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照片:林徽因去世69年后,素未谋面的外孙女,替她领取学位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00:14 1

摘要:2024年5月13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当建筑系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捧烫金学位证书走向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这张迟到百年的荣誉,终于跨越时空,由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女士郑重接过。身着月白色改良旗袍的她,领口别着一枚冰种翡翠胸针,在费城的阳光下

百年迟来的学术礼赞:林徽因外孙女代领宾大学位证,翡翠胸针串联世纪传承

2024年5月13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当建筑系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捧烫金学位证书走向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这张迟到百年的荣誉,终于跨越时空,由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女士郑重接过。身着月白色改良旗袍的她,领口别着一枚冰种翡翠胸针,在费城的阳光下折射出温润光泽,恰似中国建筑学家跨越世纪的精神微光。

一、历史褶皱里的学术遗憾:被性别封存的学位

宾大档案记载,1924年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美术学院,但因建筑系彼时不招收女性,只能以“建筑学专业学生”身份在美术系注册,修习全部建筑课程。四年间,她的作业多次获评“最优等”,毕业时获美术学士学位,但始终与心心念念的建筑学学位失之交臂。正如斯坦纳院长在致辞中所言:“这不是学术能力的否定,而是时代偏见的产物。当我们在档案中发现,她的建筑设计图曾被教授作为范本展示,却因性别被剥夺学位时,必须承认这是学术史的一道裂痕。”

这段尘封的往事,在2023年宾大启动“历史性别歧视学位重审计划”时浮出水面。经三年考据,校方确认林徽因当年已完成建筑系全部核心课程,且成绩远超毕业要求,最终决定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个体的告慰,更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反思性别平等的重要注脚。

二、翡翠胸针的双重隐喻:家族记忆与精神传承

于葵女士佩戴的翡翠胸针,是林徽因1937年考察五台山佛光寺时所得。当年她在唐代经幢上发现“女弟子宁公遇”的题记,感慨女性在建筑史中的隐匿,遂请匠人以经幢纹饰为灵感雕琢此件。七十年后,当于葵抚摸胸针上凹凸的斗拱纹路,仿佛触碰到外祖母在李庄病榻上绘制《中国建筑史》插图的温度:“这枚胸针不仅是传家宝,更是中国建筑学者叩问历史、重建文明记忆的象征。”

一同见证这一时刻的,还有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这位在哈佛攻读城市规划的年轻学者,特意穿上印有宋代《营造法式》纹样的丝巾。祖孙三代站在宾大礼堂,形成奇妙的时空叠影:1920年代,林徽因在此突破性别壁垒;2020年代,后代继续在建筑与城市研究领域深耕。正如梁周洋在社交媒体写道:“学位证书上的名字是‘林徽音’(林徽因原名),但外婆留下的,是比学位更重的精神遗产。”

三、被重构的建筑史诗:超越个体的文明守护

典礼现场播放的纪录片,重现了林徽因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的身影:1940年代,她与梁思成在四川李庄油灯下,用英文撰写《图像中国建筑史》,向世界推开中国古建筑的大门;1950年代,抱病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坚持“碑座浮雕应展现真实历史场景”;临终前仍惦记着北京城墙的保护,留下“拆掉城楼的砖块,比挖去我的血肉还要痛”的泣血之言。

宾大建筑系教授南希·斯蒂文斯指出,林徽因的学术贡献具有双重突破性:她既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拓荒者,也是将东方美学体系纳入现代建筑学话语的先行者。“当西方学界还在讨论‘女性是否适合从事建筑’时,她已经在佛光寺的斗拱上,在应县木塔的梁架间,建立起属于中国的建筑史学坐标。”这种超越性别的文明守护精神,让此次学位追授超越了个体荣誉,成为对所有在偏见中坚守的学者的致敬。

四、从历史纠错到价值重构: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社交媒体上,#林徽因学位迟到百年#的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网友发现更多被历史湮没的女性学者故事:清华首位女教授杨绛、中科院首批女院士林巧稚……宾大的举动被视为一把钥匙,打开了重新审视学术史中性别偏见的大门。正如《中国建筑学报》发文称:“当于葵女士接过学位证书时,握住的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个时代对知识与真理的诚恳致歉。”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宾大同步设立“林徽因奖学金”,用于资助全球女性建筑学者。斯坦纳院长透露,首位获奖者是来自阿富汗的女建筑师扎赫拉·哈希米,她在喀布尔战火中坚持记录巴米扬大佛遗址——这恰似历史的回响:当年林徽因在李庄油灯下守护文明,如今更多女性在不同时空续写着同样的故事。

结语:当翡翠光芒照亮未来

费城的暮色中,于葵女士将学位证书与翡翠胸针一同放入玻璃展柜——前者是历史的致歉,后者是文明的传承。这幕场景让人想起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的诗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百年前,她在性别偏见中种下建筑学的种子;百年后,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荫庇着更多在学术道路上跋涉的女性。

宾大的这场典礼,终究不是终点。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进步,都始于对历史褶皱的正视。当学位证书上的油墨与翡翠胸针的光泽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时刻,更是人类文明不断擦拭偏见、趋近真理的永恒征程。正如建筑的意义在于连接过去与未来,这场跨越百年的学术礼赞,终将成为照亮性别平等之路的一盏明灯。

来源:历史冲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