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一步检查揪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元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目前还在治疗中。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易艳容分析判断,李先生平日聚餐较多,且从不使用公筷,这极可能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原因。
38岁的李勇(化名)
近日因黑便3天、呕血3小时
在家中摔倒
随后被紧急送往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
经胃镜检查
诊断其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并出血
经内镜下止血治疗
及内科药物治疗后才稳住病情
进一步检查揪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元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目前还在治疗中。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易艳容分析判断,李先生平日聚餐较多,且从不使用公筷,这极可能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原因。
患者平时聚餐频繁,饮食不规律,也没重视过胃部的不适,更没做过相关检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还患上了消化性溃疡。这次发病前又参加朋友聚餐,饮酒、过食辛辣食物等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易艳容表示,李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人像他一样,经常在外聚餐,且聚餐时没有使用公筷的意识,存在幽门螺旋杆菌交叉传播感染的可能。
易艳容解释,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专门“定居”在人类口腔唾液、胃部及十二指肠的螺旋形细菌。它能在强酸环境下生存,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的途径来传播。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的国家,感染率约50%。大多数感染者始于童年,幽门螺旋杆菌已被明确列为I类致癌物。
虽然,不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无症状,但不要被它的“表面无害”所蒙蔽,需警惕它是多种胃部疾病的元凶。比如消化性溃疡,约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所有感染者都存在胃黏膜炎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约5%~10%的感染者出现上腹疼痛、饱胀、早饱等不适;胃恶性肿瘤,部分胃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此外,其他因素,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临床不少患者曾咨询,幽门螺旋杆菌与溃疡是如何“联手”伤人的?易艳容介绍,首先,是“菌”入胃门,幽门螺旋杆菌是唯一能在胃内强酸环境存活的细菌,它会“攻破”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就像在坚固的城墙上凿开缺口;而聚餐时不使用公筷,易使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增加感染概率。其次,溃疡“生根”,黏膜屏障被破坏后,胃酸和胃蛋白酶便乘虚而入,反复刺激受损部位,时间一长,溃疡就形成了。再次,出血危机,溃疡不断发展,会侵蚀血管,引发出血,这就有了黑便、呕血的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李勇经过规范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以及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的治疗后,目前病情逐渐好转。
医生提醒
别让年轻和忙碌成为忽视健康的理由,上述案例警示我们,降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预防远胜于治疗。定期检查是关键,经常在外聚餐、有胃痛、胃胀、反酸等胃部不适,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筛查(如碳13/14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切断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传播的途径,从源头上降低感染风险。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规律饮食,少吃辛辣、过烫食物
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同时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