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强则国强。金堂县各中小学通过“基础保障+特色创新”模式,构建起多元运动体系,让“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成为校园最美风景线。
阳光校园
运动无限
少年强则国强。金堂县各中小学通过“基础保障+特色创新”模式,构建起多元运动体系,让“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成为校园最美风景线。
01
创新构建“两小时运动圈”
——金堂县瑞光小学
课程赋能,让运动更有趣。每日1节体育课,课程内容紧扣“趣味化”要求,教师专业化指导融入游戏化、情景化特色,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积极性。课后服务增设室外活动课,科学设计运动小项目,以学科融合为特色的接力赛、趣味运动等项目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大课间提质,让成长更专业。将35分钟大课间升级为“技能+体能”双提升平台。操场上,“自制排球操”的整齐律动与垫球基本功练习相映成趣;春秋两季的“瑞光排球联赛”全员参与,实现“课堂学技能、赛场展风采”的良性循环。
微空间创变,让课间更灵动。创新“碎片化运动模式”:眼保健操守护心灵之窗后,“走廊体能角”跳格子、“花园蹦蹦跳”的敏捷训练即刻开启。学校建立课间巡查制度,确保10分钟微运动不受侵占,课间活动参与率持续提升。
家校联动,让运动无边界。跳绳、亲子骑行等“体育家庭作业”,让庭院乡道成为天然运动场。家校群里的运动视频分享,见证着孩子从“要我练”到“我要练”转变,真正实现运动习惯从校园向家庭浸润。
02
解锁2两小时“活力密码”
——金堂县广兴小学
分层教学,构建运动能力金字塔。低年级以“游戏化教学”为核心,通过“跳房子”“掷沙包”等趣味项目,在玩耍中掌握立定跳远、投掷等基础技能,播种运动兴趣。中高年级推行“专项成长计划”,设置田径、三大球等竞技课程,通过“班级联赛”“校际友谊赛”等赛事平台,培育出班级战队,让竞技精神在实战中生长。
双时段大课间,打造全天候运动场。上午大课间:动感跑操,全校师生同频奔跑,班主任全程指导呼吸节奏与跑姿;午间大课间:趣味运动场,跳皮筋、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趣味运动焕发新活力。
“兴趣小组+延时”双引擎驱动。周四特训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兴趣小组联动作战,80分钟专业训练让学生从“会玩”到“善玩”;智能补锻机制,对当天未安排体育课的班级,自动启动延时服务运动专场,确保每日锻炼“不欠账”。
03
做强基础,扮靓特色
——金堂县金龙镇小学
分层推进,筑牢基础。低年级通过游戏化启蒙,如跳房子、跳绳、环形跑、立定跳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中年级在技能进阶场中,引入升级版立定跳远和创意花样跳绳,并增设棋类益智项目与羽毛球入门教学。高年级在团队竞技场中,开展50米接力赛、乒乓球对抗赛等活动,并延续棋类思维训练,将创意跳绳提升至高阶花样跳绳。
花样跳绳,彰显特色。为探寻农村学校体育特色,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利用大课间、特色体育节、兴趣小组活动及体育课程等多时段,构建“人人掌握跳绳技巧,个个精通花样跳法”的学生体育活动体系。针对学生年龄层次及技能水平的差异,实施分组分级训练,涵盖专项技能、体能锻炼、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训练内容。
04
让每颗星星都闪光
——金堂县特殊教育学校
晨间唤醒计划(8:20-8:30)。在清晨进行分层次的适应性训练,学生参与韵律操或跑步、篮球练习,旨在激活不同残障类型学生的身体机能,确立晨练的生物节律。
大课间三阶训练(9:40-10:10)。30分钟玩出康复效果,全体成员首先进行跑步活动,随后进行五分钟的器械操,最后分班进行活动。学校将康复器具转变为训练器材,在培智班有序开展彩虹伞游戏、障碍赛、足球、投篮以及跳跳球等项目,旨在让学生在运动中实现有效康复。
特奥走班课程玩出新花样。学校在每天下午将组织开展“3+2”项目制教学,该模式包括三周的基础训练与两周的实战演练相结合。课程内容涵盖地滚球、旱地冰壶、游泳、曲棍球等特奥项目,实行小班制和走班制教学。
来源:成长像是透明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