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任何一家商场,茶饮、咖啡店的灯牌像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热气腾腾的奶茶,色彩斑斓的果咖,层层叠叠的芝士顶,一杯杯捧在手心的饮品,不仅是解渴,更是许多人生活里的小确幸。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走进任何一家商场,茶饮、咖啡店的灯牌像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热气腾腾的奶茶,色彩斑斓的果咖,层层叠叠的芝士顶,一杯杯捧在手心的饮品,不仅是解渴,更是许多人生活里的小确幸。
可你有没有发现?菜单换得比季节还勤快,新品推得比朋友圈更新还频繁,几乎每次走进店里,都能看到新的花样。
2025年1月至7月,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报告里,光新品数量就达到了1,992款!
数字背后是无数品牌的疯狂上新,是茶饮、咖啡赛道在激烈竞争里的拼命突围。
茶饮品牌领跑全场,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咖啡品牌紧随其后,谁都不敢停下脚步,生怕一个转身就被市场抛在后头。
我想起那天在商场,点了一杯“开心果茉莉椰”,店员告诉我,这已经是他们这个月的第四款新品了,原料从海南椰子换成泰国椰皇,茶底从红茶换成花茶,连名字都起得诗情画意。
可不只是这一家,整个行业都在卷原料、卷颜值、卷创意——水果茶、蔬果茶、气泡茶轮番上阵。
茉莉花、玫瑰花、青芒、山竹、羽衣甘蓝接连出场,就连酸奶、芝士、老盐水都成了饮品基底,健康、养生、功能性,被赋予一杯饮品,似乎就能抚慰都市人的焦虑。
咖啡也不甘示弱,传统的拿铁、美式逐渐让位给果咖、气泡咖、特调咖,风味从单一的醇苦,变成了酸甜交织、层次丰富。
精品产区的豆子、不同的烘焙程度、植物奶的加持……一杯咖啡,像极了一本书,从味道到包装,都在讲故事。
而我最感慨的是这些新品的外观变化,过去追求好看,现在追求“颜值+价值+传播”三合一。
透明杯让果肉、气泡、芝士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色彩搭配得像调色盘,原料信息标得明明白白,既让人放心,又让人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
饮品早已不只是饮品,它们承载着年轻人社交的仪式感,连包装都在为传播服务。
可这背后是行业的焦虑,补贴、满减、外卖大战,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分散,忠诚度像风一样飘忽,谁都知道单靠价格打不赢持久战,只有不断推新、不断制造爆款,才能在同质化的漩涡里找到一丝差异化的生机。
所以我们看到,茶饮品牌从花香茶底出发,做成系列化、主题化、季节化的产品。
像茉莉奶白,从“茶香+花香+果香”一路卷到“东方摩登茶”、“在地风味”,高频上新像心跳一样,不能停。
咖啡品牌则押注在果咖、特调和精品化上,试图用个性和风味重新定义咖啡的边界。
甚至饮品的疆界也在被打破,面包、甜品、零售周边接连登场,一家饮品店,不仅卖茶卖咖啡,还卖冰淇淋、卖面包、卖文创,生活方式的概念被无限放大。
你会发现年轻人手里的那杯饮品,已经不只是解渴,它是一种情绪价值,一种社交话题,一种身份标签。
可是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也想替这些品牌问一句:我们推新,是为了满足味蕾,还是在和时间赛跑?
新品一波接一波,消费者的热情会不会也像潮水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未来的现制饮品赛道,必须找到答案,原料升级、工艺创新、场景融合,不能只是昙花一现,而要让创新真正沉淀为品牌的长期价值,否则再多的爆款,也可能被下一杯更便宜、更花哨的饮品取代。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好,因为每一次走进店里,看到新品海报上五彩斑斓的颜色,闻到果茶里溢出的清香,我都能感受到,那是这个时代的味觉记忆,是无数年轻人在钢筋水泥间,给生活加的一点糖。
来源:昕昕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