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搭建教学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4月15日,绵阳市富乐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学校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数学教学案例解读教研活动。
为搭建教学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4月15日,绵阳市富乐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学校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数学教学案例解读教研活动。
会上,申海英老师对徐斌老师《认识乘法》一课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单元目标、关键问题和教学案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关于"无痕教育"理念的的系统解析,生动诠释了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低年级学生心中自然生根发芽。
分享中,申老师从课堂导入环节的精妙之处到“摆花片”的教学操作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她讲到“徐老师摒弃了传统的直接告知式导入,转而创设了“动物学校算式分类”这一生动情境。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比如,“当学生们将‘2+2+2’与‘3+3+3’归为相同加数一类时,乘法的概念种子就已经悄然播下。”这种情境化的处理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了自然伏笔。
申老师特别强调操作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横看(3个5)、竖看(5个3)等不同角度的观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几个几”的数学本质。这种多角度的验证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丰富的数学表象,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也因此变得水到渠成。
“100个2相加这个环节堪称整堂课的点睛之笔。”申老师赞叹道。徐老师没有直接讲解乘法的简便性,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写不完”的困境。这种基于真实认知需求的概念建构方式,远比直接说教更有效果。当学生自己发现加法的局限性时,乘法的必要性就自然凸显出来了。”课堂结尾的生活化应用设计让学生们能够主动运用乘法来解释“教室日光灯排列”、“手指数量”等生活现象时,说明数学概念已经真正内化。“这种“数学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体现。”申老师强调。
在总结时,申老师指出:“徐斌老师的这节课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就像春雨,润物无声。”她建议教师们要学习这种“隐藏教育意图”的艺术,在教学中多创设让学生主动发现的机会。“当知识隐藏在情境中,当思维外显在操作里,当概念生成于需求时,真正的学习就自然发生了。
”教育应当如呼吸般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长。这场富有深度的分享,不仅让与会教师领略了“无痕教育”的魅力,更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实践。
图文:伏玉芳 向春艳
来源: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