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远方·第四季④丨刘飞:雪域高原上的金色守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1-09-04 02:16 1

摘要:当阳光洒在北纬37°的青海门源,7月的风裹着油菜花的芬芳漫过祁连山麓。这里是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是冬与春激烈交锋的战场。在这片被冰雪淬炼过的土地上,一垄垄油菜花正以最明亮的姿态破土怒放,金黄的花海从田埂蔓延至山脚,像大地缝制的锦缎,又似高原写给天

海报新闻记者 杨振勇 通讯员 刘伟光 青海海北 报道

当阳光洒在北纬37°的青海门源,7月的风裹着油菜花的芬芳漫过祁连山麓。这里是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是冬与春激烈交锋的战场。在这片被冰雪淬炼过的土地上,一垄垄油菜花正以最明亮的姿态破土怒放,金黄的花海从田埂蔓延至山脚,像大地缝制的锦缎,又似高原写给天空的情书。

来自山东烟台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刘飞,站在花海前久久凝视。这是他援助门源县一年来第一次见到如此壮阔的油菜花田。“它们像极了我们这群法律援助律师,”他轻抚花瓣上的晨露,“无需赞美,无意争春,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蓄力,用怒放的生命驱散严寒。”

2024年9月,45岁的刘飞律师响应司法部“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号召,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形切割剧烈,既有高寒草甸的苍茫,也有河谷地带的温润,更孕育着最需要法治阳光的群体。

初到门源,挑战接踵而至。语言沟通需借助当地司法干部翻译,高原反应让他走访成了“体力活”,零下二十度的冬夜让他想起家的温暖。但更触动刘飞的,是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法律需求,很多当事人甚至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诉求,有人面对欠薪时只会红着眼圈说“他们不给钱”。

“法律援助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弯下腰来倾听的共情。”刘飞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这样的故事。

38岁的袁某林和49岁的袁某福是工地上的普通工人,被拖欠工资后找到法律援助中心时,两人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皱巴巴的欠条。办理委托手续时,袁某福搓着手说:“刘律师,我……我不会写名字。”这句话像重锤砸在刘飞心上,同龄人竟连最基本的书写能力都不具备。“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不仅是法律工作者,更是这些群体与法治社会之间的‘翻译官’。”通过刘飞律师的援助,两人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更让刘飞难忘的,是残疾母亲张某的春节“救命钱”。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她,遭遇男方长期拒付抚养费,更雪上加霜的是孩子遭遇交通事故,3000多元的医疗费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陷入绝境。刘飞接案后,加班梳理证据:医疗票据、交通住宿凭证、收入证明缺失的替代材料等。庭审中,他不仅主张常规赔偿项目,更将“让残疾母子温暖过年”作为情感诉求重点。最终,对方及保险公司在结案后7天内全额支付赔偿款。受援人张某说,“刘律师,这年过得真暖和。”

过去一年,刘飞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次,代写法律文书46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6件。其中刑事案件15件,通过精准辩护促成3件不起诉、2件撤案;民事案件41件里,2起涉45名农民工的群体性劳务纠纷。

“赔付金额或许不大,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农民工的工资。”刘飞翻看着案卷说,“法律援助的价值,就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依靠’。”

又是一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刘飞看着蜜蜂穿梭于花蕊间,听风掠过青稞地的沙沙声。远处,法律援助中心的窗户亮着温暖的灯光,那里还有等待咨询的群众,还有未结的案件,还有需要帮助的身影。

“油菜花只有在春寒料峭中才开得灿烂,我们法律援助律师也一样。这一年,我收获了珍贵的礼物是当事人握着我的手说‘刘律师,我相信法律’,是农民工拿到赔偿款时眼里的光,是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人知道‘遇到难事可以找法律援助’的安心。”刘飞说。

雪域高原上的油菜花年年盛开,而像刘飞这样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正用他们的专业与热忱,在每一寸需要法治阳光的土地上,播种下公平与希望的种子。当金色的花海再次漫过山岗,那是春天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法治中国最温暖的底色。

来源:大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