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浙江杭州的涂女士外出时,不慎踩中废弃的化学品氢氟酸,当场便无法行走。涂女士送医后被确诊为氢氟酸中毒,相继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等危重症状,最终不幸离世。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近日,一起危险化学品氢氟酸致死事故将氢氟酸推向公众视野。
9月9日,浙江杭州的涂女士外出时,不慎踩中废弃的化学品氢氟酸,当场便无法行走。涂女士送医后被确诊为氢氟酸中毒,相继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等危重症状,最终不幸离世。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氢氟酸等危险的化学品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氢氟酸究竟是什么?怎样防范风险?一旦接触到危险的化学品,如何进行院前急救?
弱酸不“弱”
从助力考古到芯片制造
都有它的身影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清澈、无色、发烟的腐蚀性液体,有剧烈刺激性气味。
尽管氢氟酸在化学分类上属于“弱酸”,但其危险性远超硫酸、盐酸等强酸。氢氟酸的腐蚀范围更广,能迅速溶解金属、玻璃和含硅物质。
正因为这种特性,氢氟酸被广泛运用于工业领域,它既是制造氟化物、氟树脂、氟橡胶的核心原料,也常用于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屏的清洗与蚀刻,还能给不锈钢、铝制品做表面处理,以及助力玻璃加工。
特别是在半导体行业,电子级氢氟酸被视为行业血脉。电子级氢氟酸由约51%的高纯氟化氢和49%的高纯水组成,是蚀刻和清洗半导体芯片的关键材料。
在医疗领域,氢氟酸也有应用。牙科就经常用到氢氟酸。在装烤瓷牙的时候,牙医会用氢氟酸腐蚀烤瓷牙内部表面,使其容易和需要修补的部位贴合。
日常生活中,清洁大理石、砖石、马桶、空调时,有时也会用到氢氟酸作为清洁剂。
甚至,在考古领域,也有氢氟酸的身影。由于氢氟酸对硅质具有强腐蚀性,对钙质则相对较弱,考古学家们会使用不同浓度的氢氟酸浸解围岩,以获取微体化石。
致命威胁
从皮肤到骨骼的“全身性摧毁”
氢氟酸虽然用途广泛,但其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氢氟酸不仅具有强腐蚀性,还具有强渗透性,能快速穿透皮肤,侵入血液,侵蚀人体最坚硬的骨骼,因此也被称为“化骨水”。
不同于浓硫酸的剧烈反应,氢氟酸接触皮肤时往往只有轻微刺痛和灼烧感,极易被忽视。但它的氟离子快速穿透皮肤角质层,腐蚀皮下组织,进一步侵蚀骨骼,持续腐蚀长达24小时,严重可导致指骨坏死。
初期接触后,皮肤可能只出现红斑、苍白,数小时甚至12小时后才会爆发剧烈疼痛、起水疱、组织发黑坏死——等到症状明显时,伤害往往已难以逆转。
另一方面,氢氟酸进入人体后,氟离子与血液中的钙、镁离子结合成不溶性沉淀,导致血钙、血镁骤降,引发肌肉痉挛、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其全身毒性需引起关注。
此外,即使没有触碰,吸入高浓度的氢氟酸酸雾,也可能存在生命危险。40%以上浓度氢氟酸可产生烟雾。当吸入氢氟酸气体后,刺激腐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坏死,重者可出现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引发急性肺水肿,最终呼吸衰竭而亡。
生活中常见
这些清洁剂或含“化骨水”
除了氢氟酸,生活中的这些化学品也暗藏风险,你家可能也有:
1
打火机
打火机所使用的燃料都是可燃性气体,经加压后充入封闭气箱,一旦受热就会迅速膨胀,极易点燃、爆炸。
使用注意:高温天,不要将打火机放在车内,也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最好存放在阴凉处,以防受热爆炸;不要让打火机受到挤压和撞击。
2
酒精
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可能引起爆炸,遇明火、高热也能引起燃烧爆炸。
使用注意:家中的酒精,一定要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要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使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开火源。
3
杀虫剂
杀虫剂内的丙烷、丁烷成分与空气混合后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火花或高温易爆炸。喷雾杀虫剂瓶内有压力,外力撞击或摩擦起热也易引发爆炸。
使用注意:避开明火,储存时远离高温和暴晒;避免与电蚊拍一起使用。
4
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用于日常消毒和衣物漂白,过量吸入损伤呼吸道,与酸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有毒氯气,导致化学性肺炎甚至窒息。
使用注意:按照使用说明稀释使用;避免与酸性物质(如洁厕灵等)一起混合使用。
5
管道疏通剂
强酸强碱类化学品(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存在于洁厕灵、管道疏通剂中,具有强腐蚀性,可致皮肤灼伤、组织坏死及呼吸道损伤。
使用注意:佩戴护目镜、手套、口罩、面罩,穿防护服,尽可能避免皮肤和黏膜暴露;管道疏通剂成分不一,不可混合使用;使用过程中切勿凑近观察。
一旦接触化学品
如何进行院前急救?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医师李孝建建议,无论接触哪种危险化学品,都可遵循“先自救、快就医、讲清楚”的原则,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若皮肤接触到化学品: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手套等,避免化学品持续作用。用大量流水冲洗接触部位,冲洗时间至少15分钟,冲洗后立即就医;若化学品为粉末状:应先轻扫粉末再冲洗,避免摩擦加重损伤;
若吸入化学品气体:要立即脱离污染环境,转移至通风良好处。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剧烈活动,及时就医;
若误食化学品:切勿强行催吐或自行随意进食饮水,应尽快就医。
就医时,尽可能说明接触的化学品名称、浓度、接触途径(皮肤、眼部、吸入、误食)、接触时间以及已采取的自救措施,以便医生快速制定救治方案,为抢救赢得时间。
重要提醒:危化品并非只存在于化工厂、实验室,日常用品中也有潜在危险源,务必提高警惕,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
这些标识,请高度重视
聚焦——健康谣言粉碎机
不吃晚饭能减重,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减重的关键是人体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量,使能量“入不敷出”。不吃晚饭确实能直接减少一餐的能量摄入,短期内可能看到体重下降,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在控制食量的同时,保持每日三餐规律进食,更有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节律、稳定肠道菌群平衡、保持血糖平稳。
如果不吃晚饭,会导致空腹时间过长,不仅会使下一餐的饥饿感更强,容易过量进食,部分人群还可能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反应。因此,减重期间的晚餐宜少量、清淡、易消化,在控制能量摄入的同时,需保证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等均衡摄入,甚至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此外,减脂期间还应注重增肌,若一味通过不吃晚饭节食而忽视营养均衡,可能导致肌肉流失,降低基础代谢率,不利于身体健康且极易反弹。
过敏性鼻炎发作,扛一扛就过去了,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过敏性鼻炎如果不接受规律治疗,容易发展成过敏性哮喘。由于鼻腔和气管相连,鼻部过敏症状如果未得到积极治疗和及时控制,不仅可能引发鼻窦炎、中耳炎等局部并发症,还会向下累及咽喉部,诱发过敏性咳嗽。
当病情进一步向下蔓延,累及气管与支气管,导致反复咳嗽或伴随胸闷症状,这在临床上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而若出现明显喘憋、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等表现时,则意味着疾病可能已经进展为典型哮喘。因此,规范治疗过敏性鼻炎是有效预防其发展为慢性哮喘的关键措施。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南方都市报、国家应急广播、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深圳疾控、科普中国、健康中国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82期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