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哈尔滨、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城市突然出现在一份""收缩型城市名单""上时,整个舆论场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138个城市的名字密密麻麻列在表格里,从副省级城市到普通地级市,连襄阳这样的省域副中心也赫然在列。这份出自学术期刊的名单,被冠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名头
当哈尔滨、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城市突然出现在一份""收缩型城市名单""上时,整个舆论场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138个城市的名字密密麻麻列在表格里,从副省级城市到普通地级市,连襄阳这样的省域副中心也赫然在列。这份出自学术期刊的名单,被冠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名头在社交媒体疯传,直到池州、淮北等地官方接连辟谣,人们才发现:这不过是郑州大学学者团队基于人口数据的一次学术探讨。但为何一次常规的学术研究,会搅动如此大的舆论风浪?当""收缩""二字与城市命运绑定,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
9月11日晚,《河南社会科学》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论文截图里,138个城市的名单像一张""城市体检报告"",只是结论栏写着刺眼的""收缩""。不到24小时,这份名单就从学术圈溢出到公共领域——有人转发时加上""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前缀,有人直接将名单与""城市撤并""""资源削减""关联。当哈尔滨市民在朋友圈看到家乡被贴上""收缩""标签时,第一反应是""我们城市要不行了?"";池州的公务员则连夜核查信息,在官方账号紧急辟谣""非官方发布""。
这种集体焦虑的背后,是""收缩型城市""这个学术概念在公众认知里的严重变形。郑州大学学者汤凯在回应中反复强调:名单仅用""七人普""与""六人普""常住人口数据相减,负数即认定为""名义收缩""。这是学术界最基础的识别方法之一,甚至有学者用类似逻辑列出过更多城市。但公众不管这些——他们看到的是""哈尔滨收缩"",联想到的是人口外流、企业搬迁、房价下跌;看到""襄阳收缩"",担忧的是省域副中心地位不保、政策红利消失。
城市对""收缩""标签的敏感,本质上是对""发展失败""的恐惧。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城市的标准只有一个维度:增长。GDP要增长、人口要增长、建成区面积要增长,仿佛一旦出现""负号"",就是城市治理的失败。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让""收缩""成了不可言说的禁忌。池州辟谣时特意强调""并非官方发布"",淮北转发辟谣信息时暗指""我们没被列入"",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城市的""增长叙事""——哪怕真实的人口数据可能确实在减少,也绝不能被贴上""收缩""的标签。
汤凯团队的识别标准很简单:用两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相减,负数即收缩。这个方法在学术圈确实常见,却像一把过于粗糙的手术刀,漏掉了太多城市的真实肌理。
常住人口减少,就等于城市""收缩""吗?深圳光明区曾因大量工厂外迁,短期内常住人口减少,但高端制造业和科研机构的入驻,让经济密度反而提升;云南瑞丽因疫情防控,边贸人口流动受限,常住人口暂时下降,却不影响其作为边境口岸的战略价值。如果仅用人口数据一刀切,这些城市都会被划入""收缩""名单,但它们的实际发展状态与真正的衰退城市完全不同。
更关键的是,中国城市的行政区划特殊性,让人口数据的解读充满陷阱。很多地级市下辖多个县和县级市,比如襄阳下辖的枣阳市、宜城市,若这些县域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地级市整体常住人口可能减少,但中心城区反而在扩张。汤凯团队的名单里,襄阳赫然在列,可去过襄阳东津新区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建设热火朝天,完全不是""收缩""的模样。这种将地级市全域人口数据简单加减的做法,忽视了城乡人口流动的内部逻辑,把""中心城区扩张+县域人口减少""的正常现象,误判为城市整体收缩。
学术研究需要简化变量,但简化不等于简单化。汤凯提到""有的学者用地图标记呈现收缩城市分布"",这种模糊化处理反而比列表格更谨慎——地图上的一个红点,不会像表格里的城市名那样,被公众直接与""城市命运""挂钩。当学术成果从期刊走向大众,研究者是否该更谨慎地处理数据呈现方式?毕竟,公众不会去区分""名义收缩""与""实际收缩"",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城市出现在""问题名单""上。
这次名单引发争议,自媒体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给名单加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头衔,又把某学者""收缩城市可能撤并""的个人观点嫁接过来,炮制出""138城将被撤并""的惊悚标题。这些操作精准戳中了公众的恐惧点——在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向来敏感,""撤县设区""能让房价上涨,""城市撤并""则意味着资源流失、身份认同的断裂。
但稍微查证就会发现,""收缩城市撤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中国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从来不是单纯看人口数据,而是基于区域战略、资源调配、公共服务均衡等多重因素。近十年里,真正因""收缩""而撤并的城市案例几乎没有,反倒是一些人口小县因""优化行政效率""被合并。自媒体故意混淆""学术探讨""与""政策预告"",本质上是利用公众对未知的恐惧收割流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自媒体的""歪嘴念经""正在扭曲学术传播的生态。汤凯团队的论文核心是""收缩城市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名单只是引言部分的一个小工具,却被自媒体单独拎出来放大成""核心结论""。这种断章取义,让学术研究的初衷被完全遮蔽——学者本想探讨""收缩城市如何转型"",结果公众只记住了""哪些城市被列入收缩名单""。当学术传播变成""标题党""的素材库,严肃的研究就成了焦虑制造机的燃料。
在舆论吵得沸沸扬扬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汤凯论文的真正主题:""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这个标题其实藏着一个重要观点:收缩型城市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收缩不等于死亡。
国际上早有成熟的""收缩城市""转型案例。德国鲁尔区曾因煤炭资源枯竭,人口持续减少,却通过发展工业旅游、环保产业,让老厂房变成网红打卡地,人均GDP反超全国平均水平;美国克利夫兰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聚焦医疗健康产业,成为""全球医疗创新中心""。这些案例证明,收缩城市可以通过产业转型、空间优化、公共服务升级,走出一条""减量提质""的新路。
但在中国,""收缩""的讨论始终停留在""要不要承认""的层面,而非""如何转型""。汤凯团队的论文本想推动后一个话题,却被舆论拽回前一个泥潭。这背后,是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知偏差:城市就像生命体,有扩张就有收缩,有生长就有衰退,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与其恐惧""收缩""标签,不如思考:当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约束趋紧,收缩城市如何找到新的发展动能?
哈尔滨的冰雪经济、乌鲁木齐的跨境电商、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城市都在探索自己的转型路径。如果我们能跳出""增长必须为正""的执念,为收缩城市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比如生态保护成效、公共服务满意度、产业升级速度——或许""收缩""会从禁忌变成机遇。
汤凯在回应中反复强调""仅作学术探讨""""鼓励多元"",这没错。学术研究本就需要大胆假设、自由讨论,不能因担心公众误解就放弃探索。但当学术成果通过社交媒体无限放大,研究者是否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2019年,某团队发布""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因未考虑疫情对民生的影响,引发公众质疑;2023年,某学者预测""某城市房价将暴跌50%"",导致局部恐慌性抛售。这些案例都说明,当学术研究涉及公众切身利益时,""纯粹的学术探讨""并不存在。研究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可能被解读、被传播、被利用。
汤凯团队或许没想到,一份期刊论文的引言部分会引发如此大的波澜。但在自媒体时代,""学术圈自嗨""的时代早已过去。如果他们在发表时,能在名单旁注明""数据局限性""""非官方定义""""仅供学术参考"",或许能减少很多误解;如果期刊在发布论文时,能对可能引发争议的数据做更谨慎的处理,而非直接截图传播,也能避免舆论风暴。
学术自由不是免责金牌,社会责任也不是对学术的束缚。真正成熟的学术研究,应该在自由探索与公众认知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因害怕争议而放弃真相,也不因追求真理而忽视影响。
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的预演:当中国城镇化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城市的""负增长""?
哈尔滨不必因人口减少而焦虑,它的冰雪文化、对俄合作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乌鲁木齐也无需回避常住人口的变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它的战略价值从未因人口数字波动而改变。城市的价值从来不该只由人口和GDP定义,生态屏障、文化传承、战略节点,都是不可替代的坐标。
汤凯团队的论文引发争议,未必是坏事。它至少让""收缩城市""这个学术概念走进公众视野,逼着我们思考:当增长不再是唯一选项,城市该如何找到新的生存逻辑?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能平静地讨论""收缩"",就像讨论""增长""一样自然——那时,中国的城市发展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把""收缩""从焦虑的泥潭里拉出来,让它回归理性的学术讨论,回归城市发展的真实语境。毕竟,城市的命运,从来不是由一份名单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如何定义""发展""决定的。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