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来越多研究开始聚焦这个问题,发现那些靠安眠药入睡的人,后续出现认知下降、情绪紊乱、代谢异常的几率大大增加。有些人甚至发现,药越吃越多,越吃越睡不着,反而被困在一个睡眠和药物的怪圈里,走不出来。
长期吃安眠药,乍听之下是解决睡眠问题的“救命稻草”,但真要吃上一年、两年甚至更久,身体可能会悄悄埋下三个麻烦的种子。
越来越多研究开始聚焦这个问题,发现那些靠安眠药入睡的人,后续出现认知下降、情绪紊乱、代谢异常的几率大大增加。有些人甚至发现,药越吃越多,越吃越睡不着,反而被困在一个睡眠和药物的怪圈里,走不出来。
不少人最初只是偶尔失眠,吃一颗药就能睡着。慢慢地,从一周两次变成天天吃,剂量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了上去。
有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精神科杂志》的研究指出,连续服用苯二氮䓬类安眠药超过6个月的人群,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上升了38%。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趋势。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记性差,其实和长期吃安眠药脱不了关系。
大脑是很“娇气”的器官,它的神经网络需要稳定的神经递质维持平衡。安眠药大多作用在GABA受体,让神经活动变慢,从而产生镇静效果。刚开始服用时,大脑会觉得这点刺激不错,能让它安静下来。
但时间一长,大脑开始变“懒”,自身调控能力下降,一旦停药,大脑反而更加兴奋,失眠变得更严重。这就像一个曾经靠辅轮行走的孩子,突然被拿掉了支撑,摔得更惨。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安眠药并不真正改善睡眠质量。它只是让人更快入睡、减少清醒次数,但深睡眠比例低、脑波节律紊乱的问题仍然存在。
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白皮书》指出,约有62%的长期服药者在药效期内依然存在醒来后疲惫、白天嗜睡的问题。换句话说,看似睡着了,其实大脑并没有真正休息。
除了影响大脑,安眠药还会悄悄拖累身体其他系统。一项2021年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横断面研究分析了超过6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长期服用安眠药者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提高了21%,尤其是血糖波动和腹型肥胖更为明显。
这并不难理解,药物干扰了褪黑素和皮质醇的节律,就像打乱了体内的生物钟,导致身体的代谢流程变得紊乱。
值得警惕的还有情绪问题。一部分人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加重、脾气变差的情况,以为是生活压力大、睡不好导致的,但回头一看,症状的时间点和开始长期服药不谋而合。
医学上称之为“反跳性焦虑”,也就是说,药物在短期内压住了情绪波动,长期使用后反而放大了这些波动。就像本来盖住火苗的盖子被掀开,火一下蹿得更高。
也有医生在门诊中观察到,一些患者即使已经入睡,半夜也会莫名其妙地醒来,甚至伴有短暂的幻觉、意识模糊,醒来后一脸茫然。这种情况多见于高龄或肝肾功能减退的人群,因为药物代谢变慢,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药物性谵妄。
如果家里有老人突然出现半夜神志不清、白天嗜睡、记忆力急剧下降,一定别忘了回头看看他是否在吃安眠药。
从药理机制上看,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抗组胺类等安眠药各有不同的作用通路,但它们都不是无害的糖果。哪怕是所谓的“安全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能改变神经递质通路、睡眠结构和内分泌功能。这就像一台被人为调速的机器,表面看似正常,其实内部已经不堪重负。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吃安眠药?当然不是。在严格控制下、短期使用、明确适应症的前提下,安眠药依然是很多失眠患者的“过渡工具”。
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专业评估,也没建立规律的随访机制,长期服药变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甚至有人在药房重复买药,根本不知道后果。
其实真正安全有效的用药方式,是每隔一段时间就由医生评估一次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是否可以减量或停药。尤其是患有慢性病、抑郁、焦虑、老年综合征的人群,更需要慎重。
2024年中国临床药理学会发布的专家建议中明确指出,安眠药连续使用时间不应超过4周,若需长期使用必须定期评估风险与获益,并辅以非药物干预。
说到非药物干预,很多人不屑一顾,觉得那是纸上谈兵。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这不是空话,是有数据支撑的。
202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320名慢性失眠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研究,发现经过系统性心理睡眠训练后,有效入睡时间平均缩短34分钟,药物依赖率降低了52%。这说明,人的大脑是可以重新训练的,关键是有没有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要一竿子打翻所有安眠药。我们要承认它的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边界。真正让人陷入困境的,从来不是药本身,而是对药物的依赖和对睡眠障碍本质的忽视。
很多人把失眠当成一种症状,其实它往往是背后的焦虑、抑郁、慢性疼痛或呼吸问题的反映。如果只盯着睡不着这个“表面”,就永远找不到根源。
所以啊,如果你发现自己吃安眠药已经超过一个月,或者有逐渐加量、停药后睡不着、情绪变差、记忆力变差的情况,别再硬扛。应该去找专业的医生,做一次系统的睡眠评估,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别让自己被药物牵着鼻子走。
说到底,安眠药不是恶魔,但也绝不是万能钥匙。它是一个“工具”,只适合在特定时候,帮你打开那扇紧闭的睡眠之门。可门打开后,你要靠自己走进去,靠自己的节律和状态,真正睡好、睡稳、睡踏实。这才是医学希望带给大家的目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年第56卷第2期 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0卷第9期 3. 《中国睡眠研究白皮书》,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年 4. 中国临床药理学会,《安眠药合理使用专家共识》,2024年 5. 《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3年第32卷第6期来源:天津圣安精神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