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占据着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九成以上的份额,光是禾赛科技一家企业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就高达 37%。市场份额这么高,这些企业应该数钱数到手软吧?
我国占据着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九成以上的份额,光是禾赛科技一家企业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就高达 37%。市场份额这么高,这些企业应该数钱数到手软吧?
可实际的情况是,目前激光雷达领域所有的企业都在亏损。今年第一季度,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亏了1750万,另一家企业速腾聚创上半年更是亏损了1.5亿。
现在激光雷达市场的模式就是典型的卖的越多,亏得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企业还能够继续亏损下去吗?底层的逻辑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咱们挨个来看。
先来简单说一下激光雷达的情况,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汽车都会安装这个东西,就是因为行业内正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以及智驾系统。而要保证汽车自己看路自己驾驶,就必须得确保汽车系统有一双精确的“眼睛”。
现在新能源汽车很火爆,再加上行业内十分看好未来的无人驾驶,所以给每辆汽车安装激光雷达,就从过去的奢侈行为变成了标配。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卖到世界各地,所以激光雷达这套系统过去几年的销量规模也在猛增。可以这么说,企业生产多少,车企就买多少,完全不存在库存积压,就害怕企业生产的不够多。
就这样,我国一步一步主导了全球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截止到目前,排名第一的禾赛科技市场份额达到了37%。排在第二位的速腾聚创市场份额也高达21%,在全球排名前九的企业中,华为的市场份额也高达6%。
综合来看,我国的激光雷达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全部的市场份额高达84%,这是一个相当诱人的数字。
而且对比来看,禾赛科技的市场份额相比2022年还下降了9个百分点,这从侧面说明激光雷达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还是以头部企业禾赛科技为例,2023年的出货量高达22.2万台,尤其是 ADAD 激光雷达出货量更是达到了19.5万颗。2024年,激光雷达的总交付量超过了50万台,光是第四季度的交付量就超过了22万台。
规模相当惊人。从整个行业来看,按照此前的预估,今年全年光是国内激光雷达的装机量就可以达到250万颗左右。换句话说,市场的需求依旧惊人。
再来看另一家企业的速腾聚创,2023年的出货量为25.6万台,应用于 ADAS 激光雷达产品的销量高达24万台。
再加上华为和图达通,这4家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已经处在绝对的主导地位,包括海外那些原先独立的企业,有的被中国的企业收购,有的选择退市,整个行业的话语权全部掌控在中国企业手里。
既然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为什么还会年年亏损呢?
2022年,一台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在8000元到1万元之间,仅仅过了两三年,现在的平均售价已经跌到了2000元到3000元之间。价格在疯狂下跌,企业越是开足马力生产,亏损的也就越多。
具体来看,禾赛科技去年的净亏损为1.024亿元,2023年的亏损更是达到了4.76亿元。企业直到今年第二季度才勉强扭亏为盈,但是今年第一季度依旧亏损了1700多万元。
其实这亏损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由于整个市场竞争激烈,各个企业都在拼命争夺份额,哪怕是烧钱补贴,也要把单价给压下来。
按照这种逻辑,头部企业拿下了更多的市场,产量上升必然带来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可是这些市场原本就是通过先一步的烧钱而得来的,在接下来的生产过程中还得继续烧钱,否则市场就会丢失。
如此一来,企业没办法盈利,只能持续投入,在找不到新的盈利角度的情况下,每年只能是巨额亏损。
而且越是头部企业,越是打得头破血流,排名第二的速腾聚创,去年的出货量一度超过禾赛科技,这就是为什么速腾聚创的亏损更多的缘故。
相比之下,禾赛科技已经勉强盈利,今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为4410万元,所以排名第二的速腾聚创才会更加紧张,因为企业很清楚,自己第二位置随时会被烧钱更多的其他企业追上。
所以在这种思维下,企业才会更加拼命地烧钱,一边拓展市场,然后为接下来的盈利打基础。
禾赛科技今年之所以实现了盈利,是因为在激光雷达市场相应地铺开了价格较高的产品,所以也打通了盈利空间。
具体来看,像 ADAS 激光雷达,属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每台的售价现在已经跌到两三千元。但是在高一级的L4自动驾驶系统领域,激光雷达的售价可以达到5万元到15万元。
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层级的智能驾驶系统,如果研发的激光雷达性能较高,产品价格自然也会升高。可是这样一来,企业也得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能不能保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就得看企业的技术以及市场份额了。
但是综合来看,目前整个市场的经营逻辑依旧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即便亏损也得继续投入。
正常的商业逻辑是,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然后卖出去就能盈利,卖的越多,赚的自然也越多,这是因为产品的成本提前划入到营收里面了。
但是激光雷达的盈利逻辑完全不一样,原本这种东西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就不低,如果按照正常的成本流程走,最后产品卖出去安装到汽车上,汽车的零售价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便宜。
商家完全转变了思路,先通过融资烧钱,拼命降低激光雷达的售价,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占领市场,等于说是企业自己把生产的成本给消化了。
可是这时候的企业并没有盈利,生产得越多,亏损的也就越多,毕竟成本并不会凭空消失,最终还得通过别的渠道给抹掉。
这其实就是一种成本转移思维,或者说先把成本忽略掉,企业自行承担,然后拼命去占取市场份额,产品销量倒是上来了,却没办法通过产品本身来盈利。
这就是现在国内激光雷达企业面临的处境,接下来要怎么走,一方面要考虑是否继续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未来的盈利点在哪里。
车载激光雷达过去只是一些豪车才会配备,但是现在的市场需求早就下沉扩大,20多万块的汽车,甚至于十几万块的汽车都会配备激光雷达。
在这种局面下,车企肯定不敢涨价,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时候如果涨价的话,此前投入的真金白银可就真的打水漂了。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节约成本。
激光雷达只是汽车生产的一个环节,价格便宜的车上也是要安装的,那就想办法压缩成本。按照目前的说法,激光雷达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有压缩空间、芯片化、集成化技术路线的变化,据说都能够将成本再次压低。
为什么是据说?因为激光雷达领域的一些关键器件还是进口的,这一部分的成本压缩空间是不够的,未来这部分能不能够实现国产化,还得靠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完善才能达到。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消费者来说,人们更多担心的是成本可能会转嫁到自己身上,即便不是真金白银。很多人也在担心汽车的质量问题。
在技术层面,目前各个企业之间谁都不具备更大的优势,而且技术路线也越来越趋同化,根本不存在差异,自然也就没办法在性价比上提升自己。如此一来,企业之间只能是继续拼价格。
问题就在于,这些复杂的技术最终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驾驶体验,成本持续压缩究竟会不会影响到驾驶,这些还有待于观察。
但是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当代的商业模式总是会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拼命的烧钱,拼命的卷,接下来就有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和综合性能,价格可能是下来了,但消费者最终还得从其他层面去买单。
发展思路如果不改变的话,未来还会出现类似的商业模式。但现在汽车制造以及智能驾驶属于风口产业,所以这方面的博弈接下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的方向还是围绕成本如何降低或者是转移。
不过从本质上来看,所有被转移出去的成本都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转移了角度和环节。
下一阶段的智能驾驶还会进一步普及,但激光雷达可能加在生产环节的中间,依旧难以盈利,怎么去突围,这是所有参与的企业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激光雷达处在生产环节的中间,相对于其他企业缺乏议价能力,所以没办法为自己争取主动。但问题在于,如果激光雷达争取到了有利的价格,成本上涨了的话,消费者愿意买单吗?
如果再从车企的角度看,激光雷达的成本要是上涨,车企必定会从别的领域进一步控制成本,如果影响到汽车整体的性能,接下来产生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成本不会凭空消失,成本只是在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转移,只要不让消费者去消化最终的成本,就算是很不错了。
参考资料:
《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 虎嗅网 2025年9月18日
《“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打破亏损“魔咒”?》 上海证券报 2025年3月11日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