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8世纪的一个冬夜,长安城外积雪没膝。杜甫在漏风的茅屋中蜷缩身体,看着被冻得通红的手指,写下了“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诗句。而此时的大明宫内,唐玄宗正拥着貂裘,观赏宫女们在温暖如春的殿内翩翩起舞。
公元8世纪的一个冬夜,长安城外积雪没膝。 杜甫在漏风的茅屋中蜷缩身体,看着被冻得通红的手指,写下了“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诗句。而此时的大明宫内,唐玄宗正拥着貂裘,观赏宫女们在温暖如春的殿内翩翩起舞。
在没有棉被御寒的唐宋之前,古人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智慧大比拼。 这场跨越千年的保暖之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载,明清小冰河时期最冷冬天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就连相对温暖的唐朝,也都发生过“长安大雪,平地数尺,雪深三尺余”的极端天气(《新唐书·五行志》)。
这样的严寒对古人是致命的。北宋熙宁七年,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今岁大雪,贫民冻死者甚众。”
寥寥数语,道出了那个时代冬季生存的残酷现实。
古人取暖的方式,可谓“三六九等”,等级分明。正如南宋学者朱熹所言:
“富者貂狐之厚,贫者麻枲之薄,天寒地冻,各凭其力。”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在御寒条件上的巨大差距。
汉代皇宫首创“温调殿”,堪称古代中央空调的鼻祖。 据《西京杂记》记载,未央宫中设有温室殿,“以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唐代皇宫的取暖更加奢华。 唐玄宗为杨贵妃建造的华清宫,利用骊山温泉建成一套完整的地热供暖系统。
诗人王建在《华清宫》中描绘:“温泉流入浴堂来,暖气氤氲扑满面。”
明清紫禁城将地暖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 工匠们在宫殿地下修建了复杂的火道系统,称为“火地”或“暖地”。取暖时,太监会在地炕口烧炭,热气通过火道传遍整个大殿,让室内温暖如春。
皇室成员还有各种精巧的取暖神器:
手炉:铜制小炉,内放炭火,可捧在手中或藏在袖内。清代手炉工艺精湛,有的还镶嵌珠宝,既是实用器,也是艺术品。
“卧褥香垆”:一种球形暖炉,可放入被窝取暖而不烫伤人体。唐代诗人元稹写道:“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说的就是这种暖炉。
兽金炭:用特殊木材烧制的顶级炭火,《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
北方农民发明了火炕,这一伟大发明拯救了无数生命。火炕用土坯砌成,中间留有烟道,连接灶台。做饭时烟火通过炕道,既能加热炕面,又不浪费热能。
考古发现在黑龙江绥滨县的金代遗址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火炕系统。
农民们晚上睡在热炕上,白天坐在炕上做活计,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民间谚语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道出了普通百姓最简单的幸福。
南方山区则流行火塘。 在房屋中央挖一个浅坑,四周砌石,内生篝火。全家人围坐火塘四周,取暖、吃饭、聊天、做手工。苗族古歌中唱道:“火塘是我们的命根子,没有火塘就像没有太阳。”
更穷苦的人家用不起炭火,就想出了各种土办法:
纸衣御寒:选用厚实的树皮纸或麻纸,多层叠压缝制成衣。
宋代《鸡肋编》记载:“河朔、山东一带,贫者冬月皆用纸衣。”
芦花为被:收集芦苇花朵填充被套。孔子弟子闵子骞就曾“衣以芦花”,虽然被后母虐待,但也说明这种方法确实存在。
“烤石头”取暖:将石头烧热后,用布包裹放在被窝里。这种方法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普及,在此之前古人穿什么?
富人穿裘衣: 贵族穿狐白裘(狐狸腋下的白色皮毛),士大夫穿貂裘,一般富人穿羊羔裘。《礼记》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可穿的裘皮种类: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士不衣狐白。”
平民主要靠麻衣和絮衣: 用葛麻织布做衣,在内填充各种纤维。最常用的是絮麻,稍好一些的用丝絮(次等蚕丝),最好的用羊毛。
古人穿衣讲究“层层叠加”: 贴身有汗衫,中间有夹衣,最外有袍子。宋代文人喜欢在袍内穿一件“貉袖”,一种短小的毛皮背心,既保暖又不显臃肿。
足部保暖也很关键: 古人穿“袜”(布袜)和“履”(皮履或麻履),内填絮麻。冬季还会穿“油靴”,一种涂了桐油的防水靴子,防止雪水浸入。
古人很早就懂得通过饮食抵御寒冷。
饮酒取暖:冬季饮酒是普遍习俗。唐代白居易写道: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说的就是天寒时饮酒御寒。
吃热性食物:羊肉被认为是最暖身的肉类。
《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能御风寒。”
冬季吃羊肉火锅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喝胡椒汤:胡椒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成为冬季驱寒的珍品。富贵人家喜欢在汤中加入胡椒、生姜等辛香调料,促进血液循环。
贫民的食物取暖:买不起羊肉的穷人,就喝热粥、热汤。宋代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因为馄饨热气腾腾,能让人从内到外暖和起来。
古人在房屋建造上蕴藏着许多保暖智慧。
半地穴式房屋:早期人类多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利用地温保温。西安半坡遗址就发现了这样的房屋遗迹。
“向陽而居”:《诗经》中就有“向陽之宅”的记载,古人早就懂得利用太阳能取暖。
厚墙小窗:北方民居墙厚窗小,最大限度减少热量散失。山西民居的墙体厚度可达一米以上,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火墙”技术:将墙壁砌成中空,与灶台相连,做饭时热气通过墙壁,整面墙都变成散热器。
回望古人千年御寒史,是一部不断与自然抗争、用智慧寻求生存的壮丽史诗。 从皇家的椒房殿到百姓的火炕,从贵族的狐裘到贫民的纸衣,每个阶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严寒抗争。
这些智慧有些已被淘汰,有些仍在使用。 今天北方农村的火炕,西南山区的火塘,乃至我们冬天吃火锅的习惯,都是古人取暖智慧的现代传承。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创新史。 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古人用惊人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温暖,这份坚韧与创新,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敬意。
本文史料来源:《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唐书》、《西京杂记》、《清稗类钞》、《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来源:林里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