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认为导演是电影的真正创作者,电影的价值来自导演个人风格的表达。在他们心中的“作者导演”榜单上,美国好莱坞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是一直被提到的名字之一。
1950年代初,法国一群年轻的影评人借助《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影批评方式——“作者论”。
他们认为导演是电影的真正创作者,电影的价值来自导演个人风格的表达。在他们心中的“作者导演”榜单上,美国好莱坞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是一直被提到的名字之一。
但霍克斯本人对“艺术家”这个称呼不感兴趣。他说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类型多样,从西部片到喜剧,从冒险片到黑色电影,节奏清晰,却又不形式。
1971年,影评人娜奥米·怀斯提出了“霍克斯式女人”(Hawksian Woman)这个词,用来描述霍克斯电影中那类独立、聪明、能干的女性角色。
她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孩”,也不是被动的“坏女孩”,而是有行动力、判断力和语言能力的角色。
1939年的影片《天使之翼》(Only Angels Have Wings)中,霍克斯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霍克斯式女人”形象。由琴·亚瑟饰演的邦妮,是个钢琴演奏家,在南美某港口小镇的飞行员酒馆里亮相。
她不仅能和飞行员们打成一片,还能面对危险和冷漠时保持冷静和尊严。但电影的结尾,她看着由加里·格兰特饰演的飞行队长杰夫驾驶的飞机飞过头顶,这个镜头让许多评论者感到复杂。
这个结尾被认为是一种“情感性的降落”——即使邦妮有能力融入男性世界,但她最终还是被安排在男性角色的视角下完成情感归属。
1940年的《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是霍克斯另一部很受欢迎的作品。影片中,罗莎琳德·拉塞尔饰演的女主角希尔蒂是一名资深记者,业务能力一流,语言表达犀利,逻辑清晰。
她试图脱离新闻界,与新未婚夫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她的前夫兼新闻主编沃尔特(加里·格兰特饰)处心积虑地把她拉回新闻圈。
希尔蒂不断说自己想离开,但每一次离开都因为沃尔特的安排而中断。她最后在职业认同与情感关系中做出选择。影片没有强行煽情,却呈现出一种:女性即便有能力,也难以完全拥有选择权。
评论界认为,这种剧情设计削弱了女性角色的独立性。而霍克斯在1977年接受德国纪录片摄制组采访时也承认,他笔下的女性“不像今天的女人那么多话”。
1953年,《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上映,由玛丽莲·梦露和简·拉塞尔主演。
影片中,两位女性是表演搭档,在追求婚姻和财富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保护意识,并互相支持。这种女性之间的情谊在霍克斯电影中并不多见,一般只有男性团体才有这种“职业化的兄弟关系”。
导演在结尾安排了一场双人婚礼,但摄影机的构图却让观众第一时间注意到的是两位女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她们身边的男性。这部作品也说明了霍克斯对女性“专业性”的另一种理解。
法国新浪潮重要人物让-吕克·戈达尔曾评价霍克斯“看不见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但从实际作品来看,这种“看不见”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模糊。
女性角色可以拥有男性角色的专业性、语言能力和判断力,但她们很少能真正在情感与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
霍克斯曾说:“这就是我喜欢的那种女孩。”但他的创作好像更偏向通过镜头表达一种对女性特质的凝视与偏好,而不是在性别平权下去塑造角色。
霍克斯不是女性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守导演。他的女性角色复杂、多面、充满活力,但她们的自由常常是被限定的。他为她们设计了飞行的翅膀,但同时也设定了她们必须降落的跑道。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