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头痛超2次?偏头痛预防别等“严重了”才开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4:20 1

摘要:每月总有那么两三天,头痛像定时闹钟一样准时袭来——早上刚洗漱完,单侧太阳穴就传来突突的跳痛,拿文件的手都在抖,只能跟领导请假;早就约好带孩子去游乐园,却因为头痛只能窝在沙发上,听着孩子委屈的“妈妈怎么了”,连抱抱他的力气都没有;朋友攒了半年的聚会,也得在群里抱

每月总有那么两三天,头痛像定时闹钟一样准时袭来——早上刚洗漱完,单侧太阳穴就传来突突的跳痛,拿文件的手都在抖,只能跟领导请假;早就约好带孩子去游乐园,却因为头痛只能窝在沙发上,听着孩子委屈的“妈妈怎么了”,连抱抱他的力气都没有;朋友攒了半年的聚会,也得在群里抱歉地说“这次又去不了”……

原本规律的生活被一次次打断,那种无奈和无力,只有被偏头痛缠上的人才懂。

可很多人不知道,当头痛“每月打卡”≥2次时,已经不是“忍忍就过去”的小毛病——这是身体发出的偏头痛预防“红色预警”,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会一步步加重,甚至发展成更难应对的慢性偏头痛。

别忽视“每月2次”的信号:

不预防,偏头痛可能“缠上”你

每月头痛≥2次,是偏头痛需启动预防的关键信号。这意味着你的头痛已经不是偶然的“身体疲惫信号”,而是神经系统发出的“失衡警报”。

更需要警惕的是,若错过这个干预时机,偏头痛可能会从“发作性”转向“慢性”。慢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是“每月头痛发作≥15天,且持续3个月以上”。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发作性偏头痛可能通过单一药物就能控制,而慢性偏头痛往往需要联合用药。

科学预防有方案:

指南推荐的“神经稳定剂”,帮你减少头痛频率

其实,偏头痛并非“无法可防”。国内外多部指南都明确,通过规范的药物预防和生活管理,能将头痛发作频率降低,甚至避免发展为慢性偏头痛。

根据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 版),偏头痛传统预防治疗药物有氟桂利嗪、丙戊酸钠、托吡酯、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及阿米替林等等,虽然这些药物最初并非专门为偏头痛研发,然而, 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和长期观察,发现它们在偏头痛预防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以临床常用的丙戊酸钠为例,它的预防原理是“多靶点协同调节”:

一方面增强大脑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相当于大脑的“刹车系统”)的作用,减少神经过度兴奋;另一方面抑制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相当于“油门”)的异常释放,同时稳定离子通道、减轻神经源性炎症——简单说,就是帮紊乱的神经系统“找回平衡”,从源头减少偏头痛的“触发”。

临床证据也支持它的有效性:2023年一项针对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显示,服用丙戊酸钠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平均减少2.29次/月[1]。

记好“头痛日记”:

避开诱因,让预防效果事半功倍

药物预防之外,生活管理也能“助攻”——记好“头痛日记”,找到并避开自己的偏头痛“雷区”,能让预防效果翻倍。

具体怎么记?可以用手机备忘录或专门的健康APP,重点记录3类信息

发作细节

发作时间(比如“每周一早上”“月经前3天”)

持续时长(“4小时”“1天半”)

疼痛部位(“右侧太阳穴”“整个前额”)

可能的诱因

发作前是否熬夜(“凌晨1点睡”)

吃了特定食物(“下午吃了巧克力/奶酪”)

情绪波动(“当天有重要会议,压力大”)

甚至天气变化(“突然降温”)

应对方式

比如服用了什么药物

休息后是否缓解

从临床数据来看,偏头痛的常见诱因集中在这几类:情绪紧张、劳累、睡眠障碍,以及环境因素(如冷、热、日晒、风吹等)、饮食(如酒精、巧克力、富含硝酸盐的食物等)、特殊气味、密闭空间、体育活动等[2]。

一位偏头痛患者分享经验:“以前头痛总不知道原因,记了3个月日记才发现,每次吃了腌制食品后3小时左右就会发作,后来避开后,发作频率从每月4次降到了1次”——可见,找到“专属诱因”并规避,能让预防更精准。

别等“痛到忍不了”才行动

偏头痛从来不是“小毛病”,它是全球第二大失能性神经系统疾病,我国有超过1.6亿患者受其困扰。但只要抓住“每月头痛≥2次”这个关键干预节点,用对指南推荐药物,再配合“头痛日记”做好生活管理,就能有效控制发作,避免病情加重。

来源:罗庄发布

相关推荐