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通报“字字正确”,但读完又觉得处处不对,主要有7大问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6:21 1

摘要:肖某瑫的记过处分被撤销了。好。法院都判了:性骚扰不成立。学校再不撤,就成了“对抗司法”。可问题是:这处分是怎么来的?在司法判决前,校方就火速“定性”,是太相信杨某媛?还是太怕舆论?

武大终于发通报了。七条结论,条条在理,句句合规。撤销处分、保住学位、处理导师、警告干部……看起来,风停了,浪平了,事结了。

可为什么,我们越看越觉得——这通报,像是一场“正确但走心”的告别仪式?

第一,肖某瑫的记过处分被撤销了。好。法院都判了:性骚扰不成立。学校再不撤,就成了“对抗司法”。可问题是:这处分是怎么来的?在司法判决前,校方就火速“定性”,是太相信杨某媛?还是太怕舆论?

如今错撤了,但当初谁拍的板?谁下的令?通报里没说。我们只看到“组织处理”,没看到“责任溯源”。处分能改,但被耽误的学业、被摧毁的名誉、被强制休学的精神创伤,谁能还给那个在医院里躺着的年轻人?

第二,杨某媛的硕士学位保住了。好。专家组说:没抄袭、没造假、数据可复现、结论有新意。所以,学位不撤。但等等——一百多个不规范,是怎么通过答辩的?格式乱、引用错、翻译硬、分析糙,连答辩专家都提前指出“问题太多”,结果导师不管,学院不拦,学位委员会照批。这哪是“论文合格”?这是“流程摆烂”。

武大说“不构成学术不端”,可“不构成”和“写得好”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如果一篇漏洞百出的论文,只因“没抄”就能拿学位,那以后是不是只要不抄,写个“太阳从西边出来”也能毕业?学术的底线,不该是“没作假”,而应是“经得起问”。

第三,有人被处理了。好。导师郭某飞暂停招生两年,学工部前部长、副书记被党内警告,研究生院被责令整改。看上去“追责到位”,可细看全是“中层背锅”,没一个高层露脸。谁在当年批准了这篇论文?谁在舆情压力下推动了对肖某瑫的处分?

通报里,这些人仿佛不存在。责任链条,断在了中间。这哪是问责?这是“责任稀释术”——人人有份,人人轻罚,最后谁也不用真负责。

第四,通报说“感谢社会监督”。好。可如果没有网友扒论文、追时间线、质疑逻辑,这事会不会就这么“冷处理”了?如果不是法院二审坚持“证据不足”,肖某瑫是不是就得背着处分一辈子?

一个985高校的公信力,不该建立在热搜上,而应建立在制度里。但现在,制度失灵了,靠舆论扳回来了。这不是胜利,是悲哀。

第五,杨某媛的论文“有新意”。好。创新当然重要。可创新不能成为“粗糙”的遮羞布。学术研究,既要有想法,也要有章法。如果“新意”可以掩盖“百处错误”,那以后谁还认真写格式、严谨引用?

干脆都写“意识流论文”算了。武大这一句“有新意”,听着像褒奖,实则开了个危险的口子:只要观点新颖,规范可以打折。可学术不是艺术展,它需要的是可验证、可复制、可讨论的严谨。

第六,杨某媛赢了吗?表面上,她学位在,官司败了也不影响毕业。可实际上,她输了。x骚扰指控被法院全驳,论文被全网质疑,导师被罚,学校整改,她成了这场风波里“唯一没被处分却人人喊打”的存在。

前几天,她直播不露脸,或许那一刻,她已知结局。可她有没有想过,那个被她指认为“骚扰者”的同学,如今躺在医院,学业中断,精神受创?法律判她败诉,但道德,未必会原谅她。

第七,武大说“举一反三”。好。可“反”什么?“举”什么?如果下次还是等热搜爆了才查论文,如果还是舆论压了才改处分,如果还是中层背锅、高层隐身,那“三”举了一万遍,也没用。

真正的“举一反三”,是建立独立的学术审查机制,是处分前等司法结论,是导师失职要终身追责,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你可以质疑,但不能诬陷;你可以创新,但不能糊弄。

最后,这场风波不该以“通报结束”为终点。它应该成为武大,乃至整个中国高校的制度警钟。别再用“正确的话”敷衍“错误的事”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字字合规”的通报,而是“句句见血”的反思。

否则,下一次,我们还得靠网友扒、靠法院判、靠热搜救。而那个本该守护真理的地方,只会继续在“正确”与“对劲”之间,越走越远。

来源:小佳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