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普遍看不起唐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4:13 1

摘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宋两朝常被并称为中华文明的巅峰,唐朝武德充沛,灭国无数,而北宋经济文化发达,国家空前繁荣。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很容易就直观感觉强唐弱宋,但是站在宋人的角度,又是不同的情形。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宋两朝常被并称为中华文明的巅峰,唐朝武德充沛,灭国无数,而北宋经济文化发达,国家空前繁荣。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很容易就直观感觉强唐弱宋,但是站在宋人的角度,又是不同的情形。

但北宋文人对唐朝的评价却呈现出微妙的矛盾心理,既有对盛唐气象的追慕,又暗含深刻的批判意识。这种看似悖论的态度,实则植根于北宋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是政治制度转型、思想潮流更迭、文化自信重塑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北宋文官集团

一、政治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北宋立国之初便以"矫唐末五代之弊"为政治纲领。在士大夫眼中,唐朝的衰亡源于其制度设计的致命缺陷:节度使制度导致"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新唐书·兵志》),科举取士"浮华少实"(司马光《贡院乞逐路取人状》),后宫干政、宦官专权更被视为王朝溃烂的脓疮。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直言:"唐之亡,亡于制度之失。"这种制度批判在宋初《资治通鉴》的编撰中尤为明显,司马光通过"臣光曰"的史评形式,系统剖析了唐朝在中央集权、财政管理、军事部署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宋人刻意构建的"祖宗之法",本质上是对唐朝制度的反向修正。通过"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三衙统兵"的军权分割、"转运使"制度的财政中央化,北宋建立起比唐朝更为精密的国家机器。苏轼在《策别》中的论断颇具代表性:"唐制似疏而实漏,宋法则密而有伦。"这种制度优越感,使得北宋士人常以"补唐制之阙"自诩。

在宋朝人看来,唐朝宰相 “权柄过重,易生奸邪”,因此北宋刻意分割相权 , 设 “参知政事” 为副相(分行政权)、“枢密使” 掌军权(分军事权)、“三司使” 掌财权(分财政权),让宰相无法独揽大权。

宋朝军事制度

二、思想文化的范式转换

唐代文化的开放包容在北宋遭遇价值重估。宋人笔记中常见对唐人"胡风盛行"的讥讽,沈括《梦溪笔谈》批评唐乐"杂以夷狄之声",朱熹更指斥唐人"不知礼法之大防"。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密切相关。当二程构建理学体系时,刻意将唐代定义为"道统中断"的时期,韩愈《原道》虽倡儒学复兴,但其思想深度被宋儒认为"犹有所蔽"(《二程遗书》)。

在文学领域,宋人对唐诗的超越意识尤为明显。欧阳修《六一诗话》虽尊杜甫为诗圣,却指出晚唐诗"气格卑弱";苏轼提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书吴道子画后》),实则是以终结者姿态为唐诗盖棺定论。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更彰显宋人"以学问为诗"的审美转向。

三、社会经济的批判视角

北宋士大夫对唐朝的经济政策持有严厉批评态度。杨炎"两税法"被指为"聚敛之术"(李觏《富国策》),唐人"奢靡无度"的消费风气在《涑水记闻》等笔记中屡遭鞭挞。这种批判背后,是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变革。当开封的交子、会子取代了唐朝的绢帛交易,当市舶司年入超唐代十倍时,宋人自然将唐朝视为经济治理的反面教材。

北宋繁华

范仲淹在《四民诗》中构建的"农商并重"理论,本质上是对唐朝"重农抑商"传统的否定。张方平《食货论》更系统比较唐宋财政,指出唐制"取民无度"而宋法"取之有节"。这种经济伦理的重塑,使得北宋文人常以"田制不立"为由贬低唐朝的治理水平。

四、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建构

宋人对唐朝的认知存在显著的"选择性记忆"。官方史书刻意强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负面记忆,而淡化贞观之治的开创性意义。《新唐书》编纂者欧阳修、宋祁通过"削藩镇传""立奸臣传"等体例创新,构建起"唐亡于内乱"的历史叙事。这种记忆塑造在熙宁变法时期达到高潮,王安石团队常以"唐末弊政"为变法张本,如《上五事札子》直言:"不为唐季之续,则当变法。"

唐朝府兵制度

在宋朝人看来,唐朝自 “安史之乱” 后,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 “军政财三权”(可自行征兵、征税、任命官员),形成 “尾大不掉” 的割据势力(如河朔三镇 “父死子继,不向朝廷缴税”),最终直接导致唐朝分裂、五代乱局。

这种批判的直接结果,是北宋推行 “强干弱枝” 政策:将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仅留老弱残兵)、派文官任知州(取代武将掌地方行政)、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本质是 “用制度堵上唐朝藩镇的漏洞”。

北宋时期,宋人认为自己的政治稳定,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唐朝时期的一些严重问题,如后宫篡位、宦官专权、儿子逼迫父亲当太上皇等情况。宋人认为自己的盛世持续了一百多年,不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那样,只有二三十年。而且,宋朝人普遍认为唐朝皇室有鲜卑血统,整个王朝有夷狄之风,缺乏纲常伦理。

五、从太祖开始的政治主张

宋太祖在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大凡帝王举动,贵其自然。朕览唐史,见唐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每为一事,必豫张声势,然后行之,贵传简册,此岂自然乎!北宋作为 “五代乱局终结者” 的政治理性 , 它没有沉溺于对唐朝盛世的向往,而是直面唐朝留下的 “历史坑洞”,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 “稳定优先” 的治国道路。从历史结果看,北宋虽无唐朝的武功,却实现了 “内部长期稳定”。

唐末藩镇割据

北宋以文治国,对唐朝的很多弊政都进行了大规模批判。不仅仅是宋太祖,很多宋代文人,也并没有对唐朝进行肯定。北宋文人(如欧阳修、司马光)在总结历史时,会尖锐批判唐朝的藩镇、宦官问题(如《新唐书・藩镇传》称 “安史之乱后,天下分裂,纪纲荡然”)。这种 “批判弊端” 被后人误读为 “否定整个唐朝”,但实际上,北宋批判的是唐朝的 “制度漏洞”,而非否定其贞观、开元的治世成就。

但离谱的是,北宋文人私下却对唐代文化充满怀旧情绪。米芾痴迷晋唐书法,徽宗摹写唐人绘画,《太平广记》收录大量唐传奇,这种公私领域的认知分裂,恰说明"贬唐"本质上是北宋文化自信建构的策略性选择。当南宋陆游感叹"唐人多拙朴"时(《老学庵笔记》),其实暗示着宋文化已实现真正的代际超越。

唐末战乱

历史的评判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射。每个王朝都需要通过剖析前朝的失败,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北宋对唐朝的批判,正是这一历史逻辑的典型体现。唐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经济困难,政府采取增加税收和征收苛捐杂税的方式填补国库,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而北宋刚建立时,国家蒸蒸日上,对比之下北宋人相对轻视唐朝。

北宋对唐朝的批判性认知,既是新兴王朝确立合法性的需要,更是中华文明内在更新的思想历程。这种"否定中的继承",最终催生了更具内省特质的宋型文化,也为后世理解唐宋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正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份文化自信的底色中,正包含着对前朝深刻的反思与超越。

来源:俇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