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指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此前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纳入其中。地方层面,今年已有江苏、河南、湖北、贵州等多
转自:荔枝新闻
漫画《增设春秋假,为成长留出“呼吸空间”》
“孩子上学后,全家出游的机会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这是很多中小学家长们的感慨。现在,这样的局面有望改写!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指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此前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纳入其中。地方层面,今年已有江苏、河南、湖北、贵州等多个省份发文鼓励研究探索春秋假。政策的积极倡导,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小学春秋假将加速落地。
所谓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过去,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会在春秋两季放假,也称“农忙假”,以方便师生参与抢种抢收。上世纪90年代,双休制开始实行,春秋假逐步淡出历史舞台。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年来,春秋假重回公众视野,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已先行试点多年。
从舆论反应来看,多数家长对春秋假表示欢迎。每逢寒暑假和法定假日,扎堆出游带来的抢票难、酒店涨价、景区拥堵等问题,大大拉低了家庭旅行体验。有了春秋假,家庭错峰出游成为可能。同时,春秋季气温适中,比冬夏时节更适宜出游。况且,趁着假期暂别课业,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设立春秋假,也蕴含着提振消费的政策深意。旅游“一业兴百业旺”,调研显示,家庭亲子游的消费链条最长,能够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研学、游乐等多个关联版块的消费。
然而,也有部分家长担心,放春秋假会增加家庭照管负担或者“耽误学习”。目前,春秋假在全国仍处于零星试点状态。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春秋假,需要各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答好以下“三问”。
春秋假,什么时候放?春假和秋假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是试点地区的通行做法。以秋假为例,杭州今年秋假与国庆假期连休,长达11天;佛山秋假时间为11月12日-14日,与周末相连。秋假国庆假期连放,有利于家庭规划长途出行,不过有家长和教育从业者认为,这样会削弱秋假的休息调节作用,毕竟开学还不足一个月。可见,春秋假安排需综合考量本地生产安排、气候条件、错峰和各相关方意见等,不可“一刀切”。
孩子放假、家长上班,怎么办?带薪休假虽然是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在部分企业,由于工作任务重、人员紧张等原因,职工往往“有假难休”。家长不能与孩子同步休假,是推行春秋假的一大阻力。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家长可在春秋假期间陪伴孩子,春秋假制度才更具可行性。对于确实无暇照护孩子的家长,则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杭州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学生用餐据实收费,并且托管服务并非让学生在教室里单纯学习,而是开展体育、文艺、科技等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实践机会。
放假“耽误学习”,怎么办?寒暑假往往被视为学业“弯道超车”的黄金期,春秋假学校会不会变相补课,或者把孩子们推向培训班?在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前述《措施》里已明确:“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这意味着,传统的寒暑长假模式将转变为长短结合的四季假期模式,教学时间总量并不减少。其次,全社会需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成长需要“自由呼吸”。再者,玩与学并不冲突,走进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同样可以学习。在春日感知草木破土的欣喜,在秋天看风儿如何染红山林,在博物馆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结伴同游中增长见识收获友谊……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当然,考虑到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春秋假可差异化安排,小学适当延长,初高中酌情减少。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延续这份浪漫与豪情,不能止于课本的诵读,还要迈出脚步。期待各方携手探索,因地制宜推行春秋假,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在每年最好的季节出门走走,邂逅成长的惊喜。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