万吨,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材料产量占比达46%,比2020年的25%提高21个百分点。
而在2020年,作为镍矿第一大生产国印尼实施镍矿出口禁令,为避免受制于该政策,国内多家正极材料厂商在近几年已开始在印尼建厂,而中伟股份则是其中主力军之一。
据笔者了解,中伟股份已在印尼建立莫罗瓦利、纬达贝、南加里曼丹、北莫罗瓦利四大原材料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红土镍矿冶炼制备高冰镍和低冰镍,镍资源在建及建成产能达19.5万金属吨。其中,中青一期、德邦和翡翠湾项目已满产,合计镍产能达8.5万吨;NNI项目已有4条产线达产,预计今年底全面达产。预计2024/2025年公司冰镍名义产能将达到17.5/19.5万金吨,权益有效产能达到6.7/11.3万金吨。
考虑到今年以来澳洲多个镍矿由于成本压力停产,此外根据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预计,由于印尼政府放慢镍矿开采审批、不锈钢需求稳健等因素,预期镍供应过剩幅度将收窄,明年镍价有望触底回升。
结合目前中伟股份产业布局及进展,预计随镍价回暖,其镍业务有望实现量利双升。
此外,中伟股份还是四氧化三钴领域布局最早,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根据GGII的数据,2019年中伟股份四氧化三钴出货量占全球的比例为15.5%,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
到了2024年,中伟股份四氧化三钴的市占率升至28%,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自主研发的高电压跻身世界500强企业高端供应链。
中伟股份战略野心还不止于此,近年其还投入技术与资金,杀入磷酸铁锂高端赛道。在2021年12月,中伟股份公告称,与开阳县地方签署投资协议,拟投资约100亿元在贵州开阳县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生产线一体化项目。
23年9月,中伟股份又与AL MADA成立合资公司(中伟持股50.03%),在摩洛哥建设新能源绿色工业园区,该项目涵盖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及年处理3万吨黑粉回收。
这又一次展现了中伟股份强大的战略预判与执行力。近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与市场激烈竞争,降本已成为产业发展核心趋势。众所周知,每生产一吨三元正极材料需要0.4吨左右的锂盐,而生产单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仅需要0.23吨左右的碳酸锂,几乎比三元材料少一半。在这样的趋势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持续攀升,根据EVTank的统计,2023年度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63.8万吨,同比增长43.4%,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达到66.1%,下游市场大幅增长的需求助力磷酸铁行业快速发展。
中伟股份加速布局磷酸铁锂项目,迎合了最新市场变化与趋势。据笔者了解,中伟股份磷酸铁产业规划26万吨(国内产能20万吨及海外规划6万吨)。
一系列战略布局与推进下,中伟股份乘着产业顺周期的飓风口强势崛起。2017年,其营业、净利润还仅有18.62亿元、0.18亿元;上市当年(2020年),增长至74.40亿元、4.2亿元;到2024年,再次膨胀至402.23亿元和17.87亿元。
上市4年间,中伟股份年营收和净利润规模都增长超3.25倍,成长速度着实令人瞩目。
在前驱体等新能源材料赛道,短期看核心玩家PK的是产能,即能否在行业上升期和大规模扩产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不被挤掉;但长期看比拼的一定是技术与资源储备,即产业链整合带来的降本效率,以及迎合产业趋势踏入高端化道路的能力。
笔者分析发现,在产业加速博弈与洗牌进程中,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中伟股份已经在加速构建一体化版图,甚至凭借前瞻性的布局,其一体化布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无疑都处于行业前列。
比如,公司近年来盈利能力大幅上升,在同类上市公司中实现全面超越,毛利率(三元前驱体)已强势登顶。
目前中伟股份、格林美和华友钴业为当前A股市场三元前驱体三强选手,从2017年开始,中伟股份毛利率不断抬升,从8.59%一路上升到2024年的19.97%,使得中伟股份的三元前驱体业务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
这背后,与中伟长期践行一体化布局,加大对上游的掌控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前驱体超九成成本来自于原材料,主要为钴镍矿,稳定而低廉的原材料供给能保障公司成本端的优势,资源端自给率越高,成本管控壁垒越高。因此,向上游进军也成为业内一大趋势。
中伟股份目前已搭建了一体化全产业链谱系,并将 “新能源材料制造+资源循环” 双轮驱动的1.0产业发展模式,升级为 “矿产资源粗炼-精炼-前驱体制造-循环回收” 垂直一体化的产业2.0模式。
其中,在冶炼端,中伟股份在印尼建立四大生产基地,为镍资源的供给提供保障。建成及在建产能规模近20万金属吨,目前,采用冰镍一体化工艺建设的翡翠湾、德邦项目合计年产5.5万金吨低冰镍已全部建成投产且满产,印尼NNI8万金吨低冰镍项目以及印尼中青新能源6万金吨冰镍项目均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在国内,钦州产业基地制备高冰镍OESBF产线正逐步进入投产运营阶段,年产8万吨高冰镍,目前中伟股份已实现从资源端到材料端产业链的全线贯通,成功拉通 “红土镍矿—低冰镍—高冰镍—硫酸镍—高镍三元前驱体” 的全产业链。
据兴业证券分析,中伟股份全年(2024年)镍自供比率预计近50%,随着新项目爬坡完成,明年自供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布局的不断完善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盈利能力优势。
与此同时,上游方面,公司与青山控股、ATL、嘉能可、BHP、厦门象屿、腾远钴业等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譬如,引入青山控股子公司上海菁茂作为公司IPO战略投资者,双方签订合作协议,预计2021-2030年向公司供应镍金属当量30-100万吨。
此外在前驱体制造端,中伟股份也在不断拓展产能版图。比如在韩国,公司与POSCO签署合作协议,规划建设5万金吨电池级硫酸镍和11万吨前驱体材料;在摩洛哥,公司与AI Mada共同建设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6万吨磷酸铁锂及年处理3万吨黑粉回收的产能,满足欧美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车需求。
在循环回收端,公司不断完善循环回收体系,在贵州铜仁已建成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能力2.5万吨/年产线。同时,公司与Cronimet在德国共同投建锂电池回收拆解工厂。此外,公司还与蜂巢能源、GLC Recycle、韩国晟日等知名循环回收公司合作,打造绿色闭环电池循环经济,加速布局新能源国际回收业务。
面对下游市场的不同需求,中伟股份产品已覆盖 “镍系材料+钴系材料+磷系材料+钠系材料”,立志于持续推进原料一体化降本及技术路线革新,并将目光投向低空飞行器、固态电池、人型机器人、新型电池等新兴领域。
科技引领,手握高端产品,中伟有底气不断扩充朋友圈,目前已经建立覆盖 “整车、电池、正极” 的全球化、立体化的优质核心客户体系,包括特斯拉、三星SDI、LG化学、中创新航、宁德时代、SK On、蜂巢能源、松下、当升科技、厦门钨业、贝特瑞、巴莫科技、L&F、振华新材、容百科技、ECOPRO、POSCO等客户。
期间,中伟股份先后与特斯拉、LG化学、厦钨新能、当升科技、贝特瑞、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长期供货合同。其中早在2020年3月,中伟股份就成功打入特斯拉供应链(双方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向其供应三元前驱体产品,两年后又续签协议,两家公司一直保持持续的供应合作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中伟股份已是特斯拉最大的前驱体材料供应商。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埃隆·马斯克领导的特斯拉正成为变革的受益者。中伟股份凭借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能优势,与特斯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这不仅为特斯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持,也为中伟股份带来了持续的业务增长。
一边进军上游,提高资源供给,降本增效;一边扩充产品库,加强与下游合作伙伴的联系,中伟股份未来大概率可以持续恣意生长。
如今 “全球化” 已经成为中国动储,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新的共识与方向。
而全球化布局深度与速度,已经成为考量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笔者梳理资料发现,中伟股份已将触角伸向印尼、韩国、摩洛哥、芬兰,跨越亚非欧,成为三元前驱体,乃至整个新能源材料领域国际化布局最深,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8年间(2017-2024年)其海外收入由2.02亿元增长至178.84亿元,增长近87.53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0.85%增长至44.46%。
可见海外市场已成为中伟股份重要的增长引擎,海外再造一个中伟股份正在成为现实。而且海外市场受国内内卷因素影响较小,盈利水平更高(2024年中伟股份海外业务毛利率较国内高出近3个百分点)。
目前中伟股份通过战略联盟海外实力伙伴还在加快推进海外扩张与发展步伐。比如在韩国,公司与POSCO推进的镍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整体项目规模可实现镍精炼厂年产量达5万吨,前驱体厂年产量达11万吨,可供生产120万辆电动汽车,该项目为行业首家 “镍+前驱体” 合资项目,亦是公司首个出海精炼及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如今中伟股份深入布局韩国市场已迎来收获期,2023年韩国市场就贡献69.62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51.25%,毛利率为17.65%,较国内高出5.44个百分点,海外市场的价值量更高。
而在摩洛哥,中伟股份与AL MADA(非洲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6万吨磷系材料以及3万吨黑粉回收产能的项目,满足100多万辆电动车电池材料需求。要知道,欧美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树起贸易壁垒,而摩洛哥是唯一一个同时和美国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非洲国家,且与欧洲仅咫尺之遥,当地汽车产业链完备,入局摩洛哥,可以近距离辐射欧洲等高端市场。
此外在印尼,中伟股份联合RIGQUEZA等伙伴,在印尼镍资源在建及建成粗炼产能近20万金属吨,其中,德邦、翡翠湾项目年产冰镍5.5万金属吨,全部实现满产;NNI8万金属吨冰镍项目以及印尼中青新能源6万金吨冰镍项目均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根据财报披露,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海外产能规划达23万吨、磷酸铁海外产能规划为6万吨等。
综上可见,伴随着中伟股份全球化产能与市场布局的逐步深入,其海外收入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商业世界早已证明,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一家企业的崛起与没落,都有迹可循。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如上所述,前瞻性技术研发与多元化布局,同时构建一体化与全球化版图,同时依靠强悍的战略执行力是中伟股份强势崛起的关键所在。
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1年至今,中伟股份约公布了17个超级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总投资预算超7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电池材料循环利用、镍矿、磷酸铁锂一体化等多个领域,成功构建了颇具深度与广度的多元化战略版图。
另一方面,其成功不止于战略,中伟股份无疑也是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8年时间(2017年-2024年)合计对外投入(现金流)452.76亿元。尤其2021年以来,中伟股份明显加速了扩张的步伐,2021年-2024年合计对外投资达424.55亿元。
另据统计,截止2024年末,中伟股份有13个超级工程进入执行,甚至收官阶段,这13个超级工程总投资预算达347.32亿元,从中可以看到镍及磷酸铁锂一体化,以及持续布局印尼全球化等仍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综上可见,通过一系列深度战略规划与强悍战略执行力,中伟股份综合战力一直保持持续提升趋势,同时为市场构建了宏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考虑到当前的产业及金融环境,在锂电大退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我们除了关注企业发展趋势与布局外,财务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力最核心的指标,甚至没有之一。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国锂电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锂电产业历过了一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而每一轮产业洗牌几乎都伴随着产业明星的倒下,笔者分析发现,企业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所以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考量,我们在持续关注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需持续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融资进展的变化。毕竟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战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综合来看,目前中伟股份整体资产负债率结构较为稳健。比如截止2024年末,中伟股份资产负债率为59.62%,拥有资金储备132.01亿元(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有息债务为120.34亿元,以此计算,资金净值为11.67亿元,处于净现金状态。
此外,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中伟股份及其子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的综合授信及担保额度累计不超过1100亿人民币,这也充分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支持。
4月2日,中伟股份又公告称,为深入推进 “发展全球化” 战略部署,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全球产业布局持续升维,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经公司充分研究论证,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伴随这一战略的实施及落地,其资本实力与影响力将得到显著增强。
观察锂电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与变化,即便是产业龙头也并非没有压力。
首先,在产业层面,过去两三年间产业疯狂扩张导致的供需失衡加速了产业动荡与洗牌进程。同时在政策层面,一场政治 “围剿” 风暴持续席卷中国动储江湖。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称:“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进一步从104%提高到125%,立即生效。” 于我国动储产业而言,今年的多轮关税新政,加上美国已生效的对中国电池产品征收3.4%的基础关税,以及301条款25%的关税(储能电池2026年升至25%),将使中国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短期内对美出口综合税率将从132.4%/114.9%飙升至153.4%/135.9%(储能电池2026年或将升至160.9%)。
市场猜测,这或许将对中国锂电的全球化发展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在全球范围内一场更为惨烈的竞争与博弈无可避免,几乎可以预见,未来谁能更早完成全球化布局,谁就更有可能拥有改变或重塑产业新格局的力量与历史机遇。
其实,我们若细心观察过去20年锂电商业发展史会发现,技术迭代与产业变局一直都在发生,从原来的锂原电池、3C电池、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等,一轮轮的电池周期总会淘汰无数的企业,也会让好企业穿越周期,并持续发展壮大。
尽管当前锂电产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疯狂价格战等压力或风险,但邓伟明通过 “差异化的进击策略、前瞻性的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及资本实力” 等战略的实施与落地,使得中伟股份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未来其仍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去年9月3日,在中伟股份举办2024半年度投资者现场交流会上,谈到行业发展趋势时,邓伟明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就像互联网的普及一样,是大势所趋,未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在这次交流会上,邓伟明再次阐述了中伟的 “新四化” 战略。他强调,中伟定位要做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基于新能源行业的全球化属性,必须整合全球资源、搭建全球团队、建设全球产能、服务全球市场,坚定不移地执行 “发展全球化” 战略;坚持以研发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打造多元材料+多元技术的创新体系,实现 “技术多元化” 战略;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全流程赋能运营管理,提质增效,实现 “运营数字化” 战略;通过原料、材料的横向协调、纵向共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实现 “产业生态化” 战略。
来源:24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